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土”现在是形容一个人没有见过世面。然而,看完本章才知道“土”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此。“土”也可以缓解游子的思乡情怀。就如费老出国去时,他的奶奶给他包了一抹黄土。初中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离开那个靠着山的小镇。终于大学如了我的愿,上了一所外省的大学。一开始,还是土里土气的我对于那些摩天大楼,很是惊奇,看到奢侈的品牌,也是惊奇。但是,在住了四年之后,会觉得还是家乡的山好看,家乡田里长出的油菜花比植物园的郁金香要好看。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一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来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大多是聚村而居,而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中国的人和人的关系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社会。
土生土长的我,很清楚费老说的中国农村的本色。一个小镇会根据姓氏被分成不同的村,然后一个村再根据人数分成不同的组,这也是中国实行计划生产留下的一种制度吧(我并没有十足的证据,是根据老一辈说的猜的,有不同意见的看客欢迎交流)。在小村子里生活,绝对是一个“熟悉”的社会,谁家有几个孩子,是男是女,婚嫁否,有几亩地等等,大家心知肚明。虽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名进入城市,农村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但是这种“熟悉”程度绝不是城市的小区可以比的。
这是三年读的,今日翻到读书笔记,临近毕业,也笔记本带不走了。幸好发现了简书,在这里誊录,留作记忆。转载的请注明出处,小女才疏学浅,估计也没有什么人转,不过也是为了了自己一桩心事,便也淡定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替我看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