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刘热生老师的书籍《破解高效学习的密码——元认知高效学习五维调控技术》第一章,梳理如下:
元认知高效学习五维调控技术理论始创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这一理论不是把学生看成是简单的学习者、书本知识的被灌输者,而是把他看做整体性、结构性以及系统性的人,并以他的终身成长为着力点,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顿悟思维能力。它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即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
一、社会功能结构的失衡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学习是学生的主题,如果学生在每天的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快乐,整个人很难获得快乐。特别是,现在的教育只关注培养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成绩这单一维度,一旦学习这一主题系统出了问题,学生的整体系统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承担必要的家庭劳动,父母不能包办和代替一切,让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社会功能结构才不会失衡,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让孩子在学习之外,感受和体验丰富的生活,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二、学习系统的障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抑郁、与父母对抗、不遵守纪律等等,很多人都单纯地强调心理健康这一维度,忽视了学习这一主题系统对学生整体心理和行为的决定性影响。
实际上,学生的学习问题和行为问题是交叉影响的,所有这些问题都与他学习的失败、长期的厌学、自我价值感得不到实现而导致的社会功能结构失衡有联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对学习这一主题的焦虑和障碍。这些所谓的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学生,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应有快乐,从而开始关注人际关系、放大生活中的小插曲,最后导致心理障碍问题的发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和快乐,最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艺术。当前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过度焦虑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高期待和严苛要求,也是导致孩子厌学的原因之一。当一个学生学习系统出现问题,由此会衍生出人际问题,性格问题,亲子问题、心理问题等等。
三、内隐的思维(知识加工)和情绪是影响行为和习惯的核心变量
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很多家长都认为是孩子缺少什么营养元素或是身体上有什么疾病,有的学生马虎、偏科、焦虑性低效、考试焦虑等,则会被认为是孩子主观上不努力或学习行为习惯不好。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行为问题,老师一般会找这些孩子进行谈话、教育、批评、指责,但往往收效甚微,难以转化学生。其实,这些学生体现出来的行为问题大多是情绪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的问题,或是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往往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影响了学习成绩,却很少看到影响行为和习惯背后的是内隐的思维和情绪。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明显的情绪障碍,特别是厌学的情绪,会导致学习一直无法突破。
四、学生行为问题来自学习过程中的厌烦情绪和知识加工过程的障碍
导致学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种:
1.新课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学科语言不能与学生大脑中存储的知识相匹配,造成学生在整体听课过程中无法实现知识的加工,也就无法完成知识的吸收。
2.由于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与老师、同学、父母冲突等问题)或成年人的消极影响造成情绪上的波动而导致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无法集中,最后造成听课存在障碍。而由听课障碍引起的解题障碍,最终又导致偏科、厌学。
3.某一次考试的失败,从而导致学生恐惧该学科的学习。
4.在低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导致思维僵化,无法完成知识的深加工,最终造成很难突破性的解决问题。尤其是进入高中后经常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障碍,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综上,引起学习障碍的因素很多,但其本质都是情绪与知识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无论是哪一种原因产生的障碍,只要消极情绪与知识建立条件反射,厌学的系统将会建立,而父母与老师的评价就会成为推动厌学的催化剂。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元认知)能力是从本质上解决学习问题及成长问题的关键
一个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将会对自己的行为背后的思维和情绪不断地进行反思,使其能够在遇到障碍或困难时不断地调节,从而获得自我成长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能够不断地认识自身的行为和习惯背后的认知和情绪,这个人就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这不仅是改变学习的关键,更重要的是提升人格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