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家里有个青春期难折腾的娃,先吸引我的是《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之后又买了《正面管教》,然而一直未读,借助读书会将它加入四月份的书单,读的时候感触很深,句句在理,段段入心,每一章都有一些正面管教工具,而且最后都有问题帮助回顾。
我阅读的时间少、读书的速度又不快,一直想用本子记下特别有共鸣有帮助的内容,然而怕影响速度,只是在读的时候圈圈点点,认真回答每章后面的每一个问题,这样一来,似乎也有很多收获。暗暗庆幸读到了这本书,甚至对正面管教讲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中内容很丰富,久了又忘了,只记得它的核心——和善而坚定。书里面的很多工具很多做法适合记下来,熟背于心,想用时可以随手拈来。所以,我会再翻这本书,记下它对我有帮助的部分,然后去背下来。为什么要背下来呢?这半年,断断续续看了不少育儿书,总是觉得书中讲得真好,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但真正遇到情况时,还是会使用“爬行脑”解决问题。尤其是面对儿子出现的状况,第一反应总会是“你怎么这样?你应该怎样怎样?”,缺少共情能力,多指责,陷入权力之争,将培养孩子的七项感知能力、帮孩子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抛之脑后,想要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而当正处于形成个性化阶段的儿子不服输态度强硬时,我会有很强的挫败感,甚至有放弃的念头。因此,要想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反反复复的操练太重要!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觉到痛苦,那么你的方法一定是错误的。希望我不懈努力,找寻适合的方法,营造好与儿子的关系。
以下是我结合网络进行的整理、摘录:
一、七项感知能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
(这事我能行,我有我的能力)
2.对自己在重要价值中的感知力
(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
(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
(理解自己的情绪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
(善于与他人合作,在沟通协作协商共情倾听等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
(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地态度对待日常)
7.判断能力强
(根据智慧或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二、父母三大类型——孩子问题体现
1.严厉——憎恨、报复、反叛、退缩,自尊水平低、不自律
2.娇纵——孩子没有自信,不清楚自己的行为边境。
3.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自尊、自律、有爱心
三、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四个判定标准)
1.是否做到了和善而坚定,孩子能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并且有边境。
2.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
4.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品德。
四、怎样做到和善而坚定
1.生气时先转身离开——先自我尊重——再面对谈及感受,表达爱,制定规则
2.肯定——自尊很重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
3.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要让孩子知道跟父母之间是爱的关系;运用同理心;
4.把孩子每一次犯错的时候当做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谴责的机会。(吃一堑长一智)
5.在教育中学会道歉:承认、和好、解决。
6.教会孩子社会价值感:日行一善
7.做孩子的“导游”
五、不良行为(四大类)
1.寻求过度关注——哭闹、大喊大叫、分离焦虑
2.寻求权利——敌对
3.报复——乱花钱、破坏东西
4.自暴自弃——消极抵抗
六、如何识别不良行为(两种方式)
(1)从内寻找方式——关注自身感受
1.自己感觉恼怒、着急、内疚、烦恼——(孩子的目是)寻求过度关注
2.感觉到威胁、受到了挑战、被激怒、被打败——寻求权利
3.感觉受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报复
4.感觉无能为力、绝望、无助——自暴自弃
(2)从外而内——观察孩子的行为
要求停止做某事,孩子的反应可以看出行为目的
1.停止一会儿又开始做——寻求关注
2.言语顶撞、消极抵抗——权利斗争
3.破坏性行为、说伤害你的话——报复
4.消极,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自暴自弃
七、 惩罚造成的四个负面效果:
1愤恨 ——“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 ——“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a偷偷摸摸 ——“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b自卑 ——“我是个坏孩子”
八、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九、相互尊重包含以下态度:对你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对别人的观点以及你自己观点的兴趣;承担起你对问题所应负责人的意愿。
十、 启发式问题: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十一、 关注于解决问题的主旨是:问题是什么以及其解决办法是什么,其焦点在于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明确是要帮人而不是伤人,去掉那些伤害性或不可行的建议。当孩子可以选择一个方案而不是由别人来告诉他应该选择什么会极大增进孩子的受尊重感感和责任感,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摘录部分段落,警醒自己:
当我们生着气做出反应时,我们肯定是在“啃掉”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在发生冲突时刻,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可能做出非理性的回应。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有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交给孩子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这种信心的丧失来自于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没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潜意识是在说:我只是想有所归属,而我对如何获得归属感有一些错误的想法。同龄人的压力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极其重要。同龄人的认可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而寻求同龄人的认可也成为他们行为的错误目的之一。
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能做的更好。所以要剔除家长意识中的错误概念: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要先让他们感觉更糟。
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如果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很快就会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100%,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对你自己和别人都是令人鼓舞的。
负面态度不可能造成想要的结果,攻击态度只能引起大家的防卫和反击,而不可能是和谐。
当你的十几岁的孩子晚上回家晚了,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在你和孩子都平静下来以后(常常到了第二天),你让孩子和你一起做头脑风暴,以找到对双方都尊重的解决方案,这就叫3R1H(相关、尊重、合理、有帮助),而你就是在教给孩子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且让孩子明白要尊重你的要求。只要你不责备孩子,并且把错误看作是学习的机会,你和孩子就不但是在练习解决问题的技能,而且是在相互尊重,并且会共享高质量的亲情时光。
从负面的想法和感觉出发采取行动,肯定会偏离爱、欢乐和积极结果的轨道,开家庭会议是要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责备谁。通过消除负面态度,我们就会让自己自然的良好感觉和常识浮现出来。
改善而不是完美。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孩子宁愿不做任何尝试,也不愿因为无法达到一个大人或他自己期待的完美而体验持续的挫折感。承认孩子的进步会鼓舞并能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先假定孩子无辜。每个孩子都想成功,都想和别人有良好的关系,都想有归属感和价值感。当我们牢记这一点时,我们就会先假定做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无辜。他们是想要得到积极的结果,只不过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达到这个目的而已。他们尚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或没成熟到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帮助孩子培养他们需要的这些能力,正是我们的责任。
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当他们运用惩罚时,并不是在爱孩子。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都是以爱的名义在运用惩罚。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