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有个朋友,皮肤一直特别好,用鸡蛋肌形容完全不过分。但我了解她是个不怎么研究护肤的妹子,于是跟她取经,她说她每天雷打不动11点前一定睡觉,就算失恋了眼泪也流到第二天早起再哭。
我当时很惊讶,问她,可是你男朋友不是经常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吗,你们白天工作也不清闲,晚上不聊聊再睡?
她说,我们早都过了每天捧着手机你侬我侬的阶段啦,已经保持了几乎每天或者隔一两天见面的频率。况且感情不是靠聊天维系的,安全感也不是靠屏幕上的一句话就能给的。
确实,感情不只是靠聊天维系的。
2.
这令我想起了最近“失而复得”的一位朋友,z。
当然我跟她也是经历过“热恋期”的——初中三年同班,高中三年一直隔壁班。人生最青涩的六年时光我们共同在郡园走过,她知道我所有的少女心事,我也因为她看过好几部从不接触的日本萌漫;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一次书城淘书淘碟淘海报,每次月考结束都要来一顿火锅之约。那个时候还没有微信和智能手机于是qq也用得极少,所以我们不在学校时,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电话。现在想起来,大概中学六年跟她煲电话粥的时间比跟当时的男朋友还多。尤记得在一次月考前的下午,我们打了四个小时,也就是整个下午电话。于是,原计划那天下午背的复习资料也依旧停留在书本上,一个字都没能跳进我的脑子里。
然而,即便是这样亲密的关系,也抵不过大学的“异地恋”,她去了武汉,我来了广州。大学前两年我们还靠着每年寒暑假一顿火锅维持着稳定的联系频率,直到大二的暑假,我从长沙南把她送上了去广州南的高铁,好像我跟她之间所有的故事,就戛然而止了。
因为她去了广州之后,接着就飞去了美帝。
“异地”+“异国”的时差似乎给我们这段友谊难上加难。2013年,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正处在发展期,从高中用的人人,到刚进大学用的微博,到当时兴起的微信,其实当时人们依靠这三样东西维系住了很多渐行渐远的人和一些微妙的感情,虽然不能说这种感情是异常坚固和真诚的,但起码是再见面say hi时不会觉得尴尬和陌生,同时这样的“保持联系”也达到了某些人比较功利化的目的。然而我的这位朋友,没有人人,微博停更于2014年2月18号,微信没有开启朋友圈功能,没有头像,我甚至没有跟她的聊天记录(微笑,仿佛是社交网络绝缘体,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跟她失联了。
现在的我只依稀记得,当时我跟她只是在微博上有不超过五次的互动,有过一次深夜跨洋通话,然后就再也没有其他联系了。
3.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有些自责,觉得自己不应该有了新生活之后就忘记了老友;不应该因为对方不用微博不用微信就丢弃跟她沟通交流的老传统——电话;不应该没为她学会翻墙用skype打电话。毕竟,如果真的想跟一个人联系,是会有千万种办法和途径的,不是吗?因此,尽管那个时候我还能记得起她家的电话,却再也没有拨过去过,万一她不在家呢?万一她已经搬家我却不知道家里电话已经变了呢?
万一,因为太久没联系,我们不知道跟对方说什么好呢。
所以很多时候,我可能会跟很多人提起,自己有个很好的朋友,我们以前怎样怎样,但是现在好像没什么联系了。而且每次提起的时候,都带着一点淡淡的哀伤,宛若一个失恋的少女提起青春里最爱的那个前任,但是两个人却像一组交线,相遇一次之后,再无交集。
4.
然后时间就来到了2017年,身边的大部分朋友包括自己好像都到了适婚年龄,朋友圈屡屡有人晒出结婚证,当然晒娃的也不在少数。于是在一次我与朋友谈到结婚这个话题时,脑海里却突然蹦出了这样一个念头:自己最担心的不是我的新郎是谁我的新郎在哪我们要去哪里定居结婚这样的哲学命题,而是,万一我结婚那天还联系不上z怎么办?
于是就在这样一个神奇的下午,我心里突然燃起了浓烈的想要找到这个人的想法,我给她万年不上线的qq留言,给看上去像僵尸粉一样的微信号留言,可是都没有回应。我甚至想去私信评论过她微博的每一个人,但觉得这样效率太低;然而老天很眷顾我,终于我想起一位可能跟她有过联系的共同好友,并辗转拿到了她貌似正在使用的手机号。
拿到号码之后,好像也并没有心跳加速,只是内心有些小小波澜地拨出电话,归属地还是湖南长沙,嘟过几声之后,电话接通了,甚至没给我几秒钟时间反应第一句话应该说什么。可能是害怕打错电话或者对方已经完全记不起我是谁的尴尬场面,我抛出了一句非常老套的开场白:
“你还记得我是谁啵?”
“啊,记得啊,怎么是你——
这个声音太熟悉了”
5.
于是就这样,没有太多曲折的,我意外的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下午找到了这个失联了快四年的、被我定义为在我生命中某个阶段最重要的存在的人。我们先是通了十几分钟电话,但由于工作环境限制只好匆匆挂断,下班后我们又通过微信语音了快一个小时。是的她还在用微信,只不过是换了个新的微信号而且也是最近因为工作原因才注册,上班时有需要才登录(?)。我们聊了双方的近况,聊了她为什么失踪了这么久,聊了我突然联系她不是因为我要结婚了(?),末了她还告诉我,如果有事找她,通过电话和短信,不要通过微信......
挂掉微信语音那一刻,我突然感觉自己整个世界都亮了,好像所有烦恼马上就要烟消云散。可事实上,我们的再次接触也并没有如电影小说里那样历经曲折后的喜极而泣或者久别重逢的激动相拥,只是一如当初地在电话两头轻轻诉说着、谈笑着、小心翼翼的关心着对方。
而那晚那通电话过后,她依旧是那个社交网络绝缘体,我今天上午给她发的微信她到现在都没有回复,我也依然过着我的生活,在这里敲下这些文字。
但这一次我知道,即使她再“失联”一次,即使我们再来一次三年不联系,我也完全不会有任何担心和害怕了。
6.
有时我在想,身边不用经常靠社交软件保持联系再见面时也完全不会“最怕空气突然安静”的朋友有几个?我的朋友里,有些只要回家一个微信就能约出来吃饭逛街一下午,有些只要说约不管多忙都会腾出时间给对方,因此自己还算挺幸运吧:)但是否每天联系的朋友相比之下就没那么珍贵呢?这点在我看来又不尽然,毕竟有些深厚的革命友谊本身就缘起并扎根于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并借助了社交网络的力量来发展壮大。比如我蛇精病群的小伙伴,在没有面基之前每天群里消息震到半夜两点、第二天早上起来又有2000+多条未读群消息、斗表情版聊都是常事。
因此,日常的联系频率,兴许并不能准确帮你判断你拥有的,仅仅是消遣时光的酒肉之交、还是可以互诉衷肠的肺腑之交、亦或是有着深厚情谊的金石之交。但你与他人相处时的感觉,会告诉你答案,时间也会告诉你答案。
而往往真正能经历住时间的历练的,只有人心。
7.
那么,
愿你除了拥有能每天谈笑风生的朋友之外,
也能拥有这样经历了“异地”“时差”的考验之后,依旧能在听到对方的声音时第一时间记起对方时谁的朋友。
所以,
如果你也有一个久未联系但依旧挂念的朋友,何不尝试找回TA呢?
愿你们也能如初,
愿你们再次say hi的时候,愿你们穿越过时光的长河后,未来仍要携手前进的旅途会与当年的青涩回忆一样,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