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他们告诫我们不能做这不能做那,他们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们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
曾经我有一种观点,我们最终都会成为我们父母那样的人。我想他们曾经也像我们一样面对过他们父母的告诫,并且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有过叛逆的想法,但是最终他们都匍匐在时间的脚下。所以很可能我们最终也会成为我们孩子眼中的守旧派。
但是最近刚看完费孝通老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的社会模式。
以前我们学历史的时候就知道了,中国的古代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每家每户自给自足,不依赖外界。这种以土地为生存资料的生活形态,意味着整个基层社会将会比较稳定,很少有变动。而在越稳定的社会经验就越珍贵,因为曾经适合的经验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同样适用,而所有祖辈传下来的经验都已经被证明是有用的。
儒家常讲礼,礼是什么呢?礼其实就是这种先人传下来经验和规矩,这些规矩不需要科学证明和理论基础,但是它能吃饱我们如何生活。你遵循着这条规矩行事,那么你就能获得很好,如果你不遵循那么很可能你在生活中寸步难行。
所以在一个经验具有普适性的社会中越是经历丰富的人,他的地位必然就更高,因为他能指导更多的人。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在传统的社会中老人在家族和群体中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因为这些老人的经验更丰富,而在那样的社会的经验就是最重要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之前流传下来的习俗,或者说短语在今天并不适用,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我们知道,在一个家庭中,其实老人很可能是负担,并不是这句话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这句话的适用范围是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而我们却正生活在一个每天都急速变化的社会中。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之前的经验很可能没办法解决现在的问题,首先是很多事情总在不断变化,其次是我们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已经不是少量经验就能吃遍天下。所以在乡土设会中这种靠经验传承的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很可能反而要被摒弃。而我们父母那一带比较悲剧的是,他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夹缝中,当他们年轻时,这种变革的巨大威力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他们还是秉持着古老的传统,甚至即使到现在他们也还没有明白并不是人越年长,他的经验就一定越有用。
所以说尽管我们的父母确实最终成为了他们父母的样子,但是我们很可能并不会成为我们父母的样子。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我们生活的经历都在告诉我们这种以经验相传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速度,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当我们明了这种关系之后再来教育我们下一代的时候就不会像我们的父母一样,以经验论来教育子女并把自己的年长当做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