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风往事之——上海漫谈

        关于“上海”两字的由来

        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端的上海有两个简称,即“申”和“沪”。前者的“申”字因春秋战国时期春申君的封(邑)地在此,故取名为“申”,叫“申城”;后者的“沪”字因上海自古是一个海边渔村,是由打鱼、捕鱼的小村庄逐步发展形成的,故又取名为“沪”。

        据史料方面的记载上海最早的行政区形成于唐代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中央政府在松江古道以南设华亭县;南宋咸淳三年,即公元1267年松江入海口沪渎的上海浦设立镇治,上海华亭成为当时最大的市镇;元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1291年,上海正式设县,范围包括今天的上海市区、上海、青浦、川沙、南汇四县,隶属松江府。

        虽说是如此,对于“上海”这个名字来说,并不是起源于唐朝时期,而是起源于水名,最早的记载就是始见于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北宋时期。“上海”这座城市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的远古时期时,则是属于一片汪洋大海而已。后来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地变成为一片沙滩与滩涂,最后才形成一块新生陆地。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时,因为吴王曾经在此不仅修建过一座馆舍,他还把馆舍取名为“华亭”。

        在上海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叫做“黄浦江”,就是因为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时,这块地方是属于楚国贵州黄歇的封邑地。因此说,这条江被命名为“黄浦江”就是和黄歇是有关系的。至历史的这列列车进入到三国时期时,据说东吴的霸主孙权曾经在这里建起一个水师基地,就在那个时候,这里还是属于一个无名的小村落。

        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唐朝时期时,当时的“吴君郡太守”赵居贞向皇帝上奏过一条奏章,【备注:“吴君郡”就是现如今的江苏苏州市。】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去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

        明代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撰写有这样的一段话语,是这样来说的,曰:“上海旧名华亭,在宋时,番商辐辏,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隶属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

        “上海”简称为“沪”,这个名称最早就是来源于北宋郊旦之撰写的《水利书》当中。在《弘治上海志》一书当中,就记载有一大的段文字,曰:“说在这个地方、在当时的时候,就是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还说是由于当时渔民在辛勤劳动的时候,会使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像这种捕鱼的工具是竹子编制而成的,干活就被‘叫做沪’,因而得此名。当地的渔民每天劳作的时候,就将这种工具插入到江海当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属于一个喇叭形状的海湾,所以人们就把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之为‘沪渎’。所以‘沪渎’亦成为上海的一种代称,也可以把‘上海’称之为‘沪渎’的。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上面也撰写有淞江之下,号曰‘沪渎’的记载,后来又将‘沪渎’给简称为‘沪’。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变成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注解:国民党执政期间。】成立三个月后,因上海“绾毂南北,屏蔽首都”的特殊地位,把上海设立为特别市;在1930年把上海改为院(直)市;1949年5月上海解放,设上海市,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在1954年把上海改为直辖市。

        处在21世纪的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700万,设17个区县。有:松江区:主要是以教学为主,有许多大学城,是教育中心;青浦区和嘉定区:都是农业基地、科技园区与汽车产业基地;闵行区:是工业、机电业与制造业基地;徐汇区:是商业区与交通集散中心;长宁区、静安区和卢湾区,是历史文化风貌区;闸北区:是交通集散地;黄浦区:它是和原南市区与黄浦区合并而成的,是政治、旅游、金融与商业中心;杨浦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纺织、机械与造船中心;浦东新区:它是由原来的川沙县与南汇县合并而成的,是新星的金融、贸易、物流、教育与加工中心,农业基地;崇明县:是农业基地、生态区、新星的造船业基地与旅游区哦!

          二、上海滩与大上海

        要是各位看官是一个有心之人的话,还只要是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与认知的话,但凡是提起“上海”这两个字时,大江南北的人都喜欢把上海叫做“上海滩”和“大上海”。

        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它之所以会被大江南北的人叫做“上海滩”,通过我的学习与了解,发现是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在说出五个原因之前,先说说何谓“滩”?!所谓的“滩”是指:水濡而干就称之为滩,它往往因河、海、湖边淤积而成为平地。

        第一个原因就是:光光就从地理环境上面来讲的话,上海这座城市就是生长于长江入海口的滩涂地带,它最主要是由河流、长江和海浪不断地冲击而成的,故而把上海称之为上海滩是名副其实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又是属于一座五方杂处的城市,这座城市里面的市民由来自五湖四海的国人和本地人所组成的,他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第三个原因就是:从文化上来讲,上海是被西方列强最早开放、开发的城市之一,早在1843年上海就开埠,在东方文化(文明)与西方文化(文明)这两股浪潮的强烈冲击下,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包容、相互吸收、相互沉淀,会形成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

        第四个原因就是:当我走过31年的生命旅途以后,伴随着自己的人生阅历与人生经历变得增多与增厚以后,依旧是通过自己的学习与了解,就会认为上海这座城市,既是属于十分开阔的,而且它还拥有一种非凡的气派,对于全国其他省市来说吧,不仅是没有的,而且学也是学不来、学不像、学不会的,它不但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全国最洋气的城市之一,城市里的建筑真可谓是千姿百态的,曾几何时,上海滩的时髦女郎成为全国其他城市穿衣的风向标。

        第五个原因就是:在各种影视作品与题材当中,就以上海滩为背景,特别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由香港艺人周润发和赵雅芝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疯迷祖国的大江南北,让国人加深对于上海的了解,不管这个了解是好的还是坏的,总之是被大家有所了解!

        不管我现在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观点,是属于十分正确的,还是属于极其错误的,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在我看来,大江南北的国人在述说“上海滩”这三个字的时候,往往或多或少是会携带有调侃色彩与有色眼镜来看待的,是把它当作贬义词来议论纷纷一番的。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全都是因为但凡是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过往,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的国人,一提起“上海滩”这三个字的时候,国人便会联想到的就是旧上海的历史,什么流氓阿飞、小开【注解:“小开”是沪语方言俚语,即现在大家所说的富二代,有时“小开”也指冒充有钱的人。】、妓女、青洪帮【注解:“青红帮”现在人们称之为“黑社会”。】、鸦片【注解:鸦片就是指毒品。】、拆白党【注解:拆白党是沪语方言俚语,它是指旧上海专门骗女人钱财、姿色的人或团伙。】、暴发户、红头阿三;【注解:“红头阿三”是由上海人在中华民国时期发明出来的一个词语,它是指旧上海的巡警、看门人、门童等人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印度人担当,因其头上包有一块红布,所以大家才会这样称呼他们。】上海滩有三大流氓,即: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上海又有“十里洋场”,最早被冠之为“十里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洋场荡妇”等“雅号”……真可谓是“名声狼藉”。虽说这些人和故事都发生于20世纪旧时的上海滩,但是历来其他省市的人,一直对上海滩及上海人的总体印象都不是很好!

        与此同时,上海滩还是属于一个影视基地,各式各样的影视题材都欢喜放在上海滩上拍摄的,什么帮派纷争、警匪片、仇杀、包二奶、一夜情、中华民国时期发生的各类人事物情、婚外恋等等,真可谓是不胜枚举!给国人的一种感觉好像上海是属于“十恶不赦”之地,它“仿佛在宣告只有上海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发源地’”,别的地方是“绝对”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的。这简直在给上海抹黑,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在片面地解读上海。虽说上海滩有这样与那样的不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也不应该一味地说它坏的地方,上海滩也有许多其他城市及其他城市的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其实每一座城市都有好与坏,若只强调它的“坏”而掩盖其“好”,那是不对的!

        说“上海”这座城市又是属于“大上海”,除去这座城市会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以外,最主要是由如下七个方面的原因形成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来看,上海可以说就是属于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与“特大型的城市”,是足以影响国民经济的“大龙头”,具有“排头兵”的指标性作用,只要把上海这颗棋子建设好,全国这一盘棋也就能搞好,上海这颗棋子搞好,全国这盘棋也就活,它还是反映中国政治经济变化的“大窗口和晴雨表”。

        第二个原因就是:上海一直以来,都是拥有高大林立的建筑,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幢挨着一幢。不管是在旧时的上海滩,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依旧是如此。走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世界第三大高楼之称的金茂大厦。

        第三个原因就是:上海有宽大的马路,相对其他城市而言上海的马路还算宽阔的。【注解:指21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上海马路。】只有在上海道路才被称为“马路”,因为上海被西方列强开放后,其城市的道路就为方便马车行驶而建设的,所以就被称之为“马路”。

        第四个原因就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面的人特别多,无论是行走在大马路上,还是穿梭于弄堂内,看到的除去人还是人以外,用“人山人海”与“摩肩接踵”来形容上海的人多则是最贴切不过的。

        第五个原因就是:像上海这座城市,它既是属于一个海纳百川、全面开放的城市,同时它又是属于一个交通枢纽中转站,无论是南来北往的国人,还是那些国际旅客,还有的就是,这座城市货物的吞吐量亦是特别的多,从世界范围内看,也是排在前列数得上号的。

        第六个原因就是: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城市,它位于“东西交汇处”,城市在兴起与发展的全过程当中,它既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还被江南地区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塑形与锻造的,与此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还拥有很多红色旧址。

        第七个原因就是:上海的地域面积有6340平方公里,基本上都是平原,不是山地与水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1700多万的人口,高楼林立,交通四通八达,对上海不熟悉的人到上海很容易迷路的。

                    三、上海牌

        在20世纪90年代的初中期以前,全国各地的人们多多少少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十分讨厌上海人。无论在改革开放已过三十年的今天,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文化科技部门往往都难以缺少上海人。上海历来是全国轻重工业的生产与制造基地。虽说上海轻重工业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其他省市的轻重工业产品来说要比较贵一点,但其轻重工业产品质量上乘,用起来比较不错,经久耐用。不但如此,而且上海每年向国家上交的税收也十分可观,占全国税收的六分之一。

        可以这样来阐述一个有关于历史方面的事实哦,那就是--时光的这列列车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前,对于全国各地的国人来说吧,都以至少拥有一件“上海产”或“上海牌”的轻工业产品为荣,如果家里有一件“上海产”或“上海牌”的轻工业产品,对“我”来说的话,就是很有面子的一件事情,可以在所有的亲朋好友及周围的同事面前炫耀一番。在当时来说“上海产”或“上海牌”的轻工业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来看绝对属于紧俏商品,可谓是供不应求。

        譬如说:上海产的“三五”牌台钟与座钟;“上海牌”的电视机、照相机与手表;“永久”牌与“凤凰”牌自行车;“华生”牌落地风扇、台扇与吊扇;“飞人”牌与“凤凰”牌缝纫机……凡是种种真可谓是举不胜举的。就在当时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或个人,都能拥有一件或几件“上海产”与“上海牌”的各种轻工业产品。全都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想要购买所需要的物品,除去钞票之外,还需要凭票证,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在那个时候,真的可以说票证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就让我来列举这几个方面的例子,以便就能更加好地说明这种情况。譬如说:香烟票、肉票、电视机票、副食品票……缺少是无法买到想要的物品的,因为供不应求,现在暂时无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对于即将步入到婚姻殿堂的年轻夫妇而言,只为家里能有一样,或几样“上海产”与“上海牌”的各种类型的轻工业产品,更是为了获取这一轻工业产品的票证,也不得不去寻找门路、托一些关系,会动用所有能动用的关系!

        我在28岁的时候,遭遇到这样的一件事情,在我的生命旅途中,十分荣幸地结识到一位Z好朋友,在某个入夏时节的时候,我到他的家里欢聚一堂时,在他的家里看到一台“华生”牌台扇,它历经30年时间,依旧光亮如新、经久耐用,像刚刚买回家的一样。他的父母还对我来说道:“这台‘华生’牌台扇,还是在我们夫妻两人快要结婚的时候购买的,两年以后我们的孩子才出生,我们每年至少会保养两次,一次是在启用的时候,另外一次就是在结束不再去使用的时候,等保养好,我们还会用看过的旧报纸把台扇全部给包裹起来!”

        现如今由于智能手机的全面推广与普及,几乎人人的手里都拥有一台手机,因此说佩戴手表的人士只会变得越来越稀少,绝大多数的人也是不再佩戴什么手表哦。然而,当我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收集到这样的一条旧文信息,在1958年7月1日,“上海牌”手表在上海第三百货商店上市,顾客排队购买,新民晚报还发过报道和图片。60年代后期,手表厂技术人员就从毛泽东的手迹中选取一个“上”字和一个“海”字,拼成毛体,“上海”商标一直沿用至今。老上海手表曾经鼎盛一时、风光一时,也是那个年代家庭的奢侈品之一。

        还有的就是,在上段文字当中,我所提及的第三百货商店,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具体地理位置就是在杨浦区沪东工人文化宫的对面,店址为平凉路1489号。这家百货商店创办于1953年的3月份,它是上海市建国以后,最早兴建的大型百货商店。它最初的名字则叫做“杨浦百货商店”,在1962年改名字为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

        不仅是如此哩,上海牌的手表还要区分“半钢”型的和“全钢”型的,在老百姓还身处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年代里面,“半钢型的上海牌”手表,它的售价是人民币80元,“全钢型的上海牌”手表,它的售价是人民币120元。就在当时,要是某人是一名大型国企中的、拥有中级职称的技术工人,要花费两个月至四个月的工资,才能去购买一只或半钢,或全钢的上海牌手表,要不然想也不要去想。依旧在当时,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还要是佩戴新买的上海牌手表,还会时不时地假装看时间,为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我有只上海牌手表……

                    四、上海人

        当我在撰写最后一个话题关于上海人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原因,突然在我的脑海中想到这样的一句话语,那就是“不管时间走得有多久,上海一直都被全国人民模仿着,却从来未曾被超越过哦!”

        既然说到上海这座城市,就该说说上海人!几乎全国各地的人,对上海人都没有什么正面的、好的与客观的评价。对于外省市的各色人等来说,还要是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过往以及各类人事物情……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的话,在外省市人的心目当中,上海女人自然是“老嗲个”,上海滩的男人么就是属于一个小男人,亦缺乏男子汉的气概,上海男人怕老婆,总喜欢围着老婆转,以老婆的指令马首是瞻,为他(她)们所不齿。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小品节目中也喜欢用“上海男人”、调侃“上海男人”,把“上海男人”说得一无是处。精明、吝啬、小气、自私、排外、赶时髦、世俗气、怕老婆、娘娘腔、能说会道、崇洋媚外、爱出风头、胆小怕事、会打小算盘、精明不高明、喜欢标新立异、没有集体观念、对于政治漠不关心、小资情调很浓厚……如此种种的“缺点”叠加在一起,就是外省市人心目中的上海人、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前的上海人!……

        对于外省市的人来说吧,一旦是有讲到上海人的“吝啬”与“小气”这个话题的时候,往往还会对上海人讽刺、讥笑不已,讥笑上海人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面、在使用粮票这种票证的时候,居然会“发明”出半市两的粮票。半市两的粮票,也就是在25克,它到底能购买什么东西啊?!在那个年代的上海人最喜欢吃的食物之一就是油条,排半天的队伍也是只买一根,半两粮票大概就是为一根油条定制的。据我所知北方人买油条是论斤买的,要事先炸好摊在门板上,看上去阵容是显得尤为壮观的,买好后扎成一捆提着走,也许他们认为这样吃油条才彰显痛快!上海人一根油条买回家后剪成十几段,蘸着酱油过着泡饭全家均分吃,还有比这更寒酸的事情吗?!我曾经看过一条粮票的历史信息,像“半市两粮票”在各个地区全都有的,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由上海人率先发明的,则是由内蒙古率先发明的。

        我在上面所撰写的文字,只是属于极其个别的现象而已,并不属于十分广泛的,也是不具有广泛性的。我还要说的话语那就是,“讲究”或“特别讲究”上海人会说成为“考究”或“邪气考究”。即便是国人长期身处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面,对于绝大多数的上海家庭来说,日子再过得怎样的困难,也不至于是如此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来说吧,上海人还是一人吃一根油条的,虽说是一人吃一根油条哦,但也是“带有一点点考究”的,一旦发生有这样的一种行为习惯的时候,就会被外省市的人认为上海人就是欢喜“这种死考究”,既讲究也欢喜现炸现吃,认为现炸现吃的油条,味道就是最好的,要是等到油条冷却以后再去吃的话,味道不佳就显得“有一眼眼推板”,【备注:“有一眼眼推板”是沪语方言闲话,它的意思就是说显得有那么一点点的差劲。】还要是条件允许的话,配上梅林泰康黄牌上海辣酱油,吃起来的味道就会变得更加的好!不仅是如此哩,还需要炸好的油条要达到“香脆酥”,这是一根油条,既应该拥有的味觉指标,也是炸油条的师傅应该达到的操作水平。作家张爱玲也爱吃油条的,也是欢喜现炸现吃,一口咬开油条,为的就是去吃那口又热又香的空气。

        在我看来,所谓的上海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十年动乱”结束开始算起,一直要算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前,特别是一些上海妇女,别看她们在穿衣打扮方面,是属于十分光鲜与亮丽的,世界上流行穿什么样的衣服,不出半年,一定会在她们的身上率先流行起来。即使家里条件很一般,买不起正品货,上海妇女也一定会照着服装杂志的样子,买同样颜色、相同款(花)式的面料,请裁缝店里的裁缝依样画葫芦地做一件。这样的妇女,她们往往只为能省下五分、一角钱的菜钱和小菜场里的小摊贩要讨价还价十分钟至半个小时,回家只不过“吃吃泡饭”、咸菜萝卜干。所以大多数的小摊贩碰到这样的人往往是一口价,不和她们多纠缠,不买就拉倒!这种类型的上海妇女,宁可家里吃得差一点,也要打扮入时、光鲜,体面地示人,在她们看来,如果打扮不体面、不够时髦,是“特别丢面子”的一件事,宁可在其他方面紧一点、少用一点,也要把这个面子给撑起来。

        还需要说的就是,就在那个年代的里面,【备注:我主要指的就是处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上海滩。】交朋友的话则是千万不能去结交上海人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外省市的人接触并了解到上海人以后,则是这样来理解、认识、看来并去认为的,上海人的手头是比较紧张的,在出手方面往往又显得不够大方哦,宴会上喝酒喝不了几杯酒的,与他们或他们在交流的全过程中,绝对是要费一点脑筋的,要是有机会到他们或她们的家里去是可以的,但是居住在家里是不行的,去居住的话,那简直可以说是在“要人的性命”,往往既会显得局促与拥挤不堪,而且又处处讲究着各式各样的规矩,稍微有做得不好与不对的地方,抑或是说不合主人的心意,不能让主人感到满意的话,虽说嘴上是一句闲话也不会说的,但是从他或她脸上所展示出来的表情必定是不愉快的,若是这样的话,住着还有多少意思?!

        还有的就是,去他们或她们家里,虽说在表面上会“十分热情周到”的招待每一位客人,无论如何也是一定要留客人在家里吃饭的,【备注: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面,要是有客人来家里做客的话,基本上都是在自己家里做饭吃的,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有其三。其一就是:不像现如今,那时饭店是来得很少的;其二是:家家户户的收入水平不是很高的;其三就是:在家里做饭吃或多或少能节省一点钞票。】但是话又要去说回来,无论人有多有少是多是少,端出来菜肴的数量可以说是极其有限、有一定的限度的,基本上全都是按人头数来做菜肴的。譬如说:来五个客人,加上主人家里有三个人,那就八菜加一汤。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面,对于绝大多数的上海家庭来说,还十分喜欢拿“蓝边大碗”招待客人,以示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备注:所谓的“蓝边大碗”就是在碗的外延边上画有或一条或两条蓝色的圈线。】

        看似会十分尊重来家里的每一位客人,在蓝边大碗里面的菜肴,顶多也只有半碗而已,是绝对不会盛满的,面对着这种情况时,口里还有一套说辞曰:“这样就行,若是菜盛得太多,吃不掉浪费就不好!”……你若是碰到这种情形,哪还有心情下箸吃饭?!面对这样的人或家庭,怎么可能会成为朋友,又如何能与之长期交往?!

        要是我把历史倒转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前的话,几个上海人和几个外省市的人站在一起的时候,绝对是不需要开口去述说一句话语的,你和我只要是从服饰、行为举止上面,就能完完全全地分辨出来,哪一个人是属于上海人,哪一个人又是属于外省市人。

        如果说,要是有一位外省市的人,在市区乘坐电车的全过程中,还要是由于他或她不小心的缘故,碰撞、干扰到一位上海妇女的话,这位上海妇女会一边皱着眉头,一边用吴侬软语的沪语方言与细声细语的话语来大骂他或她的,不是先开口说“外地人”这个词语,就是先开口说“乡下巴子”这个词语,紧接着她又会接下来说道:“难道侬个眼睛全畀戳瞎忒嘞么,侬就搭一个死人是呒啥两样个,简直就是属于一个活死人,看看清爽好伐,哪能啦,介大个人路也覅会得走走覅来啦,侬撞到嘞人会得觉覅着个,像啥呒介是一样呃,吾对侬真个是呒啥闲话好讲个,今早仔让吾碰到侬迭个人,就是吾个晦气,真个是霉头触到勒哈尔滨嘞!”……在上海妇女看来,这样的人绝对是属于“拎不清”的人或“朋友”,对于“拎不清”的人或“朋友”,自然就要教训教训他或她,而教训他或她的唯一方式就是朝他或她开骂,与此同时也是最省心省力的一件事情。【备注:“拎不清”是一句沪语方言俚语闲话,它不止有一个意思,它的意思则是拥有多种含义的,它指的就是某个人就是属于一个不太懂礼貌、不懂规矩、不懂上海滩上公序良俗、不懂上海滩上各种人情世故的人。】……在这里“拎不清”指的就是作为一个人,在操作所有的人事物情的时候,既是不应该“不懂得各种规矩”的,也是不应该莽莽撞撞、一点礼貌也没有的,“我”如此来操作,就是要让这样的人,懂得什么才是上海人的规矩!

        在上一段文字当中,我为什么要花费许多的笔墨去撰述这样的一则小故事啊?!全都是因为在我少年的时候,有一次和父母去市区大姨妈家里做客时,在乘坐公交电车的时候,是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一件事情的,我也只能是默默无语不声不响,从头到尾地观看这件事情。还要是说,我也积极地参与其间帮这个人说话的话,也会被那位女士认定为就是属于“拎不清”的人,也要被她不停地骂骂咧咧的。

        其实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吧,要是其本人就是属于一个地道的上海人,就会完完全全地懂得、习惯并服从于各式各样的规矩与礼数,还会十分严格地遵守规矩与礼数,更会把“契约精神”时时刻刻地刻画在自己的骨子里面,一旦有承诺其他人的任何一件人事物情的时候,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去做到的,要是自己无法去做到的话,是坚决不会应承下来的。还会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上海人在每日的日常生活当中,每每在为人处世之道方面,基本上会以礼相待的,也是不太会强加给任何一个人的,只有有人不懂规矩的时候,才会采用各种形式教育对方,让对方懂得上海人的规矩。

        话又要说回来,究竟又有多少人是属于地道的上海人?!真正的上海人就是上海郊区的农民,然而“所谓的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与“外地人”,他们或她们喜欢把市郊的人分为二等人,同时又把外省市的人分为三等人。在我少年的时候,我的大姨妈曾经是居住在上海虹口区的,每次去他们家做客时,在她家周围有一位操着“石骨挺(铁)硬”的、宁波口音的、七八十岁的老太开口说道:“欢迎阿乡到堂头来‘白相’!”【注解:“白相”的意思是玩耍,这句话语的意思是说欢迎你来玩。】……说上述话的时候多少会带一点看不起的味道,真巧有一次就让我看到她老家来人以后,她不是这样来说的,“阿乡”二字更是不会说出口的,直接说我老家来客人……即便说称自己就是上海人,查查祖宗三代以上,可以说95%以上都不是正宗的上海人,都是因各种原因从其他省市迁徙到上海来的,她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又凭什么看不起“乡下人”和“外地人”?!

        上海人不应该是这样的!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就已经和全国各地,以及世界融为一体,要是上海人依旧是如此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那太可怕!幸好,对于21世纪的上海人来说,已向昨天挥手告别,有改变许多的,再也不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以前的上海人!

        在每个人的心目当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上海,所以关于上海的人和故事还有许多,我也只是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上海市风景图片以及各种由上海制造的产品均来源于网络上;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08年01月19日星期六下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524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813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10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85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7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3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9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7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82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62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8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9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6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03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0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