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一种从实践开始再回到实践的无限的过程。然而它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从初级走向高级,从相对真理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过程:从一开始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学会一些简单的理论,到后来能够完成较难的任务,掌握一些较难的理论。我们就说这个人在实践中取得了进步,获得了成长。但是学习本身有很多技巧是需要仔细研究的,掌握一些基本的认知和心理方面的理论,能够让学习更有效率,更加事半功倍。特别是对工作繁忙,时间特别碎片化,需要挤出时间来完成学习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作者“高冷冷”在她的《240万人次成功实践的学霸养成攻略》课程中,介绍了大量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底层思维和实用方法,讲解怎样做到自律,如何休息和放松。她本人也是完全凭借自学从哈工大化学系本科考上北大中文系研究生的。学完这套课程后,我觉得这套方法不光是适合人文社科类知识学习,同样也适合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理工科。所以我将把这套课程教会我的知识,与我自身的学习实践相结合,总结这样一篇学习笔记,分为4个大的板块:“高效学习底层思维”、“高效学习的方法论”、“自律给我自由”以及“学会休息和放松”,作为我完成这套课程的一份“输出”。
1. 高效学习的底层思维
底层思维是“道”,具体方法是“术”。前者是基本原则,后者是具体做法。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自己高效学习的底层思维,在使用具体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就能得心应手。首先要建立起面对困难的信心,克服恐惧心理;然后要时常反省自己,拒绝伪勤奋;最后我们才能超常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来。
1.1 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心理
有科学研究表明,人对任何事物的感受都受“峰值”和“终值”两种因素的影响,是为“峰终定律”。峰值就是体验的最高峰,而终值则是体验结束时内心的感受。当然,这种体验和感受有可能都是负面的。学习就是一个容易产生负体验和负感受的领域。学习的痛苦是暂时的,学不会的痛苦是终身的。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峰终定律能够大大降低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感和痛苦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造正向的峰值和终值。不要死盯着一门学科,学一会儿要换一门学科,或者变换一种新方式。比如写代码写累了可以写文章,写文章写累了可以读读资料,边读边画思维导图。可以在困难的学习任务中间穿插一些简单的或者是喜欢的任务,避免负面感受不断积累到达顶峰,具体的时间可以用番茄工作法进行调节,比如进行了3个番茄钟的困难任务,就用2个番茄钟做一点轻松的任务。最后以自己最喜欢的任务结束一天的学习,不要学到想吐再停止,给自己创造美好的回忆,对下一次的学习产生期待。
产品设计中有一种理论叫“上瘾模型”,是专门研究如何让人对某款设计上瘾的。它包括“触发”、“行为”、“不确定奖赏”和“投入”4个环节。触发就是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刺激,比如手机一有弹窗提示,就忍不住想打开手机刷刷抖音或者微博;行为就是流程和步骤,越简单越好,比如双击就是点赞,划一下就是刷新;不确定奖赏就是未知的奖励,比如你不知道下一条抖音会刷到什么样的视频;投入就是正反馈和沉默成本,不断地进行某个行为以获得正反馈,“不知不觉刷了2小时抖音,干脆今晚就别学了继续刷吧”,这是经常出现在我们脑子里的想法。不是你自控力不够,而是“上瘾模型”的套路太深。
但反过来,“上瘾模型”可以给我们启发,为我们所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触发某种刺激来养成自己在固定时间做某事的习惯,比如换上运动衣就出去跑步,进入书房就开始学习等等。行为上要尽量简化流程,去掉不必要的环节,直接开始,比如提前安排好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头天晚上提前收拾好桌子,甚至把要阅读的资料打开来放在桌上,学习的过程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等等。最后,给自己一点不确定奖赏,比如做一个奖励盲盒,把平时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写成纸条放进去,每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就奖励自己一下。
1.2 拒绝伪勤奋
要做到真正的勤奋努力,而不是伪勤奋,首先要走出舒适区去学习。你完全熟悉,驾轻就熟的就是舒适区。而那些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需要付出一点思考,克服一些困难才能做到的,就是成长区。要多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其次对待学习要“功利”一点,要建立“考试思维”,立刻检测和反馈。什么是考试思维?考试思维是一种以终为始的逆向思维模式。通过主动研究如何输出(做题、写文章和写代码等)来弄清楚到底学这块知识要解决什么问题,出题的范围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出题的思路考察哪些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学完之后我要有哪些产出:写一篇文章?自己动手实现一个代码框架?通过研究这些点来决定自己如何学(阅读、思考和记忆)。学以致用的心法,就好比盖房子,不是在脑子里积累一大堆精美的图纸就算完了,而是应该在了解大概情况后就动手去盖一个试试。观其大略后开始实践,以输出为主,以输入为辅,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习和掌握。尝试自己进行检索式练习,即关上书本资料主动回忆,感觉记不清楚很吃力,才会印象深刻。重要的点在于要经常间隔练习,做完之后再对照检查答案,这样有助于知识迁移。
学习要善于总结规律,一个是对自己的反思,还有就是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正确的方法。要避免“道德许可效应”,比如今天跑步锻炼了1个多小时就大吃一顿犒劳下自己的这种自我破坏式的“放纵奖励”,比如做各种“准备活动”却迟迟不真正开始的自我安慰的活动。去掉这些花里胡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直接开始!
做到上面这些,就奠定了超常发挥的基础,但还不够。要想高水平发挥,还得忘掉“得失心”和“畏惧”,不要总是去想自己这么做好不好对不对,自我怀疑也是会影响效率的。因为我们处理问题时使用的主要是“工作记忆”,它容量有限,只能从长期记忆中检索出信息进行暂存和加工,如果被焦虑和恐惧占用,真正留给解决问题的空间就小了。解决问题就是解决问题,要“活在当下”,珍惜自己的工作记忆,忘记得失心,忘记前因后果。不因容易而轻慢,不因困难而焦虑。做完再总结反思自己的方法到底对不对,可不可以改进,从而从不完美到完美,不断完善。
2. 高效学习的方法论
说完高效学习的底层思维,现在我们来看看高效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或者说“战术”。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做到了这点,我们来看看高效复习的方法,以及如何记忆大段文字、如何提升背诵速度、如何快速读书和搞笑读书以及如何快速入门新领域。
2.1 提升专注力
“心流”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学习状态,一旦进入心流,你会忘记时间,忘记空间,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你和你正在专注的东西,这是非常有利于透彻理解和学习的。要达到这种状态,就要把握两个原则,一个是在某时间段内只坚持做一件事;一个是不要被其他事情打断——先记下来,后面再集中处理。三种具体方法能够提升专注力,首先是保持“互动”,比如记笔记的时候不要大段的抄录,只记关键词;背书的时候适当发出一些声音,在关键词上划线做标记等;其次是带着问题上路,带着问题去阅读;最后是默念,默念特别有助于考试的时候保持专注。
2.2 高效复习
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会了某个东西,长时间不使用,结果又忘了,下次又要重新学习。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我们没有对这个过程建立起“闭环思维”,即从头做到尾。这里的“尾”就是复习,不是非要等到最后再复习,而是学习与复习齐头并进。即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来安排复习,学完一部分及时复习一部分,像上面介绍的那样通过检索式练习用测试驱动复习。
2.3 记忆大段文字
要记住大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并为我所用,关键是要做到“知识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就是一种“知识加工”。首先勾画出大段文字中的关键词和知识点,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然后记忆其逻辑关系,将其穿成有逻辑内容的“线”,无非“并列”、“因果”、“时间”、“空间”和“人物事件”等关系。然后合上书本资料,主动回想记忆。
这种记忆大段文字的方法诀窍就在于“记少不记多”,头几次不熟悉的时候只记忆关键的部分以及它们的逻辑关系。等“少”记得很熟练后,再开始记“多”,以少胜多。
2.3 提升背诵速度
遇到需要背诵的任务,比如要记住某些分布式计算框架的工作原理,背诵某篇文章时,就可以使用一些技巧来提升背诵速度。第1种技巧称为“组块化记忆”,我们的大脑只能记住5-7个东西,再多就记不住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将这些零散的、独立的记忆内容,以任何方式连接在一起。比如背诵金庸的著作,可以使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来记忆,即记住每个著作的一个字。比如背诵“唐宋八大家”,可以简记为“曾王欧韩柳,三苏轼洵辙”。
要记住MapReduce计算框架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把它记为“M-S-R”3个阶段。Map阶段把数据读入,进行各种map操作映射成键值对输出;Reduce阶段接受各种键值对输入,然后通过reduce操作写到HDFS中作为输出。这两个阶段一个是从InputFormat到mapper,一个是从reducer到OutputFormat,都不难。难的是中间的Shuffle,可以把它简记为“P-S-C-G”4个阶段:
- Partition:mapper产生的输出被分到不同的partition中,然后在每个partition中进行排序;
- Sort:排序,reduce task收集到所有map task的输出结果后进行多轮归并排序,把多个小数据文件合并成几个大数据文件;
- Combine:在上面的过程中,可以使用Combiner进行归约,以减少落磁盘的数据量以及网络传输量;
- Grouping:按key进行分组,把原来的多个k-v键值对分组成k-(v1, v2, v3, ..., vN),然后针对每个key调用一次reduce()逻辑
这样就把整个计算框架的工作原理记住了。
第2种技巧叫做“多线索记忆”,它的原理在于线索越多越容易联想。比如我们经常因为一件东西或者一个场景想起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和各种线索联系起来,比如外部环境(熟悉的书房)、内在的身心状态(心情愉悦学习效率才能高)、各种划在书本上的颜色线条记号(大脑喜欢色彩)以及思维导图。
2.4 快速读书
这种快速读书的方法比较适合人文社科类书籍,比如小说或认知类科普读物。快速阅读的关键在于不要一字一句的读,把书拿的离自己稍微远点,用“扫视”的方法去读,整体理解每句话的意义,而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对于有些书籍可以“跳读”,作者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会提供大量介绍性的背景知识和细节,这些可以简单略过。有些部分需要放慢速度仔细读,有些则可以不求甚解一笔带过。这要求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时刻保持警醒,多做判断,运用“二八法则”实现有的放矢的阅读。
2.5 高效读书
说完快速读书的方法,再来看看高效读书的方法。这里所说的高效读书是指读完能想起来,能物尽其用的那种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并不在于诗书,而在于“腹有”,只有真正读进去了,消化了,对自己产生了影响那才算是有用。衡量的标准要么是自己有输出,有心得,或者影响了自己的思维和行动。
要做到高效读书,读者要扮演两种角色,先做理想读者,再做理性读者。理想读者指的是那种能完全沉浸在书本里的读者,理性读者则会不断审视、分析和质疑书中的内容,跟书本对话,让书为自己所用。在做理想读者时,先完全沉浸进去享受读书的快乐,遇到书中有用的东西,先标记下来,然后继续阅读。等读完一些章节甚至整本书后再回头看那些标记,思考:
- 可以用在哪儿?怎么用?
- 和谁说的类似来着?
- 这一段我想记住/摘抄
- 如何整理?如何复习?
这样就可以用一种连贯的,前后一致的思路去完成一次完整的高效阅读了。
说完了阅读时要扮演的身份,再来看看阅读的具体方法。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结果导向式读书,一种是漫游式读书。结果导向式读书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专题阅读,目的是为了有所产出(输出一篇文章或者回答某个问题或者开发某个框架),这种阅读的认知范围比较受限,是一种“功利”的阅读。漫游式读书则纯粹是为了增长见识,积累新鲜素材、观点和灵感的一种阅读,这种阅读也是需要大量地进行的,两者可以在很多情况下有机结合。比如漫游式地大量阅读积累素材,然后在需要输出时进行结果导向式读书,从之前积累的素材中找相关的东西。
最后,如何记住读过的每一本书呢?其实读完了不用,根本记不住,只有真正用到了的,才能说是真正“读过”。所以读的时候要做读书笔记,留下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的线索。读书笔记只需要对有价值的内容做粗浅的笔记即可,要用到的时候知道上哪找就可以了。
2.6 快速入门新领域
快速入门新领域时,多找一些综述性质的文章和书籍来阅读。前几次阅读只需要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关心的问题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大致了解,建立宏观感受即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自然会慢慢加深对新领域的理解。每次阅读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笔记符号做标记,以区分每一次阅读的重点,以后只需要读笔记重点即可。不要去背“标准答案”,而是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和思考。
3. 自律给我自由
总结完了学习的底层思维和学习的方法,接下来要看看如何做到自律。因为了解思路和方法其实并不够,还需要足够的自律和努力才行。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如何克服拖延症,然后掌握提高个人执行力的方法,做一个行动上的巨人。关于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改掉坏的习惯,也会有一些详细的介绍,最后我们看看怎样才能把手机对我们的干扰降低到最小限度。
3.1 克服拖延症
我们总是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比如状态不好、心情不好、还没有准备好、没有思路等等。做事之前需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赶紧做起来,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应该行动在先,而非动力。
不是说等我想做了,我才行动,而是我先做起来,才会进入想做的“状态”。克服拖延症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叫“5分钟起步法”。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先给自己5分钟的起步时间,不管效率如何,先做5分钟再说。熬过了这一开始的5分钟,可能就慢慢进入状态找到做事的感觉了。每次当感觉自己有想要终止的想法时,就重新使用“5分钟起步法”,让自己进入状态。行动影响态度,而不是态度影响行动。
第二种克服拖延症的技巧是制定合理的计划,并稍微走在计划前面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往往行动力爆表。制定了完全无法实现的计划,只会让我们感觉自己被计划控制了,对于这些必须做和必须遵守的事情,我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做出反抗。但稍微走在计划前面,给自己留下一些空间,比如这周任务完成了,剩下的时间可做可不做,我们才更愿意追求主动做事。
第三种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是建立一种新的抉择的心态。面对美食时,告诉自己并不是在享受美食的快乐和忍住不吃的痛苦中选择,而是在变胖的痛苦和减肥的痛苦中选择。面对学习时,告诉自己并不是在打游戏的快乐和学习的痛苦中选择,而是在学不会的痛苦和学习的痛苦中做选择,选择那个更有意义的痛苦就好了。
3.2 做行动上的巨人
要想把上进心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叫“1小时表格法”,即为自己准备一张时间表格,第一行填写日期,第一列以小时为单位填写时间。
1月1日 | 1月2日 | 1月3日 | 1月4日 | 1月5日 | |
---|---|---|---|---|---|
6点 | |||||
7点 | |||||
8点 | |||||
9点 | |||||
10点 | |||||
... | |||||
20点 | |||||
21点 | |||||
22点 |
遇到难度很大,时间跨度很长的任务,光是想一下就觉得难以完成了,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用到算法中常见的“分而治之”的思想了,就是把大的、复杂的、难以完成的任务,拆解成小的、简单的、容易完成的任务。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一个点作为突破口切进去,先从相对容易的地方起步,每次吃一小口。这里的“每次一小口”就体现在上面的表格上。这其实和番茄工作法的思想是类似的,只不过时间单位不一样而已。在某个一小时的格子里,只安排一个非常明确且单一的任务。在这一个小时内只专注地做这一件事,不要中途去做其他任何无关的事情。做完后在表格对应格子上打勾。做满50分钟(即2个番茄钟)后休息10分钟,然后再继续下一个一小时,即50分钟做事+10分钟休息。
这样一来,虽然在宏观层面上我们被一大堆任务和工作给“包围”了,但微观层面上我们却把任务和工作给“反包围”了。总的来说任务很艰巨,需要付出很多的辛苦才能完成。然而一旦我们将任务拆解开来,任务就会变小,变的难易程度不一。我们从中挑出最简单的任务完成,然后再从剩下的任务中再挑出最简单的任务来完成,这样不断地“消耗”要面对的任务和工作,积小胜为大胜,最后成功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不是不可能的。
第二种方法叫“他律”法。也就是在自己要做的某件事情上建立一个“他律”。关键是要和别人订立契约,做不到需要付出一定的金钱或者其他什么的代价。比如公司要求8点半上班,你必须8点半之前早起,否则就会付出代价:迟到。所以要培养自律,可以在一开始县借助自己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他律”来实现。
3.3 培养好习惯
都说成功的习惯比成功本身更为重要,培养好的习惯是自律的基础,很多看似自律和努力的人不过是培养了“自律的习惯”而已。习惯能够尽可能少地损耗自身的意志力来做事情。要经过努力培养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时间的确切和行为的精准。比如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地去学习,晚上8点整雷打不动地去跑步等等。养成习惯的科学方法有三种:习惯回路、模仿法和微习惯。
3.3.1 习惯回路
习惯回路即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的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惯常行为表示一类不需要思考,不用损耗意志力的习惯性动作,或者说肌肉记忆;奖赏则鼓励大脑记下这个回路,尝到这么做的甜头。通过调整习惯回路的各个部分可以重塑习惯,比如就拿坚持跑步来说,将运动的衣服和鞋子放到显眼的地方,每周规定自己周六周日早上起来跑步就是暗示;跑步就是惯常行为;跑完步发朋友圈收获大家的点赞,成为众人眼中的“运动达人”就是奖赏。比如要养成早起的习惯,可以改变“奖赏”环节,早上起来先干自己爱做的事,比如追剧打游戏,时间长了大脑会觉得早起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会克服早起的恐惧心理,然后在养成习惯后再去掉这样的激励即可。
3.3.2 模仿法
模仿法通过对行为的模仿来培养习惯。即不要赋予所要做的事情太多的鸡血和意义,也不要考虑什么远大理想,不去纠结拖延症和自制力等等因素,就单纯的通过模仿来形成习惯,把习惯变成身体的记忆。不赋予一件事情太多的意义,让自己喘不过气来,反而更轻松,更容易完成。
3.3.3 微习惯
微习惯是指一些极其微小的行为,它们不会激起抵触情绪。比如每天只做5个俯卧撑,每天只读10页书等等。在痛苦到来前已经完成了,而完成这件事本身又建立起了正向的反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3.4 改掉坏习惯
改掉坏习惯并不是一下子改正全部的坏习惯。一种高效的方法,是从所有的坏习惯中找出那个最主要的,起着决定作用的核心习惯。改掉它,就能驱动和重塑其他的习惯。作为整体的全部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就能按照既定规律运转。
某些或某个习惯,一旦将其改变,就会自发地引起连锁反应,进而重塑生活、学习方式 。“核心习惯能启动一个进程,久而久之将改变一切。” ——《习惯的力量》
比如习惯早起的晨型人一旦染上熬夜的恶习,就会导致自己虽然没休息好但第二天仍然在强大的生物钟指引下醒来,然后一整天昏昏沉沉,不想做事,焦虑烦躁,进而导致饮食不规律,但只要按时睡觉,就能重塑并改掉这一系列的“坏习惯”。
改掉坏习惯的另一种方法是避免上面所说的那种“暗示”的出现,比如不买零食,不在手机上装游戏,做事时不登录知乎、微博等App,关掉消息提示等等,从源头上掐断诱惑。
最后一种方法叫“替代法”,即保留“暗示”和“奖赏”,然后改变中间的“惯常行为”的方法。比如在“无聊”和“烦躁”的暗示下,人会不由自主地吃零食,从而得到“情绪上的安抚”。然而“吃零食”这样的惯常行为是可以被其他事情替代的,比如听歌休息、出去走走,约个饭聊个天什么的,惯常行为就被替换掉了。
不要疯狂地责备自己,用“我应该”、“我不应该”来要求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做很多事情,最后发现自己没做到,而指责、命令和要求自己,会导致内在的分裂和不满,产生精神压力进而影响情绪。应该多思考下自己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内心的空洞如果不通过生活乐趣来填满,就会变得暴饮暴食。要善待自己,了解自己,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3.5 避免手机的干扰
现代社会,手机是必需品,是我们和外界世界联系的某种桥梁。完全戒掉玩手机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量避免手机的干扰,尤其是我们在做重要的事情的时候。因为手机已经成了造成我们拖延、熬夜、焦虑和精力不集中的元凶了。从上面对“上瘾”和“习惯”的分析来看,玩手机是停不下来的,并不是你自制力不够,而是设计手机软件的人谙熟人性的弱点,让你欲罢不能。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按给自己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玩手机,其他时候不要玩,把影响限制到一个范围内,比如一早一晚各玩30分钟,一旦意识到自己开始刷手机停不下来的时候,就及时打住。
还有一种更可怕的情况是,越是情况紧急,越是压力山大,就越会玩手机、打游戏。然后越玩越难受,越难受越玩。这其实是人在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的一种天然的应激反应,大脑看到你不开心,就会找各种能让你“开心”的事情解燃眉之急。
那么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要学会缓解压力,可以采取体育锻炼、阅读、听音乐、与家人朋友聊天、冥想和培养有创意的爱好等来缓解压力。然后,在自己做了某些“堕落”的事情的时候,停止自我批评,否则刚打破减肥计划吃了一顿火锅的人,会继续暴饮暴食;已经玩了几个小时手机的人,索性什么都不干了。越是自我苛责,越是进入恶性循环。屈服于这种诱惑,要认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停止对自己的批评,多点对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去做出改变。
4. 学会休息和放松
学会真正的休息和放松,绝对是高效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如果谁觉得TA可以7*24小时不间断地努力,那他就是一个十足的蠢人。学霸攻略介绍了一种科学研究得出的R90睡眠方案和每天高效学习12小时的一些小技巧。如果能科学合理的制定计划并使用标准操作步骤把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也可以避免我们总是花时间想今天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节约的时间就可以拿来休息。
4.1 R90睡眠方案
国外对人类的睡眠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得出了一种被称为“R90”的睡眠方案。在保证充足、健康的睡眠质量的前提下,尊重内在节律,采取90分钟为一个睡眠周期,每天睡固定睡眠周期单位的时间,能让一个人得到充分睡眠的同时保持精力充沛。一般人每天的睡眠周期为4-6个,也就是360分钟-540分钟,所以具体方法就是固定一个每天起床的时间,然后倒推入睡时间,因为不知道多久能入睡,所以还要提前15分钟,这样先睡5个睡眠周期,如果觉得还可以就尝试减到4个睡眠周期,如果觉得没睡够就加到6个睡眠周期。另外每天中午要睡30分钟或1个睡眠周期的的时间。晚上可以做一些中等强度的锻炼,然后在睡前关闭各种电子产品。
4.2 每天高效学习12小时
保持每天长时间高效学习的秘诀在于把学习的“长跑”变成一段又一段学习的“短跑”。即120分钟工作后安排一个15分钟的休息。玩手机绝对是一种无效的休息,而有效的休息则是冥想、间歇训练(比如做一组HIIT)或者做不同的事给自己一点新鲜感。
然后每周安排一次大的休息,如果时间充足就一整天,如果时间紧张也至少有个半天时间。大休息要做到身体活动而精神沉静。这是灵感的酝酿效应时间,不断地在专注和发散之间切换可以提高创造力。
4.3 科学地制定计划
一个科学的、可落地的计划,一定要满足5个要素,因为这5个要素的英语首字母拼起来正好是英语SMART(明智的,聪明的),因此我们称它为SMART原则。
- 明确的(Specific):把握问题的本质,表述为更加特定、具体的目标
- 可衡量的(Measurable):计划的成功和目标的实现是可以被量化的
- 行动导向的(Action-oriented):要有明确的行动方向
- 相关的(Relevant):与最初目标是相关的,而不是无关的
- 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Deadline就是生产力:有确切的时间限制
对于超过一个月以上的,长期的计划(比如5年计划之类的),只需要给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和内容即可,做不到非常的精确。越是长远的计划,越允许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很多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来分析判断的。但是越近的目标就应该越清晰具体 。这就好比攀登远处的高山,也许山顶目前看来还是一片云遮雾绕,但知道要前进的大致方向就可以了,但对于眼前的路,一定是清晰明了的。
举个 例子,如果我的目标是减肥,那么相应地减肥计划就应该被描述为“在3个月的时间内,通过合理控制饮食和参加体育锻炼,减轻体重,包括跑步、跳绳和游泳训练,目标是将体重控制到70公斤”。对照“SMART原则”:
- “3个月的时间内”满足T原则;
- 减轻体重以及要进行的内容符合S原则和R原则;
- “合理规划饮食和参加体育锻炼”符合A原则;
- “目标是将体重控制到70公斤”符合M原则。
计划是一回事,解决问题又是一回事。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要有一定的计划;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又需要将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与 自己的主观思想相结合,做到“实事求是”,不断地调整计划以适应新情况,部分地修改计划是时常发生的,全部地推翻原来的计划而制定新计划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只有真正动手去解决问题了,你才会知道会碰上什么问题,临场反应,以及事后总结经验教训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同样非常重要。
4.4 井井有条的学习和工作
对于难度不大但步骤很多,内容繁琐的工作,可以用“标准操作程序”来进行管理,形成流程化思维。具体做法是,将这件事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以后就不用每次拿到任务都想到哪做哪没有章法了,直接按步骤来完成日常工作和学习,不用重复动脑子,不会遗漏关键步骤,完美实现闭环。如果效果不好,还可以对着标准操作程序检查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然后不断改进。
生活中常见的菜谱就是一种标准操作程序,有了食谱,我只需要准备好原材料,然后按步骤操作就能做出一道菜了。只有把这种非创造性的繁琐细节落到实处,我们才能集中精力做有创造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