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像曾经的我一样:
2个小时能做完的事,做着做着就花了一整天时间。
6点可以下班结束的工作,常常拖到7点甚至更晚才能忙完。
加班上火,身心俱疲,回家了啥都不想干。满脑子只想着“躺着”。又会因为业余时间啥都没做,整个人又会充满了负罪感。
这种焦虑感会进入恶性循环,导致整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状态奇差,甚至脾气都变得暴躁易怒。
没错,曾经的我在时间管理上出现了糟糕的问题。
但是现在,我不仅能愉快的准时完成当天工作,而且晚上的业余时间甚至能看看书,写写东西,学习新的技能(我不会告诉你,我正在自学日语)。
之所以,我会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就是因为我掌握了以下几个小技巧。
相信我,你也可以改变自己,告别焦虑,做时间的主人。
提起12分精神,开始干货环节了。
01.
把难啃的骨头先啃掉
以前,我总是遵循着先易后难的道理(其实也是畏难心理在作怪)。每天工作开始,总想着把简单的任务先完成,有难度的任务往后面放一放。
这种想法正是导致我时间管理失控,每天不停焦虑的根源。
有一本书,它提出的观念,完全违背了我“先易后难”的想法。
这本书就叫做《吃掉那只青蛙》。
我相信一定有胖友听过甚至看过这本书。
书中说:如果你必须吃掉两只青蛙,那么要先吃那只长得更丑陋的。
这句话意思就是:
当你面临两项重要的任务时,你应该先处理掉更艰巨、更重要的那一项任务。
永远优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的生活才会慢慢变好。
难道只是把每天“容易的任务”和“困难的任务”,调换下完成的顺序,就真能让一天变得更美好吗?
你可能对此充满了问号???
没错,我也是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开始去调整每日的任务安排。
神奇的事,真的发生了。
之前由于时间失控所产生的焦虑也慢慢一扫而空。
而且,连工作时的摸鱼都更快乐了。
为什么先啃难啃的骨头,会改变我一天的状态呢?
我们的大脑天然喜欢简单的任务,因为它可以让大脑消耗更少的能量。我们的小脑袋瓜子就是这么单纯,但是我们不可以同样单纯。
我之前就是喜欢拖着困难的任务不做,只有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才痛苦地去完成。
所以一定要先想明白这个道理:不管你先做容易的,还是困难的。困难的任务,你依旧是无法逃避的。
你不完成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工作可能就保不住;你不完成课程难题,学习成绩就无法提高。
既然,我们最后都必须啃下难啃的骨头,那为什么不早点去啃完它呢?
说服大脑去明白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你就会习惯性地把难啃的任务往后拖。
那么,这种简单的任务顺序调整,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呢?
1) 神奇的黄金时间法则
虽然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但并不意味着每个时间段我们做事的效率都是相同的。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每天的黄金时间都是上午。上午是人一天中,头脑最清醒杂念最少的时段。这个时间段也是我们处理任务效率最高的时段。
人的专注力和意志力都是有限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黄金时间用来处理简单的、价值不高的任务,就会浪费了我们最高效的时间段。结果就会导致我们全天的整体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等我们把艰难的任务拖得下午来执行时,离下班时间越近,我们脑内的“下班小剧场”就会越闹腾。
效率低,任务难,不说我们完成的质量如何,单单完成的进展可能就会大大超出预期,不得不去加班加点赶任务。
天啊,本来我们想了一下午下班后的美事,现在还要加班加点完成工作,好气哦。
就这样,你每天都会拖着又气又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边抱怨边葛优躺了。
打开手机,不停地刷刷刷,报复性地娱乐,一晚上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你心中觉得晚上啥正事也没干,带着负罪感,迟迟不想睡觉,熬夜就这么水到渠成的来了。
好钢用在刀刃上,效率最高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你才会事半功倍。
2) 快乐的峰终体验
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发现:
人对一段体验的评价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过程中的其他体验,对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处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
胖友们要记住,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
因为峰终体验的原因,如果你每天都是疲惫的结束当天工作,那么就会觉得上班又累又气,即使下班了还会为第二天的上班焦虑。
但是先把“丑陋的青蛙”吃掉,再去做容易的任务,人的整个体验会完全不同。
当我在傍晚轻轻松松结束一天的任务时,看着窗外的晚霞。那种爽感,就像伸了个懒腰那样舒服。
心情变好,人的整个状态都会发生变化,就像爆发的小太阳,积极又阳光。
当我不再感到身心俱疲的时候,就会想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书做笔记,码字写文章,运动出出汗。
这种积极地状态会很容易让我进入“心流”,会觉得是一种享受,比单纯的葛优躺更让人着迷。
另外,可能有人会说,我就喜欢工作摸鱼,摸鱼最快乐。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摸鱼只是你安慰的保护色。
我和你说啊,“先吃掉丑青蛙”,之后再摸鱼工作,才是真正的快乐,才是有灵魂的摸鱼。
一项重要工作的完成,会使你的大脑释放内啡肽,会让你产生很“high”的感觉。
如果我一直拖着不完成艰巨任务,即使一直在摸鱼做简单的事,但是这个负担还一直压在心头。我即使抬头望向天花板,都会感觉眼前一片昏暗。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但是先完成艰巨任务,伴随着内啡肽,边摸鱼边完成剩下的简单任务,就好像周围的空气都是从森林飘来的负氧离子,眼前一片光明灿烂。
所以,你觉得哪种摸鱼的方式更快乐?
02.
掌握量化的时间观
为什么大佬们的日计划总能有条不紊的推进,而我们的总是一言难尽,寸步难行?
可能有胖友会说,我有拖延症啊,不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刻,打死也不会去做的。
同是拖延星人,大家先握个爪。
拖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行为心理,所以不用紧张自己一定改变不了。
这里,给大家说下,有效推进日计划,我使用的小绝招。
先来理解一个时间管理上的重要概念。
不知道胖友们有没有听过“帕金森法则”。第一次听说这个法则的时候,我被吓到了。原来,我每天会浪费这么多时间,竟然是因为我设置deadline的原因。
帕金森法则: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所有时间为止。
怎么理解这个法则呢?
比如一件3小时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你给它一天1时间去完成,它就会用掉你一整天的时间。
在没有他律压力的情况下,我们会在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各种放纵自己,刷刷手机,挖挖鼻孔,直到把时间耗尽。
我们需要有deadline,但是不要以日期这种宽泛的deadline。
很多朋友都是这样安排自己的to do list。
比如列出一堆今天要做完的事,看书啦,写作啦,做家务等等。但是我们把时间线框定在了“今天”这个大范围,很可能的结果就是,你做完一两件事,一天就结束了。
然后,我们一整天的to do list,就崩塌瓦解了。
还有一种精确时间的学霸级list。
这种复杂精细的日程安排,我想大家肯定是执行不了的。
越复杂的事,越会打击积极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当第一个任务没按计划完成时,整个list就会塌方式崩溃,我们就会陷入彻底的摆烂模式。
那我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弹性时间的区间划分】
先看下我的list模样
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我的时间效率就蹭蹭蹭地提高了好几倍。
首先,我的时间线不再是以某天为基准,而是把一天划分成四个弹性时间段,早晨(M),上午(F),下午(A),晚上(N)。
这个弹性时间段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划分。(我曾经也是夜猫子,早起困难户,现在我有了一个早晨时间段,只能说是真香。)
这种弹性时间设置的好处是:它能让我清晰的明白,我要在哪个时间段内完成什么任务,而不是模糊的“今天”或“明天”的宽泛时间概念。同时我又不会被密密麻麻的时间安排压得喘不过气来。
可是对于爱拖延的我们来说,启动任务,是项比登天还难的事。不能立即行动,是导致我们拖延和list奔溃的最重要的原因。
那我又是怎么克服它的呢?
【启动时间的设置】
在每次开始一项任务前的3分钟内,我会把启动的时间写下来。这种简单的做法,可以有效的当作一种启动仪式,达到对心理的积极暗示。
在这个启动时间内,我就会从心理和动作两个层面做好迎接任务开始的时刻。
比如我会把玩的不亦乐乎的手机停下来,让自己平静下来,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将要开始的任务上。
只要你阻断了你娱乐的惯性,启动了任务,你就会进入执行任务的惯性当中。
但是你提前把一整天的时间点写下来的话,就失去了临场启动仪式的体验效果。很大的可能,你会拖着不去开始。
另外,我发现很多小伙伴,很难预估自己完成一件任务具体要花费多长时间。
我们不知道自己做一份PPT具体要花费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写一篇文章要多久。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完成一件事所用的时间长度,那么我们就无法安排我们的 to do list。
我教你个好方法。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我会刻意记录自己某段时期的时间状况,然后统计每件事所花费的时间。
看看我自制的时间追踪便签。
这样做,可以让我更清晰地知道自己做事的时间长度。
当你对时间有了量化的认知后,对于自己的to do list便会了然于胸。你就会明确而清晰地知道,自己安排的任务在某个时段能不能准时完成。
一个人如何度过一天,就会如何度过一生。
当我能在效率最高的时间完成困难的任务时,一天的结束不再疲惫不堪;
当我能把日程有条不紊地推进时,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并且不再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
我发现自己每天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欢又有意义的事。这就是我的改变。
掌握时间管理的小技巧,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能高效又轻松。让我们大声同“焦虑”说拜拜吧!
总结:
1 每天先把难啃的任务先啃掉,消灭“丑青蛙”。
2 量化的时间观,让每天的安排都能有条不紊。
——
小尾巴:我是【阿池范范】,一个满肚子成长干货|思维提升|学习方法的宝藏博主,偶尔也会聊聊电影和书籍。走过路过,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