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了荆州,生活一天比一天贫困,身体也越来越衰老。他耳聋臂枯,无法正常与人交流,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在《秋日荆南述怀》里写他当时的生活:
苦摇求食尾,常曝抱恩腮。结舌防谗柄,探肠房有祸胎。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
写过《赴奉先县咏怀 》,写过《北征》,写过“三吏”、“三别”,写过无数壮丽诗篇的杜甫,从长安时起就尝尽残羹冷炙的心酸,如今又沦落到这种地步,从这里更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社会,对待一个伟大的诗人是多么的残酷!
他的生活在荆州不能维持晚秋时迁居到江陵以南的公安县,他在江宁南浦登船写诗,寄给郑审说:
更欲投何处?飘然去此都。形骸元土木,舟楫复江湖。社稷缠妖气,干戈送老儒。百年同弃物,万国尽穷途。
从诗中我们也能感到杜甫真的无路可走了,他的诗歌也唱到最后一个阶段,在这阶段里说到自己的境遇时,已经没有多少高亢的声音,只有些日暮穷途的哀诉。即使这样,他并没有放弃他诗人的责任,反映人民的生活。
后来公安也发生变乱,他乘船到了岳州,暮冬时节,他看着洞庭湖边人民的生活,写出他晚年最重要的杰作《岁晏行》。
同时他也看到衡阳江边穷苦的人民:“石间采蕨女,鱼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
人民是这样贫穷而官家的,蒸脸有增无减,到了一无所有时,能呈现出来的只有血和泪了。
杜甫在衡州四处碰壁,这年夏天又离开横州,他甚至在陆地上再也没有安身的处所,此后他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都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夏末,到了潭州,船成了他的家。他漂流没有定所,四海虽大,如今再也没有一个容身的地方了。在闷热的船篷里,他想到十几年的3万以来,广大的人民有的死于寇盗,有的死于官兵,有的死于赋役,有的死于饥寒,有的死于路途的劳苦,他把这些惨痛的亲身经历凝练在一句五言诗里“丧乱死多门”,这五个字说尽了,人民在战乱中单受的一切痛苦。
杜甫在衡州计划南下郴州。由于被洪水阻住,不能南下郴州,只好改变计划,想北上汉阳,预备沿着汉水回长安去。计划尽管是计划贫穷与疾病,却使他没有走出香江的能力,从秋到冬他的小船只是在湘江上漂浮着,由于长期的水上生活风痹病转剧,他倒卧在船中,写出一首36韵的长诗,分级周忠富枕书怀是他最后的一篇作品,在这首诗里,他写他从周中看到的凄惨的景物: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他写他的贫穷,是终日以藜羹度日;身上穿的衣服寸寸都是补绽,他的疾病吃下药,去变汗水涔涔;他看他的死期已经临近,违规也是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忘记国家的灾难,他在这诗里写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这首诗写出不久,他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这是770年的冬天,他59岁。
就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的一生便结束了,这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个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自从天宝末年以来,国家的灾难日渐严重,人民的痛苦日渐加深,杜甫面对现实写出许多替人民诉苦,为国家担忧的不朽诗篇,他同时把灾难的解除与痛苦的减轻寄托在当时的统治者身上,可是这些统治者并不能解除灾难,反而制造灾难,并不能减轻人民的痛苦,反而加重痛苦,杜甫究竟是一个官僚家庭出身,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他在当时不可能怀疑到这套封建的体系对皇帝存在的意义,也不会发生疑问,在矛盾的情况中,他对于皇帝玄宗素中带棕,时而歌颂时而防御,时而抱着无限的希望,时而感到极大的失望,它的进步性发展到759年,可以说是达到顶点,此后他再也不能超越这个顶点了。
杜甫的诗反映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历史,描画了祖国一部分险要而壮丽的山川,他一生各处流浪,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所以它大量的采用了提炼了人民的语言,使他的诗能有那么多新奇的变化,有充足的力量来表达他所经历的一切同时他的诗里也有一部分是古典的堆砌是技巧的玩弄,这些诗都是什么时候写的呢?多半是当他为了求得一官半职,投赠当时有权势的王公大臣的时候,当他在皇帝身边做左拾遗,只感到天颜有喜近惩治的时候,当他在西蜀金坛与各处木府里的官僚们像周旋的时候,这些事总的说来是不值得我们赞赏的。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不可能避免的悲剧,尤其因为当时封建的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是他的轻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来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众妥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