目录 I 闲扯刘备
上一章 I 第一卷 见龙在田:乱世中的飘零(五)昏招迭出的刘备
撰文 I 容蓝
【六】许都岁月里的刘备
刘备在彻底跟吕布搞翻后,伙同曹操捉了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白门楼杀吕布这一段,是爱极生恨后的刘备比较狠辣的一段。
我觉得吕布当时的一番话是有点打动曹操的:
“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
我觉得吕布这哥们虽说是个匹夫,但真是一个说话的高手。每次他在危急时刻的说话,都能抓住对方的痛点。
之前投刘备时,他知道刘备的痛点是想树立自己大仁大义的形象,所以他就以自己施恩刘备为注;此时面对曹操,他知道曹操的痛点是想要定天下,所以他就以天下不难定为注。但是吕布此刻低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刘备,他不知道,当刘备面对多疑的曹操淡淡的说出那句话时,他就已经活不成了:
“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每当我读到此处,禁不住就为刘备这句话击节叫好。绵里藏刀,刀刀见血啊。
刘备已经深知,曹操一旦收了吕布,势必横扫天下,那么天下就无自己容身之地了,自己的那些梦想、那些抱负就会胎死腹中。况且,此刻的刘备应该是深恨吕布的,夺城掳妻之仇岂可不报?
杀了吕布后,刘备随曹操回了许都,我相信这是不得不随了。《三国演义》里曹操对荀彧等一班谋士说了这样一段话:
“况吾留彼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
在收拾吕布的这段时间,曹操与刘备交集频繁,使曹操对刘备有了清晰完整的认识,他看出刘备的雄才大略,他必须把刘备放在身边,以防生变。自此,刘备开始了他在许都惊险刺激的岁月。当然,这是罗贯中先生的曹操阴谋论。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面君后,汉献帝与其翻家谱,拜皇叔,封左将军、宜城亭候。这件事我在前面已经质疑过了,不再累述。
这里要说明的是刘备封左将军、宜城亭侯的问题。《三国志》中记载的情况是曹操在让刘备攻打袁术时,就表其为镇东将军、宜城亭侯了,而左将军确实是随曹操回许都后封的。至于刘备见汉献帝这事儿,也是没有的。
但是按《三国志》的说法,我认为这个时候曹操应是十分欣赏刘备的,把他当成一个可以共谋大事的人才:
“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看到没有,这满满的就是基情四射的一对哥们儿,出门同坐一俩车,吃饭同在一张桌子,这跟刘备后来待诸葛亮没什么区别了。
《三国演义》基本上都是曹操是个好坏好坏的人这个基调,所以把刘备弄到许都后,自然得想办法拾掇他。你看曹操与刘备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除了如《三国志》所说礼之愈重外,还说明了什么?我认为是软禁了刘备,将他跟关羽、张飞一帮兄弟分隔开来不得随时相见,以免图谋。
这时候许都发生了曹操许田射猎威慑公卿、国舅董承受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及曹操青梅煮酒几件大事。这几件事的先后顺序的逻辑问题,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分析得比较透彻了,我写这篇文字也无意于较真于此。我们且看看刘备在这几件事中的表现:
曹操许田射猎故意欺负小皇帝以威慑朝廷中哪些死脑筋的大汉臣子,搞得关羽关大侠十分不爽,当场就想挺刀杀操:
“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
每当我看到此处,我就挤眉弄眼作二爷当时的表情自我演示一番。在我看来,二爷应该是个侠客才对,你看他温酒斩华雄,以及后来斩颜良、诛文丑,乃至于其一生的大小战斗,都是一派侠客的派头。
关羽要杀曹操,刘备当时什么反应呢:
“慌忙摇手送目”
这六个字,实在高度复原,传神得紧。刘备什么意思呢?显然是告诉关羽,兄弟,搞不得啊。为什么搞不得呢?我想刘备的顾虑是这样子的:
首先,当时曹操就在皇帝身前,且周围曹操部下众多,关羽别说不一定能一下子杀了曹操,就算杀了,他们也会遭到围攻,不死也掉层皮。更有甚者,皇帝在旁边,众人涌来,伤了皇帝或者干死了皇帝这个锅肯定得刘备背上的。所以这个买卖是做不得的。更何况,即使杀了曹操,也保得了自身周全,对于想要问鼎天下的刘备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他一向自诩仁义忠诚,又怎地干得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套路。
正是刘备这些心怀天下的考虑,所以当董承受衣带诏拉他入伙的时候,他的表现是消极的。《三国志》: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先主未发。什么意思呢?我理解是刘备可能表面上答应了董承入伙,但实际并没有行动。
根据《三国志》的这个记载,显然,刘备当时是没有看到衣带诏的,因为什么呢?“董承辞受”,辞,就是宣称。就是说董承宣称有皇帝的衣带诏。所以他表面答应,但没有行动,这个我是可以理解的。这是刘备政治智慧的升级,不轻信,不贸然。
按照《三国演义》的套路,我想此刻刘备有两个想法:第一,既然皇帝认了你做了皇叔,现在皇帝过得很惨,拉你入伙打个架,你岂能拒绝,如果拒绝,你就是曹贼一伙。所以刘备肯定是答应了的;第二,刘备未动,我想一是口不对心,二是静观其变。这两者是相互的。只要答应了董承,如果做掉曹操的事成了,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所以刘备未动待变,看看董承这帮人能弄出什么名堂来。
按刘备的套路,这本身是个一本万利的事情,但是要命的是董承这哥们也不是傻子,你既然答应入伙了,就签个字画个押吧。所以后来曹操办理衣带诏这个事情,搜出了当时签名画押的义状,弄死了一大票保皇派。
董承走后,我想刘备的内心是惶恐的,心里头只怕把董承祖宗八代都翻出来骂了遍:入伙就入伙,你搞什么签字画押。这个字签下去,在许都这个地方,那就是把脑袋交出去了,但不签,自己口里宣扬的匡扶汉室的口号又怎么向世人解释。所以他只好躲在家里,种地浇菜: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刘备是个什么人,天天不出门自然是会惹人生疑的。何况疑心病本来就重的曹操?所以,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桥段在《三国演义》中精彩上演。
曹操以龙之变化论切入宴请刘备的主题。刘备此刻是茫然的,也是害怕的。我们说“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门”,但关键,刘备心里本身是有鬼的。
第一,他害怕自己韬光养晦的目的被曹操识破;第二,他怀疑衣带诏的事儿被曹操察觉,但不知细节,否则依曹操办事风格,肯定就发作了,害怕曹操试探于他。内心有鬼就心神不灵,所以当曹操说出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豪言时,他会惊慌失措: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这种表现,俨然就是西洋镜被戳穿后的不由自主的慌乱。这个时候,他已经感知到了危险在向他逼近,曹操的刀锋就在近前了,他的韬光养晦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他必须要想法应付,《三国志》:
“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
你看,这时候的刘备就好像是在外受了欺负的孩子,到处拉人帮架。原先静待变化的策略已经行不通了,必须拉人入伙,即使是垫背也好。
但《三国演义》的描写却让刘备充满了临机应变的智慧: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但我想曹操只是将计就计的放了刘备一马而已,从他将刘备弄到许都来的目的,我们就知道,曹操是不会放过刘备的。刘备也深知这一点。我想如果不是关羽和张飞闯进来,曹操还会继续吓唬他的。
老天是眷顾刘备的,又或许他真是那个具有天命的人。袁术给刘备送来了逃出生天的机会。
这个时候有人就说,曹操这人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明知刘备是个心腹大患,还让他带兵去阻击袁术。其实我认为这是曹操的阴谋,但其中又有些迫于无奈。
我认为此时曹操是觉察了衣带诏的事情了的,汉献帝和文武大臣身边肯定是少不了曹操的密探。这件事他起码有了一点隐隐的感觉,知道董承找过刘备了,但是不知道具体事情和具体细节,不知道还有那些人参与了谋划。这时候放刘备走,之后谁与刘备联系,谁就是同谋,这是曹操的逻辑,这种逻辑虽简单,却方便。再就是刘备毕竟是皇叔,而且此时兼有人望,轻易杀了他,肯定会朝野不安,杀刘备跟杀一个朝廷大臣的区别是不一样的,这是他需要慎重的。起码在此时他需要慎重,原因如下:
此时能与曹操争雄者袁绍也。要拿下袁绍,曹操的实力相差甚远,他希望此时拿下宛城的张绣壮大自己的实力。要打张绣,他必须保证后方安定,所以他急于清除朝廷中的异己,确保许都安全,刘备明显是一块好的鱼饵。
再就是此刻徐州在曹操手里,而刘备在徐州经营有年,在徐州军民中的名望不低,此刻杀了刘备,势必造成徐州不稳,曹操不敢赌。
所以我说曹操既有阴谋,又有无奈。
刘备就这样离开了许都,心中是万分高兴:
“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
此刻董承的那劳什子衣带诏,在刘备心里屁都不是。刘备心里清楚自己要什么,匡扶汉室,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枭雄,是没有羁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