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学习的正确打开姿势
教主在本次的音频中先是介绍一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语言智能
数理逻辑智能
智能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音乐智能
人际智能
内省智能
自然探索智能
存在智能
在一开始介绍的时候教主举例了爱因斯坦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造诣。我们现在很多人,往往都擅长于某部分的智能,当然也有极个别的人在全部智能都比较擅长。教主提到自己在空间智能这方面不是很好,所以她现在给自己想出的办法:通过边走路边记路名和相应的建筑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空间智能。目前的话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她也提到,家长最好一开始知道自己孩子在那些智能上比较擅长,这样能够帮助孩子们选择正确的专业,或是适应的职业,而不是只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结合我们这代人的经历来说,刚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啥也不知道,自己职业规划方面更无从谈起。有些父母对于这个市场前景也没有一个正确的预估,所以在给孩子报专业的时候都是选当下就业市场的热门专业。等过了几年,这个专业就已经过时了,相应的市场基本饱和,很多人的就业都不顺畅。
教主提出学习者分为这三种类型:
触摸型
听力型
视觉型
教主提供了一些学习的建议,比如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积极主动。提到学习的方法有很多,但都是触类旁通。一般的话,都是要将复杂的内容划分为简单的问题来处理,这就像麦肯锡的工作方法,将大问题切分成很多小个领域,然后再逐一解决,这样的话就比较容易。
教主也指出了,如果是多元的智能都比较优秀的话,这样的人适合当作家。这也是为什么我成为不了作家的原因啦。我是在近些时间才知道自己是偏听力型的学习者,现在基本都用喜马拉雅听来听书。
视觉性的学者对图片文字和影像比较敏感,容易上手。教主提到了黄蓉的母亲,能够记住九阴真经的全部内容,并把它默写出来。
触觉型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就比较喜欢去触碰实物或者不停地做笔记,用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记忆。学习有很多不一样的习惯,有些人喜欢独处学习,有些人喜欢群体学习学习方法。有些学习者对环境就是比较敏感,噪音比较大的话,就能就会受到干扰,有些人则完全不受影响。学习习惯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这个学习方法对自己有用,又不影响别人就行。不管怎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持续更新知识,不断修正学习方法,才能够做好终身学习。
我简单地做了一下对自我的分析:
觉得自己在语言智能方面还是不错的。高考的时候英语考的分数还蛮高的,所以也就确定了英语专业。
空间智能也还不错,基本上走过一次路,就能够记住了,就像之前在土耳其旅行,从酒店到外面去逛街逛了一圈,还是能够凭记忆找回到酒店的地址。
身体-运动智能也不错。毕业之后有了收入,然后报了肚皮舞班。发现自己入门很快,老师也说我协调性不错,而练习两年之后,现在基本上可以自己编舞,并已经完成了多次表演。根据学习者类型这一部分的话,我现在明确是听力型学习者了。之前我强迫自己要多看书,但学习效率不高。明确了自己的类型后,现在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用喜马拉雅听来听书籍。在通勤和散步的时候带上降噪耳机就可以开始了。能把时间好好利用起来,听过了之后对于一些框架和整体构思有个大致了解,这样效果明显比看书效果要好,另外我也适合社群学习。之前在单位内部组织过英文演讲俱乐部,坚持了差不多两年吧,每周二一次,效果还不错,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停地鼓励其他人参与。现在因为兼顾职场和妈妈的两重角色,发现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组织类似的活动了,所以就转入了独自学习的模式。通过这一系列信息的梳理和整理,我发现自己要学的实在太多了。增加自己的学习效能,现在我的长期目标是要持续更新,做终身学习者。
教主布置的作业:你觉得输出输入是一回事吗?你能不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实际说明一下。
我认为输出的方式和外延比应用更加广泛,而应只是输出一种方式比如我学习来参加老师的好好学习,于是开始渐渐反思日记用的工作笔记周,这就是应用;输出包括应用以及写文章介绍反思世纪之音的学习来源,如何进行反思以及反思的好处,同时也可以用音频视频方式进行输出,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输入与输出比较重合,比如教主分享的切石榴的方法,这两个概念就基本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