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杨绛先生辞世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或许不熟悉她的人都只知道,她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更是一名出色的女作家,在我们眼中她是中国境内著名的作家之外,我们对于杨绛先生的作品是知之甚少,我也是在去年才初次拜读了杨绛先生的书,读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的书籍——《我们仨》,然而,在读到这本书时,离它正式出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而离杨绛先生辞世已经过去了两个月。
对于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的我等到猛然醒悟去追寻作者时,只留下了一份忧伤的讣告。一纸忧伤无从诉说无疑是一份很大的打击。我可以直白的说,我不了解杨绛先生,甚至是一点都不了解,我能做的,只不过是我在书中看到的,把她在这本书中传递给我的那种家庭思念传达给其他人,当然,我也不知道亦没有信心我是否能传达得到。
对此,我感到十分抱歉,我清楚自己笔拙,在这里也只能将杨绛先生的文章原句一一摘抄在这里,等待有心人的品读。
《我们仨》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处寻找,不见他的踪影,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加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我脚下是一条沙土路,旁边有树木,有潺潺流水,看不清楚溪流有多宽广。向后看去,好像是连片的屋宇房舍,是由人烟的去处,但不见灯火,想必相离很远了。钟书自顾自先回家了吗?我也得回家呀。我正待寻归路,忽见一个老人拉着一辆空的黄包车。他倒也停了车。可是我怎么也说不出要到哪里去,惶急中忽然醒了。钟书在我旁边睡得正酣呢。
已经鲐背之年的杨绛先生,在丈夫病重,女儿去世,眼看着自己的至亲一个一个离去,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出了亲人之间最深刻的羁绊。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杨绛先生的语言是温情的,甚至是温暖安定人心的话语。但在读完之后,却总是让人不经意间泪流满面,仿佛这些生死离别的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痛彻心扉。
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想到她梦中醒来,看到自己孤零零躺在医院病房里,连梦里的妈妈都没有了。而我的梦是十足无能的,只像个影子。我依偎着她,抚摸着她,她一点不觉得。
我抬头忽见阿圆从斜坡上走来,很轻健。她稳步走过跳板,走入船舱。她温软亲热地叫了一声“娘”,然后挨着我坐下,叫一声“爸爸”。
她先跳过甲板,我随后也走上斜坡。我仿佛从梦魇中醒来。阿圆病好了!阿圆回来了!
她拉我走上驿道,陪我往回了几步,她扶着我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里去。娘......娘.........”
她鲜花般的笑容还在我眼前,她温软亲热地一声声“娘”还在我耳边,但是,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晃眼她就没有了。就在这一瞬间,我也完全醒悟了。
驿道上又飘拂着嫩绿的长条,去年的落叶已经给北风扫净,我赶到钟书的船上,他正在等我。他高烧退进之后,往往又稍稍能恢复一些。
他问我:“阿圆呢?”
我在他的床盘腿坐下,扶着床说:“她回去了!”
“她什么??”
“你叫她回自己家里去,她回到自己家里去了。”
钟书很诧异地看着我,他说:“你也看见她了?”
我说:“你也看见了。你叫我对她说,叫她回去。”
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钟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地看着我,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把胸中那个疙疙瘩瘩的硬块湿润得软和了些,也光滑了些。
都说老人在经历一世沧桑时在老之将至会感受到常人所触碰不到的东西,我不能说对于这种感受亲身体会,但是却猛然想起几年之前身在老家的爷爷对于这种呼唤却是异于常人的一声问候。
几年前,读高中的我们从县城回家因为误了长途汽车几经辗转之后回到家里已是晚上九点多,等我和大哥回到家一番洗漱后也已接近十点,这个点在农村来说已经是万籁俱寂,一切归于夜晚的安眠时刻。
对于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更是在八九点钟就已早早睡下,然而我那大哥可能是许久不归家的兴奋,就在这鸟兽皆伏的时刻,他猛然间在窗口下叫了一声“爷(ya).”
窗内的人像是惊醒了一般,先是回应了一声,接着便是长长的沉默,我那大哥又接着喊了一声:“我上学回来了。”
窗内的人像是松了一口气,道:“回来了,那就早点睡,歇歇!”
接着又是重重的一口叹息。
当时的我们没有在意,等到第二天见面的时候,爷爷才讲起了昨晚的趣事,指着大哥的鼻子,道:“你这么一喊,吓了我一跳,不是在学校吗,咋突然在屋,还以为……。”
后面的话他没说下去,但我们也明白是什么。人活得越久,对于这个世界也多了厌烦,但更多的却是牵挂和思念,牵挂着远方的亲人,担忧着身边人的未来。
越是接近死亡,却又越是惧怕死亡。
能坦然地了无牵挂安然离世在这世上的人少之又少……
我眼前一片昏暗,耳里好像能听到哗哗的水声。山里没有路,我在乱石间拼命攀登,想爬到高处,又不敢远离水声。我摸到石头,就双手扳住往上跨两步;摸到树干,就抱住了歇下喘口气。风很寒冷,但是我穿戴地很厚,又不停地在使劲。一个人在昏黑的乱山里攀登,时间是漫长的。我是否在山石坳处坐过,是否靠着大树背后歇过,我都模糊了。我只记得前一晚下船时,钟书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他说:“绛,好好里(即“好生过”)”
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
晨光熹微,背后远处太阳又出来了。
PS:文中绿色的字是书中《我们仨》的内容,我特别想推送这本书,但是无论我写什么,都觉得不能把这份对于亲人的思念感情表达出来,所以干脆套用书中的原话了,还有,还是感觉无论写什么,都觉得配不上这篇文章,所以大家就不要抱怨文笔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在早年和晚年发生的事情,故事从“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人一步步感到了亲人离别的感伤与无奈,怎么说呢?反正我是看一次哭一次吧!
如果说你与父母正处在矛盾的风口浪尖上,或者你刚刚才和他们吵完一架,那么,不妨看看这本书吧!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后悔时才去挽救,没有父母能够等来你这迟到的温情。
所以,珍惜眼下吧,在他们还在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