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中就曾说过:我们的大脑里存在着两套系统,用基思•斯坦诺维奇的术语来讲,叫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类似于我们的直觉,对事物进行无意识且快速的判断,不用怎么动脑,也可以叫快思考,比如你看到一条狗对你龇牙咧嘴,发出呜呜的低吼,大脑会启动系统1告诉你,这条狗对你不太友好。
系统2会费点脑子,需要进行各种复杂运算,比如128*39是多少,你需要花点时间才能算出来,或许还得用上纸笔;又或者是一道复杂的逻辑题,你可能没法一下子给出答案,需要用系统2一步一步去求解,这个过程可以叫慢思考。
系统1非常高效、快速,一旦遇到熟悉的场景或类似的状况时,就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起作用,不过它有时也会遇到麻烦,它总基于过去的经验行事,有着严重的成见,为此我们才会常说“三思而后行”,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系统2的更多参与,即运用反直觉思考模式。
今天晨读分享的书是《反直觉思考:斯坦福大学思维自修课》。
其实,反直觉思考的前提就是:正确认识自己!
很多人都喜欢照镜子,在镜子里,人们永远是明眸皓齿、楚楚动人,他们有半数的自拍都在这里完成。
不过这世上有另一些镜子,他们扭曲、邪恶,常常让人怀疑镜子里面的是不是自己,比如还没准备好时不经意瞥见的镜子,再比如任何其他人的手机镜头。
那么究竟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审视自己,眼睛定格在一瞬间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的某个切片。
因此我们会常常发现自己:自信又自卑,外向又内向。
看清自己,大约是这个世间最难的事。
一旦人产生了情绪,就会为了维持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而说服大脑,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
比如感受过快乐,就想持续快乐;尝试过痛苦,就想摆脱痛苦。于是,大脑就会为你创造一系列虚假指令来达到目的。久而久之,我们就真的会将这种虚假的思维指令当成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让你用几个词语形容自己。
聪明、睿智、敏感、多情、漂亮……你可以找到一长串的形容词,但是,你真的是由内而外地认识自己吗?
当有人说你漂亮时,你就会渐渐认为原来自己这样就叫漂亮;当有人夸你聪明时,你就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聪明过度自信的倾向。
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相比于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的那个。
一切的认知都从认识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各类行为有了清晰的认知,我们才能够敞开胸怀,去接纳更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