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书封上的“吓尿整个美国”六个大字所吸引,以及“有史以来,欧美口碑最好的恐怖小说”。在介绍中,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如何如何的恐怖,什么希望这辈子都不要翻开这本书。作为不作死就不知道什么活着的我而言,实在是太有挑战力了。于是趁着夜黑风高,翻开了这本书。
可能这又是一本被书商宣传错卖点的书,因为不管是情节还是铺垫,并不恐怖,只是好莱坞式的铺陈,和一层套一层的线索。看完这本书后,有一种看了部两个小时好莱坞悬疑电影的感觉,作为打发时间而言再合适不过。但要是只是想看本好书的话,这本商业化很严重的书可以放到一边。因为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书籍。
所谓好莱坞式书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故事性强,很精彩,有画面感和电影感。看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在脑中产生画面,随着里面的人物而不断切换,犹如看电影一样。看书时有种看电影的畅快感。剧情多为单线或者双线,流畅而层层叠进。线性剧情饱满,故事节奏紧张,出场人物每个都有每个的用途。主角配角一目了然,感情戏贯穿始终,不用多加思考,只要跟着节奏走就可以。看完书后会期待电影版,或者会认为有电影版。
这是这类书籍的优点之一。相比于严肃文学的晦涩,经典文学的枯燥,好莱坞式书籍更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快餐口味。不需要多加思考,不需要琢磨,只需要看就可以。剧情不存在懂不懂,明不明白,适合所有人看。有娱乐和消遣的效果,适合上班族和学生打发时间用。
2、套路化深,多以悬疑为主,但再好的悬疑,结尾也总是让人觉得不够精彩而不是意犹未尽。这个原因主要在于这类书籍在前半部分会尽量的铺陈,将悬疑的气氛做足,但在后期却无法完美填坑,经常会让人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有时候甚至觉得结尾毁了一本书。
这类书籍在前半部分会尽量多加入神秘元素,设置问题让读者随着剧情去探索,十分吸引人,经常会让人有种拿起来就要看完的冲动。但这样好的开端却不能有个妥善的结尾,是因为前面铺线太多,甚至于为了吸引人眼球而铺的太过离奇,后期找不到合理的方式将其收拢,导致结局和谜底经常会烂尾,经不起推敲。
3、人物刻画浮于表面,全部以服务剧情为主,没有心理以及更深的描写,人物如同演员。这类的作品因为是以剧情为主,人物的性格都要完全符合剧情要求,极易脸谱化,扁平化。人物刻画一般都是以标签性夸张的方式进行,而非立体作为独立个人的方式。
这是这类书籍的弊端,换句话说是肤浅之处,就是没有深度。这类书籍不会发掘除剧情外更深层次的东西。剧情第一,人物第二,人物在此就是演员,他们本身的人性是没有多余笔力进行挖掘,因此故事得深度也很难再往下挖掘。
4、大多挂靠宗教或者神话传说来增加故事的厚度。在这本书中挂靠的就是克苏鲁神话体系。挂靠是因为故事本身没有自己的深度,要想做到吸引人或者为之前的悬疑部分找合理解释,只要依赖于本身具有深度和故事性,以及广为人知的宗教或者神话了。比如这本书依靠的就是克苏鲁神话体系。
这样虽然感觉很讨巧,但看多了后会对这类小说有种厌恶的感觉,因为实在太商业化了,甚至有种流水线出来的样子。
回到正题,以上是好莱坞式小说套路,下面继续说这本被吹捧的很厉害的《14号门》。
这本书的情节是标准的四步,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探索问题,第三步产生矛盾,第四步剧情高潮解决矛盾,结局皆大欢喜。
第一步和第二步是作为主要卖点,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层层的铺陈和作者充满功力的笔触下,悬疑恐怖的气氛油然而生。注重于细节上的刻画,可以给读者带来思考的空间,以及想象的恐怖。在这两步中,代入感是最重要的。这也是《14号门》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
可以将读者代入到故事的氛围中,一点一点的深入到剧情里,随着主角一起挖掘探索,层层深入,又猜不到谜底。
第三步是悬疑部分的高潮,而非故事的高潮。在这里恐怖感会被烘托至极致,悬疑部分则更加的怪异和离奇。在这三步,《14号门》的作者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功力将这些做到了极致,也使这本套路明显的书从众多类似书籍中脱颖而出。在这方面,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合理情理又天马行空的想象中,能够将悬疑刻画的如此细致又强烈。
第四步是剧情的高潮,到这里悬疑部分的谜底被揭开,一切昭然若揭。往往这里会涉及到正邪两方的交锋。在《14号门》这本书中,就是以古神的出现,狂热的角度对抗拆房子小分队来体现。这方面往往是作者觉得必须要加上,以达到全书的最高潮,但读者却觉得画蛇添足,毁前面所有的部分。其实如果没有这部分的话,仅靠前面三部分,足以成为一本很棒的小说,有了第四步后,反而变得庸俗。
总体而言,这仍是本在无聊的时候值得一看的小说。毕竟前三步的悬疑部分构造的很出色,毕竟这仍是本克苏鲁神话体系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