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ileen Kennedy-Moore博士,普林斯顿大学临床心理学家、作家,曾多次在各大学校和会议上发表育儿及儿童社会和情感发展方面的演讲。
翻译:郭郭
你一定碰到过这样的孩子:
Ta坚持要求被特殊对待;
认为自己不应被任何规则束缚;
爱吹牛、总是对其他人的感觉或想法漠不关心;
一不按照Ta的想法来就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
......
还有这样的孩子:刚开始接触时会你觉得Ta很讨人喜欢,但相处久了你就会生气地走开,暗想:“Ta以为Ta是谁啊?”甚至更糟。
幼儿天生具有自我关注属性(多可爱啊),并对自身能力有着不切实际的积极看法。一个三岁的宝宝说:“看我跳得多高!”,这是孩子在学到新本领后表达的一种与其年龄相称的喜悦和对得到父母肯定的渴望。
儿童从七岁左右开始能够将自己与同龄人作出实际的比较,因此这一时期大多数孩子的自尊心会有所下降,但对另一些孩子来说,却是他们产生自恋的开始。
一、自恋的儿童看起来是什么样?
我与众不同 我完美 我比你棒
Sander Thomaes博士及其同事开发了儿童自恋测评量表,测量指标包括:
“我认为出类拔萃很重要。”
“我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
“别的孩子总是得到那些本该属于我的表扬。”
“我觉得我真是完美得难以置信啊。”
该量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8至14岁的孩子确实比其他孩子更加自恋。男孩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女孩更加自恋。
自恋不仅是相信“我很棒!”,而是认为“我比你更优秀,比你更重要!”
自恋儿童总是爱冒尖儿,他们对赞美的关注超过了对友谊的关注,没办法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虽然有时会夸夸其谈,看起来很自信,但真正的自尊却很脆弱,一被批评、嘲笑、拒绝就会拼命还击。
二、儿童自恋的根源
真正关爱 vs 过高评价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Eddie Brummelman博士及其同事的一项新研究对儿童自恋的根源做出了一些解释。研究人员在18个月里对500多个7至12岁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4次评估。
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我爸爸/妈妈让我知道他/她爱我”等指标显示得到父母关爱较多的儿童,6个月后表现出更高的自尊,但其自恋水平不会提高。而另一方面,通过“我的孩子比其他人特别”等指标显示对其子女“评价过高”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6个月后表现出更高的自恋水平,但自尊却未提升。
该研究至关重要,因其具有前瞻性和纵向性(而不只是普通的横向研究),并且指向儿童自恋和自尊发展背后的一些重要机制。
但该研究并不包含如下见解:
“让孩子失败又何妨!”
“过多表扬会把孩子变成自恋怪胎!”
“父母的溺爱会把你变成自恋的人!”
这些夺人眼球的新闻头条并没有get到该研究真正重要的信息。
三、自恋儿童的父母该怎么做?
交流 关爱 帮助
自恋是一种关系的障碍。尽管“把自恋者的良好感觉打压下来”这种做法貌似有诱惑力,但却没有实际用处,并且很不善良。
自恋儿童需要学习与人交流,而不是只顾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断告诉他们有多独一无二、不同寻常会令他们更加渴望出风头,并且一旦成不了众人眼中的明星便会倍感焦虑和怨恨。
另一方面,真正的关爱——告诉并让孩子感觉到“你对我来说很特别”,而不是“你很特别”——能够帮助他们发展出一种深切的、构成真正自尊的自我接纳感。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高赞赏便是,“我喜欢你的陪伴!”
自恋儿童需要一定的帮助来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觉,并贴心地作出回应。我们可在平时读书、看电影,或者生活中适时地与他们谈论情感,可以鼓励他们为别人着想,教他们识别他人的善意和合作,甚至让他们体会一下匿名做好事时那种外表平静、内心澎湃的感觉。
我们可在他们努力与同伴交流时提供帮助。真正的友谊是解决自恋问题的良药。
当他们表现得对别人漠不关心时,我们可以暂时把他们拉到一边,引导他们想象这么做别人会是什么反应。但同时得铭记这些孩子有多脆弱,多么惧怕受到批评,因此得格外温柔、格外有爱心。而在他们搞砸了的时候,我们得强调弥补过失、向前发展这一点,而不是让他们确信自己就是个坏孩子。
四、结语
尽管儿童的自恋可精确用指标衡量,但不代表自恋的孩子就永远背负着这个缺陷不得翻身。我们需要对儿童的成长和学习能力抱有信心。
欣欣妈妈
80后全职妈妈一枚,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毕业,中科院儿童发展心理学硕士在读。翻译是我的老本行,华为是我的老东家;有了孩子以后又爱上了育儿理念学习和英语教学研究——反正这辈子就是跟英语死磕到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