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多睡了一会儿,去学校投递,发现没有签字。明天还得去投递,还得交项目申请书。今天白天困得厉害,到了晚上还是不困,现在立刻入睡。
推荐 川菜的辣是在过去的100年才形成的。这期节目为你讲清川菜的演化史。分享自 @得到https://m.igetget.com/share/course/article/article_id/85229
四川并不存在一个源远流长的吃辣的传统,正宗的川菜如开水白菜,青城山白果炖鸡、甜烧白、菊花豆腐等等。川菜形成“辣”的印象差不多是1980年前后,也就是仅仅发生在近四十年。改革开放,城市化,人口迁移。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辣才成了川菜的标志性味道。饮食文化传播的方向,一般是从劳务输出地区,传入劳务输入地区,简单来说,就是贫困地区的人去发达地区打工,会把家乡饮食带过去。四川是一个人口输出大省,四川人在外地开餐馆,自然是要做川菜了。
但为什么他们做的川菜都是重油重辣的那些菜呢?很容易理解,前面也讲了,辣这种口味,很容易吸引人,做起来也简单,不会像开水白菜那么费工夫,对吃的人和做的人来说,都省时、省事儿,还省钱。麻辣烫、火锅店这种就更好办了,基本不需要大厨。
另外,外出打工的,大部分肯定还是平民百姓,那些高端川菜,他们本身也不熟悉,很可能也没怎么吃过,就更别说会做了。开水白菜、菊花豆腐、香橙虫草鸭这类风雅的高端川菜,虽然还不至于失传,但在大众眼中基本上就和川菜脱离关系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你可能想到了,因为辣好形容、好传播。大众饮食比如肯德基、兰州拉面,你能用一个简短的词语形容它么?可能很难。但辣不一样,辣单一、鲜明、辨识度高。而且辣跨很多感官,辣不是味觉实际上是痛觉。辣容易让我们想起“爽”,辣还容易让我们想起辣椒的红,可以形容一个人的身材——火辣,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等等。你看,辣那么简短的一个字跨了那么多感官。传播上自然有优势。这样的川菜馆越来越多,渐渐地,地道的川菜,就变成辣的了。
这也是标签化的一个体现,为事物贴标签,有利于降低沟通和传播成本,我们又倾向于找那些最易得的特性做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