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人眼里,你应该很幸福。你有工作、有女友、有父母、有兄弟、有朋友,大家对你都很友善。你有自己的交际圈,业余时间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但没人知道,你内心深前天的处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那里充满焦虑和不安。这个黑洞将你死死地吸住,将你包裹在无边无际的孤独和痛苦之中,让你失去动力,失去生活的乐趣。你必须用尽全身气力,才能勉强与之抗争。
这些情绪一天天堆积,你知道终有一天,它会将你压垮。
“这种情绪特征很难描述。所有的行动意愿——坐或站,忙碌或休息,说话或沉默,生或死——不仅令人不适,而且令人恐惧。”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写道。2008年,与抑郁症抗争20多年的华莱士在家中自杀,年仅46岁。
——摘自游戏《抑郁自白》
从富士康员工频频跳楼,到自杀直播,从校园大屠杀,到最近的枪击事件,这些原本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是什么让他们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生命
活着好孤单:人际矛盾
一项研究在全国20个农村和3个城市疾病监测点调查了895个自杀的案例,结果显示自杀者近一年最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夫妻不和(35%)、丢面子与被人歧视(28.8%),25%的自杀者在自杀前两天有过突出的人际关系冲突。
一项对无精神疾病自杀未遂者的研究发现,家庭婚姻问题占其自杀原因的56.7%,并且自杀未遂者的社会支持状态很差,较少在家庭、社会中感到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而在对大学生自杀原因的研究中也发现,恋爱问题与人际交往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学家Joiner在深入分析自杀现象后,认为一个人要实施自杀行为必须同时具备缺乏归属感、感到自己是他人的负担和习得的自杀能力三要素。归属感包含了孤独感和积极人际关系的缺乏。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家向来被认为是温暖的港湾,给人极大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若夫妻不和或家庭矛盾,不仅归属感缺失而且可能让人感到自己也许是家人的累赘。对于学生,学校也是他们归属感的重要来源——与同学不和造成的孤独感,恋爱失败造成的自我厌恶等等,会让学生在校难以找到社会支持与归属感。
有人会选择自杀以解脱孤独,而有人会选择凶杀复仇后再自杀,以解决尖锐的人际矛盾。移民者赵承宪便是一个例子。他八岁随父母从韩国移居美国。面对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不知所措,本就可能存在情感障碍的赵承宪,在新学校中更是被边缘化,孤独无依,多次被别人取笑,遭到可怕的校园欺凌。他在沉默中逐渐积攒起来的暴怒,使他走上了复仇之路。 2007年4月16日,他在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射杀了32人,并最终饮弹自尽。
若人际矛盾尖锐,让人缺乏归属感,又面临生活、学习或工作挫折无法宣泄时,人们便易产生自杀或凶杀行为以解脱痛苦、逃避现实。
活着好累:压力山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处理的速度与形式出现了质的飞跃,但人类大脑的接受能力与形式却并没有同时做出相应的进步。由于疲劳,人类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提供的注意力是不断减少的,然而需要脑力来进行处理的任务却不断增加。人人不仅要疲于应付飞速传来的信息,还要与身边的每个人竞争。
因为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买房买车有多难,觅得佳偶又需要多严苛的条件......人人似乎都在你追我赶,超前心态淹没了大多数年轻人。努力追赶的人会感到喘不过气来,赶不上的人则觉得自己前途一片黑暗,感到无力应对现实。有些人最终选择了自杀。据统计,因学习成绩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约占大学生自杀总人数的20%。
面对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有些人选择把世界关在门外。2010年,总计70万名平均年龄为31岁的日本国民决定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以将其生活关在自己房间上锁的门背后,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家度过、回避社会环境且至少持续了6个月。这样的人被官方定义为“蛰居族”。
在生活给予年轻人的沉重压力下,自杀或蛰居行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回避因社会竞争而产生的痛苦、压迫、个人暴力和羞辱的有效途径。当他们无法维持蛰居时,也许心里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自杀了。
当行走于死亡边缘该何去何从?
伙伴聚起来
社会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例如家人、朋友、老师等亲密的人对自己的支持与帮助。有亲密伙伴的理解与支持对于绝望孤独的人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它给予我们归属感,让我们不再觉得自己是他人的累赘。
环境亮起来
我们可以在家里、宿舍或办公室放一些充满生气的绿色植物,小花小草蓬勃地生长给人以积极的暗示。我们也可以给自己的房间添加一些明快色调的装饰品,比如暖黄色的窗帘,粉色的水杯等,它们会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人们的心情。或者我们也可以贴一些自己喜欢的、积极的标语、漫画,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
自己忙起来
我们可以选择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去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可以约朋友看个电影,可以学一门新的技能......让生活充实起来。抑郁或自杀有时候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比如城市老年人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觉自己老而无用,人生没有目的与意义了。
求助走起来
目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设有咨询电话,大学生可以拨打热线进行心灵求助;有的高校还开通了专门的心理援助热线,有专业的咨询人员负责接听。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去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预约,专业人士更能对症下药。
当我们自己身处自杀边缘,我们不需要对自己这种念头过分指责,尝试接纳自己,找出原因,哪怕你觉得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但希望你可以至少试一试求助他人。
当身边的人变得沉默不语、表情麻木,意欲轻生,请不要嘲笑与责怪他们,你可以尝试理解接纳他们,伸出援助的手,哪怕简单的陪伴,也会让他们感到不再孤单。
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快乐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