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即公共知识分子,是指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也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公知一词本是褒义词汇,但在引进我国后很快便成了一个含有讥讽意味的贬义词。
2005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首先推出了公知的概念,其以“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为共同标准。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都是国家的中坚力量之一,他们年幼时也都是祖国尽心培育的花朵,但是待他们长成之时,他们获得的却并非都是善意的鼓励,还有恶意的摧残。
一切都是有理由的。对于公知在我国被骂得体无完肤的原因探讨,我有三种思考:
一是公共知识分子有其自身的缺点,并因其自身的影响力而把其缺点放大化了,例如方舟子与韩寒的论争、孔庆东爆出“某某人是汉奸”的系列言论,还有韩德强打老人事件、众多著名学者教授学术造假事件等,都体现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这些缺点不可饶恕。另外,还有现代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公共知识分子的哪怕是低级错误都可能放大化,再加上民众对于公共知识分子更高的要求,就使得二者之间的互相理解有了更大的代沟与落差。
二是招摇撞骗者泼给真正有独立学术立场的公共知识分子脏水,使其被迫承受污名化。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加持下,言论发表的平台十分广泛,故而给了一些打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旗号在媒体上招摇撞骗的机会,或是因他们学艺不精还随意跨界发表粗浅言论而遭受广大群众的鄙夷和唾骂,而因此真正且正义的知识分子也被无辜连带了。
三是民众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在这个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社会,在这个人人都强调并总有言论自由权的社会,在这个线上线下言论发表平台都众多的社会,言论发表的真实性、正确性与科学性都不得不经受检验,因为发表言论的个体的素质和专业水平难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的思考及言论方向极容易被舆论引导且难以控制。不得不说,当今的公知干不过网络上的营销号。
所以,我国的公知们常常被骂得体无完肤,尤其是在微博平台,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力量最大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