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62《学习的本质:提升成绩的5大规律》

作者:刘热生

中国教育有种种痼疾。太多的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存在思维上的固有欠缺,常常由于教育的失败陷入深深的焦虑和困惑,甚至导致家长和孩子人格缺失,在痛苦中挣扎。

当咆哮、抓狂成为家长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常态时,理智就会被愤怒的情绪替代,良好的家庭秩序就会被破坏,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死记硬背面前都烟消云散,思维和习惯的培养也成了空话。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管理、自我协调的权利完全被剥夺,说好的“散养”回归到了“圈养”。在不计代价、急功近利追求学习成绩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稀里糊涂地成为连自己都讨厌的那类人。

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我从原本的学科知识教学,逐渐转变为对学习心理和生理机制的探索,寻觅造成教育困境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成为我之后二十余年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在孩子的学习和家长的自我成长中要修炼到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就必须了解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心理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此,我们才能透过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将一切难题瞬间变为自己和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通过大量的实践,我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在思维,对学习过程中大脑和心理机制的不了解,造成家长和孩子陷入误区。基于学习过程所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叛逆、贪玩、不听话、不专注、不守纪律……孩子身上发生的种种问题,基本都源于学习系统的失控,但这并不是孩子先天智力和其主观意识造成的,其本质在于孩子情绪状态不佳、知识结构不完整、学习习惯不稳定、思维方式不完善,以及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系统的缺失。

知识总是在进化和更新的,今天获取的知识会不断被新知识取代,因此,各学科知识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如何借助对孩子学习系统的改善来培养其整体系统的发展,而这恰恰是教育的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家长应借助孩子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放下担忧和焦虑,坚定信念、拒绝诱惑,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希望这本书能帮您拨开教育中的迷雾,豁然开朗,实现自己和孩子思维的提升和终身成长。

第一章 如何拯救我们的学习

人的大脑喜欢简单有序的信息。而身处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的大脑每天不管主动被动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但是,很多人很难将大脑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在本书中,我希望可以将复杂信息简单化,将心理学、教育学及脑科学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系统指导,推动学生乃至家长的自我成长。

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我接触过的每一位学生所展示出来的成长潜力,几乎都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正如我一直坚信的人本主义观点所言,任何人都具有终身成长的能力。我的心理学启蒙导师金洪源教授也认为,任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是由学生的先天智力和主观意识简单决定的。这些都成为我创立元认知五维高效学习法的动力。

1.目标远大的人,才会拥有大格局的人生

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辅导孩子功课时,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懂得如何设立适合孩子的有效的学习目标。

那么,什么才是有效的学习目标呢?

首先,有效的学习目标,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为自己树立的目标,即便它们看起来无法实现甚至有些荒谬。老师和家长对目标的肯定,能让孩子产生积极情绪、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这么一来,孩子为自己而设的目标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其实,每个人给自己设置的人生目标,很大程度只是为自己带来希望的明灯,而不是唯一的奋斗终点。若是你想让孩子有所成就,就该鼓励他带着激情和梦想去设置一个让他自己心动的目标。即便这个目标最终没有实现,它也会为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让他有所收获。

奋斗时,如果没有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目标,那么即便每日忙碌不堪,也很有可能只是在通过形式上的勤劳来掩盖内心中真正的懒惰。

其次,有效的学习目标,应能够具有可视化的情景感。

具象画面在孩子确立自己的目标时,能够起到辅助作用。

最后,有效的学习目标,应能够让孩子从学习中找到支撑目标的成功体验。

如果将目标比作海中指路的明灯,那么我们还要找到能够到达这盏明灯所在灯塔的船。我们更要相信这条船具有期待中的速度,可以驶向未来的目标。

然而,决定一个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其实在于当事者能否持续不断地朝着目标去努力。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则是当事者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当前学习是特别有价值的。

孩子的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长的。

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让孩子对实现目标的信心大幅提升。孩子就开始真正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2.用五维高效学习法重建学习模式

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资深教育从业者,在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了解到:认知心理学中提及的知识智力观与情绪相互作用;大脑神经机制中情绪与思维两个神经通路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整个学习系统循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将上述三方面融合,设计出了具有普适性的“元认知五维高效学习法”,这种方法阐明了行为习惯、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自我管理五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构建学习系统的深刻影响。

培养行为习惯

日常行为习惯包括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学习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生活习惯是学习系统得以运转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都比较完善,也很难获得优异成绩。

将试卷分门别类整理好,课本有序摆放,等等,虽然是一些小事,但这些小事往往会成为影响孩子实现高效学习的制约因素。

与学习息息相关的学习习惯,自然更为重要。在小学阶段,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思维方式的发展,不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总觉得,聪明的孩子只要动动脑,似乎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因此,大部分男生在规范学习习惯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解题时很少动笔,基本上只靠眼睛看。这样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导致做题马虎这类问题的出现。而且进入高年级学习后,这些不良学习习惯还会降低解题效率。

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够自己弥补知识的漏洞。我儿子班里排名第1的是一个小姑娘,她经常会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习惯。她的分享,不仅对同班同学甚至是对我们这些家长都有所启发。例如,规范记录课堂笔记,课本物品有序摆放,每天午休时整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看过这个小姑娘做作业时用的草稿纸,规范程度和作业差不多。

当然,家长教育孩子时不应以别的孩子为样板来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样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但在平日的课业辅导时,家长还是应该引导孩子意识到旁人良好日常习惯带来的好处,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培养好习惯。

调整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首要因素。因为孩子不仅在启动学习时容易受情绪制约,在学习过程中同样也会受到情绪的干扰。情绪能影响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例如,消极情绪会制约“顿悟思维”的实现。因此,当某些事件引发焦虑情绪时,孩子就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分心、学习低效、做题马虎等等学习障碍。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情绪平和,孩子才更有可能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有积极心态去应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构建知识结构

孩子的知识结构越完整,越容易取得好成绩。

学习的过程,本质就是利用大脑里存储的旧知识来解释新知识,然后建立起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大脑中储备的早期知识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学习的关键。

学生在课堂听讲时,如果无法顺利从大脑中找到旧有信息与老师讲授的内容对接,就无法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当出现听课障碍后,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又会干扰思维对知识的加工,致使知识结构松散。知识结构松散,又会影响新知识的顺利吸收。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这个过程就像工厂加工产品。大脑里原有知识宛如原材料,种类越丰富、储备量越大,工厂越能加工出品种丰富、品质精良的产品。反之亦然。

早期教育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量越大,越能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完善,越对日后学习有帮助。

改变思维方式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表面上是知识点的背诵记忆,本质上则是依靠完善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需要在一定知识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解决问题来建立。孩子只有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才会不断思考,将原有知识和所遇问题建立联系、寻找处理方法。

若想孩子能够拥有完善的思维方式,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还应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能够体会思考带来的快乐,增加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

完善自我管理系统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在五维高效学习法中,自我管理系统更强调一个人对自己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变量的觉察、调控能力,以及对自我资源的调节、优化能力。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五维高效学习法中提到的自我管理,还包括对五维高效学习系统中的行为习惯、情绪状态、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和调节,使系统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得到和谐发展。

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在早期教育阶段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这个因素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很难看到它对学习成绩的帮助。恰恰相反,那些由父母管理得很好的孩子,在早期教育中更容易显得优秀。

自我管理能力是人成长系统的发动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必然拥有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能力。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可以获得家长期许的成绩,考上理想大学。但考上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学习本身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这些依赖父母管理的孩子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后,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年因学业不合格被退学的大学生中,不乏当年入校时的成绩优秀者。究其根源,多半都是因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优秀的学生都具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自我管理能力来实现对自我系统的完善和优化。

那些能够将学习和休闲时间平衡好的学生,往往在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每一位希望孩子能够走得更远的家长,都应该及早舍弃自己的包办心态,引导孩子在早期学习中就开始逐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无论是对学习还是成长,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通过解题,完善思维能力和人格

爱因斯坦曾说过,当我们忘光了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的主导思想和目标不应只关注知识本身,而应更多关注思维的发展。

人的大脑有一个特点: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将通过学习或解决问题获得的经验固定在潜意识中。当类似问题再次出现时,大脑会不假思索只依靠潜意识来处理。然而,哲学家曾说过,人永远都不会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此,一旦一个人过于依赖固化的处理模式,必然会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

正因如此,如果想要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就必须不断打破自己的思维模式,对思维进行重构。这就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需要具有的自我反省、自我突破能力。而是否具备自我反省、自我突破的思维习惯,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学生解决课业问题的过程就像婴儿学步的过程。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依靠自己的力量行走,既憧憬又害怕。只有在成年人不断鼓励下,获得了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他们才有勇气向前迈出第一步,在摔倒后爬起来继续行走。孩子解题也是如此,当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家长给予他们的应该不是斥责,而是鼓励。告诉孩子,只要往前走就有收获,就算暂时不能收获正确答案,也会在探索过程中提升自己。在这种积极正面的引导下,孩子才可以在对问题的探索中提升自己。

如果在运用知识解题过程中,孩子能够不断地自我觉察与反思,实现自我调节、自我突破、自我完善,他的思维系统就会随之而不断地得到发展。

孩子在学业上能够成功实现自我调节、自我突破、自我完善,把问题中的已知条件与自己掌握的知识不断地建立联系的过程,如同人不断成长的过程。每一次成功解决问题后,自我反思、对自己思维障碍点再认识的过程,正是孩子自我完善和自我突破的过程。

在我看来,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改进自己的思维习惯,同时培养出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的积极人格。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面对失败时容易放大焦虑。一旦遭遇比较重大的失败,孩子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一个人,如果无法很好地调整心态,很难实现积极的人生成长,会对未来发展带来巨大的制约。

我们一直强调,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心态的自我调整,能够实现情绪状态的自我完善。当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宰时,他们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成长,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五维高效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让每个人都能不断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发挥自我潜力,实现自我发展。

第二章 培养行为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是人在一定时间内经过多次重复而逐渐养成的行为方式。

不只是自动化的动作和行为这些具象化内容可以形成习惯,思维等抽象化内容也能够形成习惯。所以,习惯可以说在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的出现,大多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因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作用,也可能起到消极作用。

在成长过程中,不良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都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1.为什么会出现坏的行为习惯

每一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无意识地养成一些坏的行为习惯。因为这些习惯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写作业时磨蹭拖拉估计是最让家长头痛的不良学习习惯。这些孩子,有的习惯一边学习一边玩,或者玩橡皮,或者画小人;有的孩子则是喜欢边写作业边看电视。

喜欢边玩边写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在布置学习任务时,往往缺乏对孩子当下学习任务的量和难易程度的正确认识。家长错误的安排,会导致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感受到痛苦。孩子为了缓解自己的痛苦,自然就会边玩边学。

而喜欢边看电视边学习的孩子,则大多在早期学习阶段往往缺少陪伴和引导。独自学习的他们容易觉得学习枯燥,也会因无法解决遇到的学习障碍而心烦。他们很难全身心投入到做作业过程中,就会想要打开电视边看边做。这么一来,孩子心理上觉得有人陪伴,甚至看到有趣的电视节目时还能因心情放松而减少心理压力。殊不知,这种学习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并无益处,会使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孩子面对的每一个冲突,引导孩子正确解决问题,并且持续引导孩子体验正确的可操作性程序,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2.行为习惯,解决学习问题的入口

学习中,个人行为习惯会无时无刻不对学习产生影响。

如果没有养成解题时随时做记录的习惯,再聪明的孩子进入高年级学习后都会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遇到学习障碍。当信息量变大时,光靠大脑记忆容易错漏信息点。这样会影响处理复杂问题的解决速度。

平时复习、记笔记、做计划、做作业等方面的习惯都会影响孩子顺利系统学习。如果一个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聪明只能表现在课堂的反应中。离开课堂后,如果大脑里的知识没有进行系统化整理,获得再加工咀嚼的机会,那么很多知识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遗忘。

要想解决学习问题,必须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用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大脑中内隐的知识清晰地呈现在作业中,这样,知识才能够有机会再加工,再一次系统化。

如果只在课堂听明白,做题时想明白,却不愿将大脑中思考过的内容正确规范地书写记录,每次写作业,也只是写个答案。这样的孩子在考试时即使心里想得再明白,也很难用文字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思维条理化的基础,也是知识再加工的条件,同时也是保持大脑轻松愉悦的重要手段。当大脑接受大量信息而无法利用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处理时,我们就需要拿出一张纸,把自己的想法一条一条地记录下来。这么一来,我们的大脑可以瞬间放松下来,更有助于思考。这一点已经被脑科学知识验证过。现代人之所以严重焦虑,就是因为大脑每天需要处理的信息过载造成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让很多内隐的变量固化下来,形成不断优化和改善的通道。无论是情绪和思维,还是所学的知识,只有将其转化到行为层面不断地强化,人才能获得改变和进步。

3.最常见的八种学习行为困扰

学习刻苦,成绩却不佳

脑子灵活,却不够努力

成绩不错,可从不冒尖

成绩起伏,大考必失利

偏科严重

学习不积极

沉迷于游戏

写作业拖拉

4.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简单来说,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问题,家长都必须先找到行为背后的本质问题,然后再去寻找解决办法。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必须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行为问题,不断观察、引导和帮助改善。我们应该在旧的行为模式没有出现前进行引导,每引导一步,让孩子跟做一步。当正确行为启动后还要监督,每运行一次,用积极情绪强化一次。每一个系统的行为习惯完整操作一次后,都要反思,回顾总结该行为经历的过程,以达到进一步的强化。

家长或老师不断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每一个想法都写在纸上,久而久之,学生在没有家长或老师陪伴下做题,也会养成把信息记录在纸上的习惯。

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能够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去引导孩子在行为中改变。而且,家长需要在错误习惯出现之前提醒孩子优先运行好的习惯,然后反复强化,孩子自然而然会改掉之前的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第三章 调整情绪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而学习可以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因此,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简言之,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但是又很难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其实要想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关键要看心理结构中的两大变量——知识与情绪。积极情绪是产生兴趣的一大因素。带着积极情绪投入学习,带着积极情绪投入对知识的深加工,即积极情绪与知识建立反射,兴趣自然形成。

当对学习缺乏兴趣时,孩子就会逃避学习,甚至出现厌学的抵触情绪。

1.为什么会厌学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仅只是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同样重要。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整体社会功能结构的均衡发展。这才能促进孩子协调发展,也是孩子在成长阶段保持积极状态的基础。

追求完美,是一件好事,可以让人精益求精。但是,无论做人还是处事,过度追求完美,并无增益,反而会产生大量心理冲突、引发焦虑情绪,导致情绪障碍的出现。

如果在早期成长阶段,母亲或照顾者不能够敏锐地感知幼儿的生理需求,如饥饿、排便、口渴等,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孩子的焦虑。这类焦虑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主要取决于幼儿与母亲或照顾者之间是否可以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

影响安全型依恋关系主要有两个因素:照看质量和照看者。

照看质量指的是照看者的敏感性、易接近和合作态度或行为特点。如果照看者能够敏锐发现幼儿的生理需求,对幼儿的情绪表达、心理需求给予正确的处理,都会促进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对孩子未来的情绪稳定、人格发展带来积极帮助。

是否能够形成安全型依恋不单单是靠早期成长的两年。早期固然很重要,但后期经历仍可以弥补早期出现的安全感缺失。因此,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照看质量,照看者也对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孩子的照看者还是多以母亲为主。因此,如果照看者特别是母亲个性急躁、强势,容易给幼儿带来一定焦虑情绪。另外,如果母亲不会表达情绪情感,幼儿也很容易出现情感表达的障碍。这些同样会影响孩子积极情绪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因为一个不能正面表达自身情绪的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换句话说,如果不能正确积极地表达自身的情绪感受,是很难得到他人理解的。一个不能被他人理解的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焦虑。

情绪管理包括情绪的表达、情绪的理解以及情绪的控制。如果一个人在成长中不能够真正做到对情绪的表达,同样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情绪,难以与他人形成有效情感沟通。这往往会给人带来一定的交流障碍,由此而引发一定的焦虑。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本就敏感,若是无法排解焦虑,很容易陷入情绪的旋涡,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心态。由此可见,情绪管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家长的不良情绪同样会诱发焦虑

家庭环境、家长教养方式等因素,也会对孩子的情绪造成影响。这些因素若是能给孩子带来积极情绪,孩子就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若带来的是焦虑情绪,就会让孩子产生学习障碍和厌学情绪。

心理落差造成情绪波动

人的大脑,倾向于把接收到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创建一种秩序,在各个信息片断之间建立联系。人在有秩序的环境中感到更舒适自在,在来龙去脉一目了然的对称性环境中感觉更好,而且更容易对情景的结果进行预测。

国外学者认为,人的预测能力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正因为人类具有预测能力,现实生活中才会出现因与人的预测不能保持一致而导致的心理冲突问题。

情绪唤醒模型包括以下几个动力系统:

(1)对外界输入的知觉信息的“知觉分析”。

(2)知觉分析与已建立的内部模式(包括对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意向或期望的认知)进行比较与初步加工,即“认知比较器”;认知比较器附带着庞大的神经系统和生化系统的激活机构,它们与效应器官联系着。

(3)对认知比较进行系统加工。当前的知觉分析引起过去储存的信息的再编码,导致新的判断或预期。

如果知觉分析与预期判断相一致,事情将平稳地进行而没有情绪发生;若出现足够的不一致,如出乎预料、事与愿违或无力应付时,认知比较器就会迅速发出信号,动员神经系统,释放化学物质,改变大脑活跃状态,这时情绪就发生了。

每个人在面对每天的各种问题时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当自身预期与现实发生的情况不一致时,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冲突。这份心理冲突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焦虑。我们经常会因为当前面临的情境与自身预期不一致而产生焦虑情绪。例如,孩子考试的成绩出乎意料地差,家长就会出现焦虑情绪而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批评和责备。

2.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如愉快、兴趣等,能改善人的智能操作质量。怀有积极情绪时,人完成同样任务的效果会更好。积极情绪还有助于人更顺利地处理麻烦事件和减少对抗事件的发生。

如果通过有效的情绪调节使孩子在上课前、自习前、考试前都保持积极情绪,那么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也能在考试前激发超常发挥的状态。

当然,高度兴奋的大脑也不完全有利于认知加工。保持中等的积极情绪,是大脑理性思维的关键。换言之,大脑保持适度兴奋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情绪能影响人的认知,认知同样会影响人的情绪。例如,在野外看见熊,人会觉得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就会感觉到害怕;若是在动物园里见到熊,不仅不会感觉到害怕,反而觉得好玩,因为没有安全问题。

人对事物的不同认知也会造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疑邻盗斧的故事就证明了,同一件事情,对它的评价不同,引起的情绪反应也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人们一旦形成固有观念后,就会从固定角度去评价事情。有些非常在意孩子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家长,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若是没有及时招呼客人,便会对孩子产生不满;而那些要求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家长,若是孩子第一时间停止学习去招呼客人,家长很有可能会批评孩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习惯性地给孩子灌输带有自我烙印的认知观念。例如,身为单位领导的妈妈,非常在意自己的面子,就会不断要求孩子去在意旁人的评价。于是,这个孩子会慢慢对他人评价变得敏感。一旦觉得自己的学习没被周围人认可,孩子就会出现焦虑情绪,甚至极其担心成绩不理想而被老师和同学给予消极评价。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出现了学习障碍。

因此,家长要学会给孩子传递积极情绪,帮助孩子学会将问题简单化。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重视学习,常常会说:“考试很难,你还不努力?再不努力这次考试要不及格了。凭你现在这样,要想在这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困难,你要努力。”然而,越是这么说,结果越适得其反。因为这些话只会增加孩子的焦虑情绪,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磨灭孩子的自信。因此,越是在考试前,家长越要像那位妈妈一样,给孩子传递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才有助于孩子的发挥。

家长正确的认知情绪,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解决学业问题。同样,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源也是家长错误的认知情绪,例如偏科。

因此,孩子出现偏科时,有很大原因是他对某学科的认知情绪束缚了自己的能力。这时,家长不应该立即给孩子贴标签,认为孩子缺乏学习某学科的能力,以免加重孩子对自身的负面认知情绪。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去尝试,从尝试中体验成功,才可以打破认知情绪制约。

除了偏科,家长的错误认知情绪还有可能造成孩子人际敏感。

有的孩子非常在意老师的看法,对老师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甚至老师不经意间的说法都会令他们焦虑不安。

在交流中,我得知她妈妈的性格也比较敏感,生活中对他人的消极评价非常介意。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女孩总会带着比较消极的情绪去评价周围的人和事。

家长的内心想法往往会给孩子带来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可以帮助孩子获得积极情绪。

无论解决什么问题,思路都比方法更重要。

我们经常建议家长在孩子升学考试时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很多家长没有认真考虑这个建议的内核,只是在孩子面前假装平和。他们真实的心态,同样很容易被孩子发现。为此,家长都很困惑,不知该如何去做才对。

其实,每个人内心的想法和情绪都会被他人感知。如果喜欢某个人,即使我们不用语言来表达,也会在表情、身体姿态等方面体现出来,久而久之,这些信号就会被他人察觉;相反,如果不喜欢某个人,我们内心的想法也会在无意识的行为中体现出来。

因此,我希望家长都能明白一点,对孩子真心的赏识远胜于语言。

我常说:“世界上没有傻瓜。”每个人都能察觉对方的想法,只是有的人反应比较快,有的人反应比较慢,或者有的人察觉到了却不愿表现出来。

许多家长的盲区:主观臆断孩子不够努力,在孩子疲劳时经常是不相信的态度。不但不缓解孩子的疲劳,反而给孩子施压。

家长帮助孩子的关键是:在孩子疲劳时,能够给予孩子心理空间,让孩子得到休息和放松;在孩子低效、闹情绪时,应该更多地接纳和信任孩子,给予支持,促使孩子获得一份力量;特别是在孩子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带着相信的力量,不断地支持并推动孩子去探索,在孩子出现犹豫和放弃的念头时,给予坚定的支持。

家长的积极心态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家长的错误认知情绪会影响孩子,孩子的错误认知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就更大了。

3.终身热爱学习的方法

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学生的主题。从学习上获得成功是学生大部分积极情绪的主要来源,这也是社会的评价系统所决定的。当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好的成绩时,学生就会对自身充满信心。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的。

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从学习本身获得快乐,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学习系统的良性发展。

想让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要为孩子建立大脑刺激的兴奋点。

课业辅导的过程中,家长应该不断指导孩子阅读相应的课本内容。孩子可以在反复阅读中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捕捉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与之前学习的旧知识之间的差异和联系,然后不断地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建构成一个知识网络。这样,不知不觉中,孩子就学会慢慢咀嚼知识,品味出教材之美。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该让孩子放慢学习节奏,真正从“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知识建构”的过程。

孩子就像建筑工程师一样,一点一滴地建造自己的知识大厦。不管大厦建得是高是低,孩子在建造过程都会很投入、很快乐、很享受,因为他们品味到了建造过程的美妙。很多孩子还会惊奇地发现:过去由于学习急躁,自己还没有把知识学懂、学透,还没有细嚼慢咽,就囫囵吞枣地过去了。导致遇到问题时,很难快速、清晰、准确地提取有价值的部分。而反复阅读教材文本,能帮助大脑完成知识的吸收,保证知识在大脑中保持清晰、稳定的状态,自然能够顺利解决问题。

通过这个过程,很多孩子感受到的是,学习变得简单和容易,解决问题时,很容易激活新学的知识点。而这种结果也能让大脑产生愉悦的情绪。学习时,大脑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也有助于孩子保持学习热情。

其次,前文提到积极情绪,也能帮助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辅导班上有个孩子,每天都会和同学去操场跑五圈作为日常锻炼。有一天,他跑到第二圈时就觉得很累。坚持到第三圈时就打算要找个理由歇一歇。可跑到第四圈时,碍于面子又只得坚持。第四圈的前半圈,他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他突发奇想,决定使用辅导班上做过的积极情绪训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脚下,其他的都不去管。没想到,他顿时发现疲劳感一下子减弱了大半。于是,他集中注意力感受脚下的步伐,直到跑完剩余的圈数。

积极情绪训练运用在课业上也同样有效。

有个学生抄写英语单词,刚开始他的注意力全在还未抄完的八页上。他每抄一个单词,甚至每写一个字母,心里都想着怎么还剩这么多,还要写好久呀。当觉察到自己总是沉浸在未来时,这个学生立刻做出调整,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当下。他将注意力放在每一个单词上,每写一个单词,都试着去理解它的含义。但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去想剩下的任务,还是没法全神贯注。于是,他又换了一个方法,先关注每一个字母,在写完一个完整的单词后,再去理解它的含义。虽然这样会拖慢速度,但他保证了自己的注意力全部在当下,没有一点去想之后的任务。等回过神时,他发现已经写到最后一页了。

这个学生告诉我,他发现在第一个方法里,思考单词含义是一瞬间的动作,但写完一个单词却需要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差的空缺中,他的思维在闲置,就会不自觉想到后面的任务。换了一种方法后,他就让自己一直保持在思考,注意力反而更能集中。

知识运用就是把吸收的营养(学的知识)转化成能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做题的速度和做题的量都不是孩子和家长应该追求的目标,研究自身的思维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要想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关键就是升级思维系统,这就犹如计算机系统的升级。因此,必须要了解自己到底需要完善哪一部分的思维方式。

当孩子跳出题目本身来看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时,他们就会很惊讶自己过去学习的盲目性。这样,他们在做错题时就不再更多地为错误而焦虑,而是能够借助思考错题的契机来研究自己。他们开始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而并非片面地自责和纠结于自己的失败。

思维系统能否得到优化和良性发展,关键是看孩子能否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反思和正确的归因。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系统,也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总的来说,家长可以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孩子从学习本身体验积极状态,并强化孩子的积极情结体验,使学习系统的积极体验成为孩子大脑中的优势系统。

孩子则可以通过不断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突破而获得专注人生大方向的人生态度,塑造出积极人格,从而实现终身热爱学习、终身成长。

解决问题中感受自我的成长

有一次,朋友和我提及自己去参加家长会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她儿子同座的爸爸一边看试卷,一边自信满满地对她说:“你看这道题,我之前就给儿子练过。”朋友听了之后,虽然微笑以对,但心里却并不认可这位父亲的做法。

很多家长习惯提前为孩子做好准备,以便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不会束手无策。有时候,孩子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然而,这种看似“全心全意为了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却害了孩子。它会导致孩子完全不能获得自我成长。

为了避免孩子受挫折而过度保护,是现代家庭教育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有些家长习惯让孩子超前学习,提前安排孩子自学或参加课外辅导班学习超纲内容;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没有耐心等孩子自己摸索解决方法,只会一味加大课外辅导量。这种大包大揽的行为会导致孩子完全丧失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常常呼吁家长要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一宝贵财富留给孩子。因为当今的生活中,大部分孩子太缺少自我思考、磨炼意志的机会了。唯一能够提升自己的契机,就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但是,很多家长为了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美好结果,常常替孩子应对本该孩子经历的挫折,让孩子面对已经准备好的成果,又给予孩子虚假的赞赏,还美其名曰“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

很多家长误解了自信的本质。自信源于“做”,只有真正做到才能得到真正的自信。相反,那些自己做不到又凭借父母帮助获得成功的孩子,不但难有真正的自信,反而会变得爱慕虚荣。他们常常会在遇到困难时恐惧、焦虑并怨天尤人。

将难题解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经历解决难题的过程。只有经历过解决难题的辛苦,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本身的快乐。尤其是经过一番辛苦后的恍然大悟,才是孩子可以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每个人的成长一定来源于自身内部的改变,所有内部的改变必然要借助于冲突。家长应该放弃对孩子的替代和过度保护,让孩子能够学会自己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内在冲突。如此一来,孩子才可能真正地独立成长。

第四章 构建知识结构

学习的过程,本质就是利用大脑里存储的旧知识来解释新知识,然后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大脑中储备的早期知识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学习的关键。

早期教育阶段,家长能否引导孩子着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孩子在未来学习过程中是否具有潜意识的学习能力。

有些孩子,因为父母在早期教育时没有注重基础知识的储备,在入学后无法对接老师的教学语言或者学校里规范化的规则体系,刚一入学,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还有一些孩子,由于缺乏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编码方式比较单一,以致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时,无法提取大脑中的知识与之相对应而出现学习障碍。

1.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学生在课堂听讲时,如果无法顺利从大脑中找到旧有信息与老师讲授的内容对接,就无法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出现听课障碍后,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又会干扰思维对知识的加工,致使知识结构松散。知识结构松散,又会影响新知识的顺利吸收。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这个过程就像工厂加工产品。大脑里原有知识宛如原材料,种类越丰富、储备量越大,工厂越能加工出品种丰富、品质精良的产品。反之亦然。

早期教育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量越大,越能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完善,越对日后学习有帮助。

在介绍孩子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之前,我们还需要粗略了解五个认知心理学的概念:表征、三类知识、问题中心图式、同化、顿悟。

表征,是信息在大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每个人的大脑对信息的呈现方式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大脑对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单独看词组,人们肯定觉得这个概念很陌生,但它其实存在于人与人所有的沟通中。

人类的知识结构就是由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组成的,缺一不可。

问题中心图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信息组块。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明晰与解决此问题相关的所有知识。大脑在处理复杂信息时,会以问题为中心,建构一个知识组块,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减轻了大脑的负担,又改善了知识的结构。简而言之,问题中心图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三类知识的结构性组合。

同化,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研究的是如何吸收新知识,同时解释学习的整个过程。

2.需要提前做的两个准备

知识存储的形态越多越好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图尔文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增生、调整和重构。知识增生需要以情节记忆为基础,知识调整需要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知识重构则需要以语义记忆为基础。

情节记忆,指的是信息编码中的形象编码。语义记忆,则是信息编码中的抽象编码。无论是知识的增生还是知识的重构,都是要以大脑中的原有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孩子学习新知识,其实就是大脑对信息的表征。

表征,是信息在大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也就是说,信息的表征是信息的记载、表现、建构、呈现的方式。信息表征的方式即编码,包括两类:抽象编码和形象编码。抽象编码包含多项式的形象编码。

光谈定义比较枯燥,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汉字“鸟”是特指鸟类的抽象概念,即抽象编码。名词“燕子”“乌鸦”等则是关于某种鸟的具体描述的总和,即形象编码。

当听到“鸟”这个词时,每个人的大脑会根据自身原来知识及过往经验,迅速展现一个关于鸟的形象信息:有可能是“燕子”,也有可能是“乌鸦”;英语老师找到的相关形象编码可能是“bird”,而生物老师则可能会想到鸟的结构及生活习性。

由此不难看出,形象编码可以有多种形式,同时会受到个体所具备的知识经验的影响。

任何一个抽象编码都要与形象编码同时出现,每一个抽象编码又与许多形象编码相对应。缺乏形象编码的抽象编码会变成没有意义的生硬符号。过于关注书本抽象编码的记忆,而忽略丰富的、与之对应的形象编码,容易导致思想僵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只将关注点放在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而不注重引导孩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容易使孩子难以将知识点从抽象编码转化为形象编码,在深度学习时往往会造成理解障碍。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形象编码的基础,而形象编码又是理解问题的基础。丰富的形象编码又源自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家长应该关注培养孩子丰富的感性认识。一个感性认识丰富的孩子,大脑中会储备大量的形象编码。当学到相关的抽象编码时,他便可以很快地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更好更快地记忆新知识。

有些孩子就是因为缺乏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在解题时难以真正把握问题核心而无从下手。

因此,家长不能为了一时的高分,要求孩子一味超前记忆知识,而忽略引导孩子对知识的深加工。靠机械记忆记住知识点,只是完成了知识点的抽象编码;如果不通过与实际联系的深入思考来对知识进行深加工,那么知识点的形象编码是有所缺失的。

了解知识的分类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这三类知识构成了人类的知识结构。它们既说明了“世界是什么”,也解答了“怎么办”。而关于“怎么办”部分,又可以分为“对外怎么办”和“对内怎么办”。

认识和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利用狭义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更要依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三类知识”概念的提出,帮助人们跳出了传统智力观的局限,让人们认识到学科智力并非由先天决定,而是受广义知识(即三类知识)的影响。

应该用知识解释智力,用知识解释能力。人的智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的,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实践培养的。

知识智力观、知识能力观,这两个观念为教育带来了可操作程序,它将有效减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负担。

陈述性知识,是指人类能够有意识回忆和陈述的知识,包括符号、事实和有组织的命题知识。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我是一名物理教师。这些都陈述了一个事实。再如,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物理定义陈述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再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公式陈述了某些变量之间的互变关系。这些以语言符号的形式表征的信息即为陈述性知识。教材中大量的定义、定理,在没有运用其解决问题时都是陈述性知识。

不难看出,陈述性知识其实就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也可以被称为狭义概念的知识。

关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将陈述性知识同化好。引导孩子调动、激活大脑中能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

第二,将陈述性知识以多种形式编码表征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第三,改造原有的知识结构。在变式练习中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不同形式的程序性知识。“变式练习”是指变换训练的出现形式。具体到教学活动,是指在引导学生认知事物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变更所提供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时隐时现,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这个过程有效地追求知识的内化,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积极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程序性知识,本质是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用于支配人的行为,是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体现或描述出来。它是理解掌握知识分类的关键点,同时也是难点。程序性知识不是从人们会说什么中得知,而是从人们会做什么中间接推测出来的。

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难看出,同化学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同化过程的本质是异中见同的思维加工的过程。

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家长要多多引导孩子遇到新知识时寻找大脑里与之相关的旧知识。在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养成一个更关键的行为程序:“学习新知识,就要寻找它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学习中,这个行为程序若是经常运行,久而久之就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孩子便会养成有效的学习思维策略。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在不断的操作中完成。

任何一个知识点,在刚掌握理论的初级阶段,都属于陈述性知识。只有当学习者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时,陈述性知识才能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因此,孩子学习新知识时,他“说什么”不重要,关键要看他能“做到什么”。例如,当孩子能够默写平行线的定义时,只代表他记忆了陈述性知识,而这些知识还没有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当他能够运用平行线定义来解决数学问题时,才表明他不但掌握了陈述性知识,并且在一定情境下能够将其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包括:辨别、概念、原理、规则。无论是哪一类的学习,首先都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表征的陈述性知识,只有进入解决问题的操作阶段,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也是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能力的体现。孩子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首先,将这些没有转化的概念、原理、规则,借用大脑的原有知识进行同化,把这些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对新知识的吸收。

其次,要在多种情景下,将概念、原理、规则进行多形式的表征,举出多个例子,将这些概念、原理、规则用多种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尽可能地界定概念、原理、规则的适用范围。所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多看实例,可以调动大脑原有知识来加工理解概念、原理、规则的新知识。这个过程需要运用同化原理,将概念、原理、规则表征好。

孩子遇到一道数学练习题:“判定下列各式中哪个是分式”(即“解决问题”)。

首先,孩子需要明白分式的定义(即“陈述性知识”):“如果A、B是整式,B中含有字母且B不等于0,那么式子A/B就叫作分式”。

接着,孩子需要利用分式概念进行判断,即运用概念来识别题中各式是否为分式。此时,概念就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体现形式通常是“如果……那么……”。

程序性知识其实就是面对某个问题情境时知道该怎么办的知识。是否能够准确运用程序性知识,关键在于不同问题情境下能否将概念进行多形式的表征。

如果孩子看到一组平行线,就立刻联想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概念,说明他已经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而陈述性知识表征的局限,制约了它在不同问题情境下的运用,也限制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

因此,孩子学习新知识时,需要一定数量的反复练习,这个过程就是不同情境下的变式练习。只有让陈述性知识多次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转化,成为程序性知识,才能达到以后可以自动运行的程度。

艾伦·加涅曾提到:“在学习与应用阶段,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在熟悉的情境中完成胜任性工作,程序性知识似乎特别重要。然而,在新的情境中,想到什么操作步骤管用,陈述性知识似乎是有用的。在学校教学中这两者都是重要的。”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知识点,却无法用文字将其定义准确表述出来,在一些特殊情境下就无法通过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

这种情况就是因为陈述性知识表征的局限,导致在解决新的问题时无法识别并运用掌握的陈述性知识,从而导致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时出现障碍。

学车时,如果驾校教练能够用规范的驾驶操作语言来指导学员,那么学员就能比较迅速地掌握操作技巧。但更多的时候,驾校教练习惯用经验化语言,如“一把轮”。当驾校教练不能用规范语言将“一把轮”解释清楚时,学员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学会旋转方向盘的操作要领。驾校教练的表达不规范,造成学员不能够清晰地记忆、理解操作规则,进而导致不能将规则转化为正确的程序性知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用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要用到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专门用来调控、指导、解决个体内部的记忆、思维等活动怎么办的知识。这类知识的特点就是对自己内部的记忆、思维运行进行觉察、监督、指导和调整。通过监督和调整,可以让人避免犯错误或找到更好的思路。

当面对一道表面上只要一步乘法就可以算出来的过于简单的问题时,做出一个自觉反应——“注意,这道题太简单了,不像是给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出的题,其中可能隐藏着故意让我们想不到的问题。”这种反应就是在运行策略性知识。

生活中,一个富有经验的人经常用策略性知识促进自身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在一个寒冷的雪后冬日,室外气温在-20℃左右。一位家住六楼的成年人需要回家取身份证。因为没有电梯,所以他想选择一个不用爬楼梯就可以拿到身份证的好办法。

他的大脑开始迅速思考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家人打开窗户把身份证从楼上扔下来。方案提出后,他的大脑又迅速对自己的这个提案进行评价,反问自己:“这样做可行吗?我是不是要想备用方案?”“现在室外温度已到零下,窗户会不会已经冻上了?如果已经冻上,我需要寻找第二个方案。”

接着,他开始思考第二步:如果窗户可以打开,那么身份证就可以扔下来了。这个程序设计完,在还没有将其转化成行为之前,他的大脑又开始对这个程序进行监督和调节:“这样做行吗?可以吗?”“如果扔下来,会不会掉到楼下的雨棚上?”“如果会掉到雨棚上,我还得寻找第三个方案。”

整个思考过程中,大脑每设计一个程序,同时都要对这个程序进行监督和调整,进而筛选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要先运用大脑中储备的陈述性知识,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再对程序性知识进行不断的监督和调整,从而获得一个更为适合当前情境的最完善、最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对内调节、监督和评价,促进寻找最佳方案的程序性知识就是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困难与冲突时才能够被意识到并体现出来。

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孩子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刚刚设计一个程序就将其转化成行为,没有意识到要对程序进行评价、监督、调整。

例如,孩子遇到上面那个问题,可能想到让家人开窗户扔下去这个方法后,就不会去考虑“窗户是否会被冻上?”“扔下来时,是否会正好跌落在楼门口的雨棚上?”等因素。这是因为孩子的策略性知识储备不足,不能不断地针对自身面对问题情境设计的程序进行有效调整和监督。

因此,一个孩子如果在课业练习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那么策略性知识一定是他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乏的一环。

3.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

探索新旧知识的关联

学习的过程就是利用大脑的旧知识来解释新知识的过程。因此,鼓励学生探索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联,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养成将新旧知识相关联的思维习惯。将新旧知识相关联,是一个主动加工知识的习惯。而这个习惯恰恰是一个重要的思维习惯,也叫“异中见同”。

如果孩子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必然更容易吸收新知识,让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框架变得更为完善。

画出知识结构图

阅读教材、自学新知识点后,合上书尝试回忆新学知识、画出知识结构图的过程,是一个自我验收和自我考核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促进学习者对已有知识的检索和新学知识的吸收。学习者不断利用大脑中的新知识点作为线索进行尝试性回忆,通过这个过程将相关旧知识与所学新知识关联起来。这样的新知识复盘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和精加工。

正因如此,合上书画知识结构图的最大价值,就是促使学习者跳出知识点本身,站在高处,统领全局,构建出整体知识结构。

复盘新学知识时,必须合上书,通过回忆画出知识结构图。如果依照书中内容抄写,虽能交一份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图,但是无法引发学习者真正的思考。缺乏思考的学习,必然无法实现知识的深加工和精加工。

通过回忆来复盘新学知识,一旦回忆不够顺畅,就会推动学习者去思考。学习者在第二次看书时,必然会更加专注和投入。但出现回忆不顺畅时,也不要马上翻开书去寻找遗忘了的内容。这种快速缓解冲突的做法同样不利于学习者对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4.针对性完善各类学习困难生的知识结构

三类知识的相互作用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任何一类知识的不足或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学习障碍。

出现学习障碍的孩子,按学习成绩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成绩中上等生、成绩中下等生及成绩下等生。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三类孩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障碍点,来引导他们补救解决问题时所缺失的知识,最终顺利扫除学习障碍。

成绩中上等生,解题时遇到的障碍往往是受到程序性知识的制约。这类孩子,具有解题所必需的陈述性知识,也有较好的策略性知识,但缺乏解题过程中具体的程序性知识。因此,在课业练习时,他们应该多做陈述性知识的转化训练。这类训练可以让孩子根据问题情境,即题中信息,熟练选择转化为哪一个程序性知识。

成绩中下等生,解题时遇到障碍则是受到了策略性知识的制约。这类孩子在课业上遇到难题,就下意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不假思索地采取回避态度。这种情况在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中最为普遍。面对只需要一两个程序性知识就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这类孩子能有不错的表现。可他们缺乏自我调节能力,无法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调节来实现自我突破。面对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多个程序性知识相互作用且需策略性知识不断调节的,他们就会表现不佳。而且,这类孩子还严重缺乏自我监督的能力,经常出现“回避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也是他们难以提取、转化对应的程序性知识,导致解决问题过程中障碍重重的重要原因。

这类孩子不缺少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只是不能自动提取所需的程序性知识,才造成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常出现障碍。如果能够给予科学的引导,就很容易将障碍扫除。家长可以给予这类孩子积极引导,推动其不断寻找程序性知识来尝试解决问题。当认识到制约学习问题的因素,不是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自身的调节、监督和探索能力时,孩子的元认知系统会由此得到改善,以后再遇到问题时就会努力实现自我突破。

成绩下等生,由于长期不能解决问题导致三类知识都缺乏,基本算是学习严重困难生。这类孩子,三类知识都需要进行补救。

在实际学习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孩子补救陈述性知识,但是没有注意另两类知识的补充。这样一来,孩子在解决问题时仍不能顺利提取到所需知识,造成教学双方二度信心缺失。

三类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知识的缺乏或提取出现障碍,都可能导致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这类孩子要以问题为中心,不断学习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一旦经历几次成功的解决问题,孩子就会获得系统的策略性知识,进而推动自我补救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第五章 改变思维方式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除了对知识点的背诵、记忆之外,还要依靠完善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需要在一定知识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解决问题来建立。孩子只有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才会不断思考,将原有知识和所遇问题建立联系,寻找处置方法。

若想孩子能够拥有完善的思维方式,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还应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能够体会思考带来的快乐,增加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

1.思维能力影响人的一生

纵观人类历史,众多科学发现、发明都跟人的思维有关。

有人曾说,知识会影响人一生。然而,我觉得说“思维会影响人一生”更为准确。

思维能力是影响人一生的能力。它包含很多内容,如人的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系统性、灵活性、逻辑性及思维的发散与集中。这些思维能力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和训练。

然而,思维方式也是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之一。孩子需要经过独立思考、反复尝试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善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影响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左右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思维之所以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是因为思维会影响到人的行为。

思维左右着孩子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的角度、方式不同,所采取的处理方案就不同,面对机遇时的选择也不同,在人生路上收获的成果自然不同。正确的思维方法能为孩子提供更为准确、更为开阔的视角,帮助他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错误的思维方法则会让孩子思想固化,容易陷入思维误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事情变得愈加复杂,最终走向失败。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有些人会选择放弃。在这些人中,有一类人将问题的矛头指向内部,否定自我,认为是自己无能力解决;而另一类人会把问题的矛头指向外界,认为问题本身难度过高,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无论是指向内部还是外界,这两类人都是在回避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时,每个人自我调节的策略各不相同,不同的策略促使不同的行为产生,也体现出不同的个性。

正确的自我调节策略,应该是不断调整、优化解题的思路。每个人都拥有一套对外的固有程序和对内的调节、监督策略。尤其是在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内的调节、监督、优化显得尤为重要。自动运行的思维程序与策略体现出来的,就是行为习惯,稳定的行为习惯就是人的性格。每个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展现出的行为不同,也是因为每个人拥有的自我调节程序不同,优化这些程序的策略也不同。以上三位教师的解题过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行为都形象地展示了各自的思维方式。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对自身思维能力的限制也展露无遗。

2.增强思维能力的方法

使用问题中心图式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三类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想要解决问题,必须表征涉及该问题的所有相关知识。打个比方,我们想要用电饭锅煮米饭,就必须先有米、水、电饭锅等必备材料(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将这些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如水和米的比例(程序性知识);同时,还必须调用策略性知识,如家里突然停电该怎么处理(策略性知识)。

不难看出,任何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与该问题相关的所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表征。

与问题相关的所有知识,被称为知识组块或知识单元,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问题中心图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大的知识单元中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于是,心理学家才会用“图式”一词来描述这个知识组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Ton De Jong把围绕解决某个或某类问题而在大脑中组织起来的较大知识单元结构,称为问题中心图式。这位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善于解答物理题的学生的大脑中都贮存着一个个知识经验组块。每一个问题中心图式都以一类问题(关键的学科难题)为中心,组合起解决这类问题所需的各类知识。只要在练习中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就可以调动储备迅速作答。

使用同化学习策略

养成利用问题中心图式来分析知识点的解题习惯后,我们还需要让自己的大脑更高效地处理提取到的信息。于是,我们需要用到一个重要的学习策略——同化。

同化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生理学中,同化是指吸收食物并使之转化为原生质。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最早用这个概念来解释知识的学习。他认为,学习过程是新观念进入原有观念团内,使原有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为吸收新观念做好准备的统觉过程,即新旧观念的同化过程。

知识吸收的过程,如同轮船驶入港口,轮船就是新知识,而港口锚桩相当于大脑里的原有知识,将船系在锚桩上的过程就是同化。

当新知识进入大脑中时,大脑必须将其与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也就是同化过程。一旦新旧知识建立了联系,大脑就建立了新的神经连接,同化就完成了。

同化结束后,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完全建立起良好连接,会使知识表征(在大脑中的呈现方式)变得清晰。学习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加工过程,就是利用大脑中的原有知识加工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同化是一种必要且有效的学习策略。

使用同化学习策略的首要因素是原有知识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原有知识是否能固定新知识,关键在于原有知识在大脑中的清晰稳定程度。就像锚桩如果不固定,船是不可能被固定的。因此,原有知识的稳定程度是制约同化学习的首要因素。

使用同化学习策略的关键在于寻找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相似关系,也叫可辨别性。

原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关系是制约同化学习的关键。辨别原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相似关系是同化学习的前提。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但是事物间是有普遍联系的。有些事物间相似点多,如燕子和麻雀;有些事物间相似点少,如风和马。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间相似点的能力以及养成寻找相似点的思维方式,也就掌握了同化学习策略的本质。

使用同化学习策略时,还要注意原来知识的可利用性。

同化学习策略的本质是异中见同的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培养。

人的大脑有不断地将信息建立联系的习惯。大脑倾向于把接收到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创建一种秩序,在各个信息片段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能力就叫异中见同。这种能力需要在不束缚、不过分强化某一个观点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引导,自然获得。异中见同的思维习惯,也符合大脑的规律,因为大脑喜欢简单有序的信息。因此,家长应该不断引导孩子查找敏感信息间的联系,培养孩子异中见同的思维方式。拥有这种思维能力的孩子,能很容易从看似无关事物间发现联系,找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化学习策略对知识结构的建构以及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掌握了同化学习策略,孩子就会看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自己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更重要的是,他们最后掌握的不仅仅是一个策略,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并且可以在解决问题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

培养同化学习策略,第一,要知道什么是原有知识;第二,要了解作为原有知识的条件;第三,寻找大脑中是否存在原有知识;第四,找到原有知识后如何同化新知识;第五,如何埋藏下原有知识。

原有知识,就是能够系住船只的锚桩。

原有知识要从孩子大脑里储存的信息中选取。

学习中,一个新知识必须找到相似的原有知识才能获得同化。如果孩子无法从自己大脑中找到相似的原有知识,那么无论家长觉得问题多简单,自己讲解得多到位,孩子还是有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寻找他自己大脑中与当前问题情境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接,以促进孩子对新知识的吸收。当大脑中的原有知识被调动,新知识就很容易被孩子所记忆,并留下清晰印象。

当需要给初二学生讲解数学概念“命题”与“逆命题”之间的关系时,你会选取下面两个例子中的哪

大部分的成功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当事者利用自己大脑里的信息总结加工的结果,这个方法对于当事者肯定会有效。家长或老师经常关注自己的大脑中有什么,利用自身掌握的原有知识形成结论,而没有关注学生大脑中有什么信息,不能利用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知识信息促进学生自己形成结论。这样一来,尽管家长、老师总结了大量的规律、方法想让孩子记住,但由于缺少同化的过程,即使反复讲解、督促、提醒,这些知识仍然游离在孩子的知识体系以外,使之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孩子们记不住,也用不好。

因此,只有在总结经验、规律和方法时能够充分利用孩子大脑中的原有知识,并使其体验到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再纳入孩子的知识体系里,这些经验、规律和方法才能真正被运用。

同化学习策略主要是引导孩子运用大脑中的原有知识吸收新知识并形成思维方式的策略。培养同化学习策略重在改造思维。形成同化学习策略思维方式的孩子对知识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十分敏感。他们善于异中见同,在不同事物中找到相似处,将新旧知识更快地建立起联系。

如果在每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都能够让孩子对知识间的共性十分敏感,从而使之获得异中见同的思维加工策略,孩子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快速的提高。当思维加工策略问题得以解决,孩子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知识学习问题,还会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帮助。或者说,这种训练,不仅解决了单个表面现象问题,而且解决了一个内在的根本性问题。

一个人若是总能够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那么大脑中的知识就不是孤立零散的,而是具有结构关系的整体知识,处理问题提取知识时就更为容易。解决一个新问题时,即便一开始没有想到解决办法,孩子仍可以借助知识间的线索快速地找到相应的知识。

培养同化学习策略,关键是要培养异中见同的思维方式。首先,要通过反复训练来养成寻找表面上不同的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其次,一定要让孩子亲自经历异中见同的思考过程。

学会了异中见同,也要学会同中见异。

异中见同是人类智慧的表现,人类众多科学的发明、发现,无论是鲁班发明锯,还是牛顿发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抑或是阿基米德发现阿基米德原理,他们都是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了隐藏的共同规律。

异中见同固然重要,但同中见异也同样重要。如果做不到同中见异,就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仅能看到相同点,却看不到差异。虽然绝对相同的两个事物是没有的,但相似事物之间总还有很多微观的差别。

无论是异中见同,还是同中见异,都要研究相同、差异、相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可以组成一个等式:相似=相同+差异。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其实都是在同中见异或异中见同中发展的。因此,要想做到不受某个思想的局限,就要跳出思维定式的影响。

培养顿悟思维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思维遇到障碍而停滞,之后突然觉醒和理解问题且得到创新性认知的重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之为顿悟。国外对此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叫“啊哈”效应。因为顿悟发生时,人们会在心里不自觉地发出两个感叹词“啊哈!”

每个人都会有脑海中灵光一闪的感受。这种时候,通常是各种杂乱无章、毫无交集的想法忽然之间产生了某种关联,再激发出了新想法的时刻。人们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前所未见的东西。当这种感觉产生时,人们其实是创建了一个新的心理图。想法越复杂,心理图就越错综复杂。尽管创建一个新的心理图时需要有能量才能把各个不相关的信息点连接起来,但创建时也会释放出一股能量。

领悟闪现的一瞬间会有各种各样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出来,例如多巴胺、内啡肽或者肾上腺素。研究表明、在领悟闪现的一瞬间,大脑会发出强烈的伽马波。伽马波是唯一在大脑中所有部分都能发现的频率,而且观察发现,它往往在同时调用不同的大脑区域处理信息时出现。

因此,如果能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常促进孩子产生顿悟思维,将对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了顿悟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影响顿悟的因素。

孩子想要获得顿悟通常会受到四类因素的影响。

第一,情绪。当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孩子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对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第二,短时记忆中信息的呈现方式。当题目的表现形式孩子比较熟悉时,他更容易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信息可视化。养成规范的解题习惯,边读题边记录要点,可以减轻大脑负担,加快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同时节省短时记忆空间。这种操作有助于促进顿悟的出现。

第四,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的转化若出现障碍,会导致情绪出现波动。一旦出现情绪波动,就会占据一部分脑资源,从而导致信息加工出现障碍。若在解题时,不断地用策略性知识调节自己,可以提高解题效率,最终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衡量学习效果的关键是看能否成功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复杂问题和新问题。我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促进学生自我产生顿悟是建立学科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3.培养思维能力时的常见问题

过度关注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

很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导致孩子为了得高分,在小学低年级过度依赖机械记忆去学习知识。这类孩子的思维久而久之就易变得僵化。

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控制

除了执着成绩而忽略锻炼思维能力之外,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控制也会影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

家长对孩子强硬的控制,会诱发孩子的焦虑情绪。孩子在焦虑情绪的困扰下,很难进行逻辑思考,锻炼思维能力,大多数时候只是从遵循家长或老师情绪指示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只要解决问题时缺乏系统逻辑思考,都容易受情绪干扰。因此,当发现孩子思考问题时容易受情绪干扰,家长或老师应慢慢引导孩子放下对结果的担忧,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信息与信息间的内在关系上,以此促进孩子形成逻辑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家长对孩子替代过度

家长对孩子替代过度也是妨碍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被家长替代、安排、指挥的孩子,因为很少能够有独立实践的机会,所以严重缺乏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经验都没有掌握,难以自我形成有效的策略性知识,最终在解决问题时只能生搬硬套。而这类孩子往往容易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都要通过实践来获得。只有不断尝试、重复解决问题,学习者才能不断对内调整、对外实施策略。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进行自我沟通、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第六章 完善自我管理系统

自我管理是人一生发展的内驱力。

自我管理也是对五维高效学习系统中的行为习惯、情绪状态、知识结构及思维方式进行的反思和调节,使系统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得到和谐发展。

自我管理的发展,在早期教育阶段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这个因素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体现出对学习成绩的帮助。恰恰相反,那些由父母管理得很好的孩子,在早期教育中更容易显得优秀。例如,家长让孩子在早期参加大量辅导班,而该阶段的知识比较简单,孩子可以单纯依靠不断重复和延长学习时间获得好成绩;好的成绩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学习方式。因此,父母很难看到孩子自我管理的作用,只会看到完成大量学习任务带来的效果。

然而,一个具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可以不断觉察和调节自我,尤其是在冲突出现时,能够借助冲突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1.为什么要完善自我管理系统

善于自我管理的人不会把矛盾盲目指向自我,进行自我否定;也不会把矛盾盲目指向他人,抱怨境遇不佳。他们更多的会跳出冲突本身,不断对矛盾双方进行系统的反思,改变系统中自我可以掌控的变量。

任何一个优秀的人都不是天生就很成功,而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来完善自我,实现成长。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对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带着积极情绪去完成。即便失败,他们也很少会被消极情绪所控制,而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优秀的人,能够提前预判一件事情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擅长自我管理的他们,又能欣然接受所有的结果,并从中找到可以调节和改变的变量,以提高获得最好结果的概率。

善于自我管理的孩子能够终身成长

善于自我管理的孩子懂得自我规划并敢于实践

善于自我管理的孩子会借助每一份经历来成长

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一生都很难独立

2.完善自我管理系统的方法

让反思成为习惯

跳出细节,纵览全局

终身成长,终身完善

3.自我管理的终极意义

成长随时随地发生

时刻把握人生的方向

及早看清自我,走上自我觉醒之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