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终于要结束了,有点期待,又有点小失落。
似乎旅行到最后,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精彩和惊喜,反倒波澜不惊。
夜里做了个好梦,期待有好结局,迟迟不肯回到现实,反复睡回笼觉,一遍又一遍地寻梦。
十点半才离开酒店,到向日葵餐厅吃早餐。朋友的招牌套餐很漂亮,尤其有我喜欢的沙拉,清淡味鲜。而我的中式早餐多肉,过咸,甜腻。总体而言,台湾菜普遍腥腻,偏咸,油炸食品多,买水果又很难(高级水果倒有,一小盒草莓3500元,不是我等可以消费得起),慢慢吃得不舒服了。尤其是中午再次感受台湾卤肉饭时,终于难以下咽,身体已经开始了激烈的反抗,哪怕再吃一口都是多余。
细雨蒙蒙,时而如小串珠,时而如细丝线,密密地斜织着。地上大大小小的水洼,汽车快速驶过,会泼你一身的泥点。
最后一程,我们来到了台湾大学。古朴而低调的台大,有种厚重深沉的韵味。拱形红砖墙上书六个烫金大字:国立台湾大学。我们沿着静谧的椰林大道走过去,两侧都是各院系教学楼,研究院,一例都是红砖旧墙,偶有绿植攀爬其中,更有高树伸展着青绿或墨绿的枝桠,掩映着肃穆的高墙。
走过文学院,走过语言研究所,拍几张照片,突然会产生些许向往。会忍不住想里面上什么课,做什么研究,想着在这里读书和工作的人。校园里随处可见自行车队,整齐地排列成行,读书人不讲究排场,大概这是所有大学的风景。
突然会有点伤感,觉得做研究其实蛮好,在大学教书是很幸福的事。不像我们,常沉浸于不得而为之的各种杂事中,日复一日地生活,过着一眼看得到头的日子,并不敢期待任何惊喜。忙碌疲惫往往会堵上你的眼睛,也蒙了你的心。
若能摆脱现实的羁绊,过一种可以思考、有闲暇有心境的生活多好。在诚品书店读一本书,作者夫妇俩专程到芬兰学习教育,芬兰人认为,必须给孩子留下充分玩耍的时间,比如寒暑假是没有假期作业的,孩子们也不玩游戏,而是尽情接触大自然,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芬兰人特别注重一个人的闲暇时间,若没有充分的闲暇,便不会有认真的思考;没有认真的思考,便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往哪里走;不知道自己生而为何,活着与不活着便没有什么区别。我看了大部分,感触很深。这个假期,许多老师让孩子们打卡学习,我也想过是否跟风,最终决定不跟。给孩子自由,让他们自己去安排时间,若真的尽情玩了,也允许他们过属于他们的假期吧。
我慢慢发现,自己正在失去“闲暇”的能力。过去很长时间里,我被各种安排的事情弄得忙碌不堪,几乎没有喘息余地,时间一久竟然习惯。后来,当我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竟觉得空落,不知怎么安排,干什么好。就像一朋友说,忙习惯了,不忙的时候反而无所适从。我们自己这样,我们的孩子们也被我们安排成了这样,一旦拥有了时间,不知所措,最后胡乱打发掉了。快节奏的生活让大人小孩都没办法停下来思考自己,安排自己,过有品质的闲暇生活。跟着别人的步伐走,慢慢只剩下了躯壳,人变身为工具,这种异化想想也是蛮可怕的。
大学老师总体而言,被异化的可能性远低于中小学老师。知识仍会受到尊重,他们相对拥有更多可以思考属于个人独创的时间。每周几节课,多数时间用来做研究,理论也罢,实用也好,总之相对自主而非安排,自行探索而非完成任务。毕竟,完成任务应该是最低层次的工作状态。
胡乱想了一阵,看到面前涌过好些背书包的大学生,应该是有什么学术活动,那些年轻的面孔安静而坚定,令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拥有的时光。有位阿婆颤颤巍巍走过,她的牙齿快掉光了,问我们化学系怎么走,我们不知道,阿婆念念叨叨:看你俩也不像是学生……我和朋友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每所大学都有一个特别的湖或塘,仿佛这里安放了大学的精神和灵气。比如北大有未名湖,清华便有荷塘,而台大有醉月湖。我们带着很大的期待赶去,也只是碧波荡漾的一汪,不大,上面零星飘散着黄黄绿绿的落叶。湖畔和对面的建筑投影在湖水里,一律青绿的色泽,倒是别有韵味。
离开台大时,内心隐隐约约有点小失落。回去的路上,不约而同谈起了当年为何没有坚持读博。我们都是懂事的孩子,大约都是一种性格决定了一定命运吧。
中午顶着斜飞的雨,跑了好些家帮朋友家人购买各种东西。再拖着沉重的箱子在雨中前行,颇有点狼狈的感觉。
所幸一路所见,皆为心动之作。
机场免税店购物,惊呼太贵了,有点后悔之前没有买好。临走时如此匆忙。
返程的飞机,好多空位,空荡荡的。人都去哪儿了?
原本一切顺利,飞机延误,但还是九点降落了。不曾想,行李延误,十点半才坐上巴士。
很快回到家里了,朋友返宿舍,我去看孩子。这一段精彩的路程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