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有三种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与己交流(精神)
与人交流(社交)
与物交流(兴趣,包括动植物或机器)
回顾小编一天的日常——
3/24时间用于通勤,其中又有一半时间(3/48)是与自己对话,包括计划、反省、思念以及放空等;另一半时间是与手机对话,包括得到、微信、网易云/虾米或偶尔几款游戏。
12/24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其中有一半时间(6/24)是与手机、电脑对话,工作需要;另一半时间是与同事、朋友交流,而交流的方式,也仅有一半(6/48)是面对面交流,另一半还是需要依靠手机或PC进行远程交流。
7/24时间用于睡眠,这段时间可以归为与自己对话的衍生,脑运作的不可控精神交流。
2/24时间用于日常生活,包括吃喝拉撒(这算与自己对话?),以及占据最大部分的做饭(兴趣)。
综上,如图所示,一天中占据最大部分的是与机器的对话,占到了21/48;若排除睡觉和日常生活这些不可清零的时间(总占8/24),则占到了21/32,生命的绝大部分!而借助机器所要实现的目的,往往都与社交需求有关,无论是人际社交,兴趣社交,娱乐社交等等,所以最近小编总与朋友们说,“我有社交依赖症”,百度了下,也有相似的症状「虚拟社交依赖症」,「网络社交依赖症」,「社交软件依赖症」等等,小编这个什么依赖都搭点儿,但都没那么严重,主要还是科技依赖引发的症状。简单来说,小编把自己定性为「群居种群」,对关注很有需求的那种。
那这样的「社交依赖」带来了哪些问题呢?
首先,结合小编爱天马行空遐想的特性,自己一人的时候,若手头上没事儿忙,就会开始跳跃式的超空间联想,而这些联想往往并不积极。所以出于对这种消极的恐惧,小编会让自己忙碌起来,或者……沉溺于社交中。由于爱内容创作,小编有不少的内容群,流连忘返的结果就是,会一定程度的降低生活效率。
其次,当「社交依赖」形成一种习惯后,会不自觉的去点开那些红点——毕竟就是手指移一移的事儿,能多费劲呢?——而这样的支线操作,常常会造成「注意力」的分散。就如小编常与同事形容的,“一般人的水平视角约为160-180度,我觉得我的应该是200度以上”。又由于通感的作用,听觉视觉共同造成了对当前处理事务的干扰。总之,小编的注意力不集中这一不好的习惯,就是「社交依赖」潜移默化造成的。
再者,上面所说的「群居种群」也非与生俱来的。小编上大学以前还是个超级内向的男生,「安静」,是邻居给小编贴的标签,在学习不得要法的情况下,埋头苦读,是唯一小编能理解的进步的方法。随着经历的变化,那个「火热的我」终于浮现了出来,越是对自己定性为群居,就越是依赖朋友的建议,「依赖」往往也与「不独立、没主见」等挂钩,这在决策上是很不可取的漏洞。
最后,作为江苏考生,在大学以前的寒窗苦读都是地狱般的经历,在20岁之前磨砺的各种技能,往往到现在都还能发挥作用,除了,记忆力。也是因为随着科技的进步,软件的应用,甚至于“缝合”知识方法学的建立,小编退化了自己大脑的记忆功能——能从朋友那儿获得的知识,就不会自己再记忆;能在社交中获得的消息渠道,就不会自己再记忆;能依赖社交获得的幸福满足感,就不会自己去主动构建自我驱动……所以包括记忆力在内的常规保守的技能在逐渐消失。
如何处理这样的「社交依赖」?
原本小编想的是「治疗」,可是细想,在这样的舆论时代,想要摒弃科技,摒弃爆炸式消息的灌入,很难,且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所以一度想着是「管理」,好比管理时间、管理习惯等等,这可能是源于小编“好为人师”的恶习,对不能掌控的事物爱以某种规则去限制,因此想想也未必是良方。那么「处理」呢?看起来中性了些,所以下面小编分享下针对这个「社交依赖」,应当如何处理——
从外部的处理方向来说,既然「社交依赖」占据的时间太多,那何不用其他的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填充这段时间,毕竟一天只有24小时。比如,可以多听听『得到』(小编总是安利这个应用,因为的确从中受益良多),举个最近的例子——小编订阅的罗永浩老师的专栏因故停止更新了,从今年开始关注老罗(罗永浩)以来,很多对科技(主要是手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有了很多更新,老罗的坚果PRO发布会以及老罗和罗胖(罗振宇)两人组织的史上最长的访谈《长谈》,都给了小编很深的感触。在老罗的创业专栏中学习到了很多干的不能再干的干货,如今停止更新了,万分遗憾。不过从这次对停更的公关危机处理中,小编又看到了老罗和罗胖对用户的服务态度,这种突显用户价值和地位的C2B模式,很有效。目前在『得到』上阅读学习的时间近300个小时,这也是小编对「社交依赖」并不全排斥的原因,与人交流、与己交流,与物交流,几者恰当结合,未必不能学习、体悟到更多!
从内部消化来讲,再多的方法学,终究需要自己去实践,所以如何强化心志,提高自控力也是一个方向。小编在前面有撰写过一个如何向前看的心理术语的分享,叫做前摄行为,毕竟总结完了就得快刀斩乱麻的朝前走不是?没有什么改变是太晚,从当下出发,向更远处迈进。互联网时代,如果多想,就什么都没了,谋而后动有时候不如先做后想。这也是第二个不排斥「社交依赖」的原因,这个信息时代,脱离社交,我们会失去很多先机。
最后想说,总是自己想办法也未免有点吃力。所以何不看看周围有没有合适的榜样?小时候学习艺术,老师总是教导我们从临摹做起,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在『百度派』首次线下聚会交流中提到过,在物欲横流、点赞指标为王道的自媒体环境下,专注做内容很可能是返璞归真的一种蹊径。同样,在大家沉迷于电子设备,沉迷于线上交流的时候,多静一静,读书,画画,甚至是唱歌,比如小编的好友@Yang,那也都是不错的体验,身边有这样的朋友,牢牢抓住,他们也许是未来一个返璞归真时代的领军人物。交友在于精,这一点我想无论时代怎么变,都是不会变的。
总结下来,如果你也发现自己有点「社交依赖」的倾向,多问问自己,“是不是我太闲了?”什么?已经很忙了?不不不,每个人精力不同,也许你会发现,还是太闲了!去更好的充实自己,比如阅读,比如创作,头条,百度派,微信公众号都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随着《黑镜(Black Mirror)》第三季后半段的6集(也就是网络疯传的所谓第四季)即将上演,在此引用一段小编所在权游群的群友们对该剧剧名含义的描述讨论——所谓「黑镜」,即手机屏幕,是为了照射人性,绑架人生(在此感谢@dddororo);而我们,是否甘愿做这个“长出了人体的手机(在此感谢@郝毅先生)”呢?社交依赖,或者,衍生为科技依赖、电子依赖,等等,对我们来说利弊如何,希望大家可以都这么自我剖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