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朋友力荐我看一部电影,她说这是一部美丽的战争片。
昨晚趁着圣诞节的兴致跑去电影院完成这个心头任务,终于明白朋友为何推荐了,“令人叹服、感人至深、鼓舞人心、扣人心弦……”从头至尾,我的心情都被影片带动着。
1
道斯的入伍经历可谓跌宕起伏,父亲因一战阴影一度酗酒家暴,挚爱的妻子新婚燕尔不忍离别,自己因为坚持信仰不拿枪而被殴打……当看到他被平白无故欺压,并表现出一副看似“麻木不仁”的弱者相时,我的心里颇感不平。
情绪通常引导人们做出的判断是:一有打击,即刻反击。但道斯没有这样做,在被问及被谁殴打时,他淡然回应是自己睡觉不老实,并一如既往平静地做着那些内务琐事。之后才了解,道斯之所以能在后面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表现出超常毅然的勇气,这与他惯有的安忍是密切相关的。
近来常想,哪怕一个人可以察言观色到无孔不入,也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真正去认识或者判断一个人,尤其是对方内在的真实境界。哪怕可以得知其过去的经历,毕竟自己不是他,仍然无法确切体会彼时彼刻的心情。我们是很容易从外表判断一个人的,也很容易以个人当下的经验或情绪判断一个人。其实,感同身受是一种慈悲,不能理解也是一种慈悲。
道斯为了信仰,坚持不拿枪上战场,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也正是因为他的“与众不同”,打动了与他相伴一生的美丽妻子。他的所作所为皆为信仰所指引,哪怕在和平年代,也会因这样的心性做出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事迹。
2
战场上面临的是一波嗜杀如命的法西斯敌人,面对这样一群魔,没有正常人会不害怕。影片中出现了几个血腥的躯体镜头和惊悚的面部表情,不断地冲击着我的神经。
在第一次攻占钢锯岭的那晚,道斯做了一个被枪击的噩梦。瘦弱的他拒绝拿枪,也就意味着在战场上如果跑不快或者运气不好,他只有死路一条。而道斯温柔地坚持了他的信仰,并没有让人性的懦弱与胆怯占据他的心性,最终沦为战场上的魔或者尸。反之,他跟自己的信仰对话,精神早已出离了战场,默默地做着觉得可以让生命存在有意义的事情。无情的战场上,他就像上帝,用尽全力拯救着最后一个人。
“上帝,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
3
入伍一开始,战友们夺走道斯的《圣经》,并取笑他凭一本书不可能在战争中拯救自己的家人;而在攻占钢锯岭最后一役前,所有的战士都耐心地聆听道斯做完祈祷。当道斯负伤被抬在担架上时,用尽全力叮嘱战友帮忙找回他的《圣经》。信仰是支撑他活着的唯一信念,就像他在监狱里对爱人说的,“如果我不能坚持我的信仰,我不知道如何活着,如何与你共度余生”。
信仰是他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同来世间一场,拥有信仰,或许会让我们在关键时候做出一个更好地选择。
《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主角戴斯蒙德·道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杀害一个敌人,而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的美国军人。导演梅尔·吉布森在采访中也曾提及:“他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简直是英雄主义的顶峰。”
电影中,道斯对多萝西确实是一见钟情,事实也是如此,导演说,“据我所知是这样的。这么安排也有点是为了道斯——他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点孤注一掷,并且有另一种精神引领着他。这一点没法分析也不好形容,感觉他有点超脱:潜意识和精神上的行为比较多,差不多是这样。我喜欢这样的故事,特别是这些在艰苦环境中平凡却伟大的人和事。”
如果修行可以让我们回归真我,那么感觉即是真相。就像对世界敏感的孩子,可以本能地反映着这个世界原本的样子,做原本该做的事情。
扮演道斯的安德鲁·加菲尔德说扮演这个角色,是对自己的救赎,因为道斯拥有一个美丽的灵魂,他是个内心干净的、纯粹的、简单的乡村男孩:“对我来说这就像是获得救赎,因为我只能梦想成为这种孩子般的人。”
内心越纯净,力量越强大。
《道德经》的古老智慧告诉我们:
我只有三件事要教你们:纯真、耐性、慈悲。
这三件事是你们最重要的财富。
在行动和思想中保持纯真,
就能回到生命的本源。
对朋友和敌人保持耐性,
就与万物之道一致。
对自己慈悲,
就能使世人所有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