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若林 | 九江文史——九江码头文化的历史考察与借鉴(上)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篇选自2020年出版的浔阳文史参考资料丛书《浔阳轶闻》。

崔若林(作者像)

在悠悠历史岁月中,九江码头有过骄人的辉煌,一路踏歌而行。为更好地借鉴历史,用科学的发展观,对九江码头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其形成轨迹和底蕴,探索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码头作用,打造沿江产业发展高地,助推长江中游中部城市集群建设服务,大有裨益。

九江与码头兴衰休戚相关。据考述,在古代,整个交通的发展都是以水路交通的开发与利用为源头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汉时,有“楼船贮在寻阳也”“寻阳是重要的港口和选船基地”,可见码头曾给九江带来“兴水之利”和商贸经济的兴盛与繁荣。晋代,九江即是“舟车辐辏,来商纳贾”的通都大邑。

清末民初的九江码头  编者配图

进入隋代,南北大运河开通,成为南粮北运、商旅往来的重要水运通道,与赣江、大庾岭古道相沟通,形成纵贯中国南北的水上运输线,在经济文化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全国交通形成以水运为主的大网络。南北物资、官邮、商旅多通过大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珠江运输往来。而江州(九江)港在这个交通大网络中起到了重要的中间港、枢纽港作用,突破了原来地区性港口的局限,向全国性港口转化,成为全国交通运输的重要一环,南北水上通道的重要港埠。

诸多史籍记载:“自唐以来,浔阳、武昌并为滨江重地”,江州“盖自豫章以西江(指赣江)与鄱阳(湖)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湓口(九江城),则九江为之都会”。江州“襟带中流,舟车冲要”,“西挹武昌,东引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陆通五岭,江行岷汉,亦一都会”。这些对江州(九江)港地位作用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它指出由于长江、赣江和鄱阳湖水系都汇集于九江,促使九江港成为一个商业港埠,“万商往来之区”,“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明清时九江的商贸得到长足的发展,列为中国“四大米市”“三大茶叶”之一。

从上述的材料可印证,交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其位置是十分显明和重要的。没有畅达的交通,便不能很好的开放交流,人们的思想观念势必保守,“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经济发展必然缓慢,社会发展必然滞后。因此,我们在运筹经济工作,制定发展计划的时候,一定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战略家的胆识和眼光,抓好交通建设,把包括水运在内的交通事业作为经济建设的“先行官”而破关夺隘,以交通线为生命线去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路通则兴,(水)路塞则衰。我们应当深刻体味九江码头文化的真谛。

清末民初的九江码头  编者配图

码头与九江对外开放联动发展。凭藉优越的地理位置,随着长江航运业的发展和九江码头文化形成过程的演进,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发生变化,长期生活在当时这个相对封闭式小城镇的九江人,开始走出九江,去领略外部世界,感受人类文明,走向文明。另一方面,更多的外地人纷至沓来,驻足安居,或务工,或经商,促使浔阳江畔渐次热闹起来。

据 1936 年第三期《工商新闻》载:“沿江码头一带的工人,到现在还有万余”。这种热闹“又由码头一带辐射全城,进而辐射到周边广大城乡”。九江遂为“四方商舟骈集其地”“上下往来者络绎不绝”“驰驿奔轺者殆无虚日”,这一切的一切都极大地刺激和影响着九江人,使之于耳濡目染中发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特别是商贾富豪的富裕生活,旺盛的购买力,使他们由好奇、羡慕,进而仿效,亦纷纷操作起各种手艺,在努力满足“商贾云集”之衣、食、住、行需要的同时,从经贸活动中赚得钱币,来获得比务农更大的效益,“小民糊口非艰,谋生甚易”,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弃农进城务工经商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同时也使人们的产业观念发生变化,逐步向商品经济发展,斯时有“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城里当老板”之谚。

商业,在九江兴起最早,也是最为活跃的行业。商业的发展,很大程度地刺激带动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化生产;农业与手工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对外贸易的繁荣。据 1936 年版《江西进出口贸易分类统计》载:九江“素为本省货物惟一之吐纳咽喉,拥有广大之人口与丰富之物产,故在全国各商埠中,贸易总额素列前矛”。

九江商业的兴起与繁荣,与周边城镇相比,在文明进程中领先了一大步。九江经商者们,亦相应地比世代务农的农民们显得精明了许多。一方面,在生意场上,斤斤计较,讨价还价,买卖争分文;漫天要价,“摸着肚脐眼就要钱”,是至今流传的一句耐人寻味的口头语,也是当年生意场上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民间传唱的“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九江佬”也道出了在漫长岁月经商传统中九江人,炼就的那种善于驾驭天时、地利、人和的灵巧、机警、随和而又坚韧的经商气质。

原文配图

九江码头文化内涵丰富,既有本地、母体、传统的文化基因,又有来自外地的文化因素。如在物质文化方面,九江地域属于长江文化,而原本长江文化的实质是一种农耕文化。滨临长江的九江逐步兴起的码头文化,最大特点是在农耕文化之中融进了商业文化,这主要表现在棉花、茶果业生产的商品化,以及筑建于农业商品化生产之上的棉纺织业和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等方面。

“九兴纱厂,是江西全省纱厂的老大哥”,“九江城厢内外,往年茶庄林立,成五六十家,三四十家不等”。1915 年《九江海关档案》第 380 号载“茶叶开市较晚,到五月中旬才开始,正好口口,今年茶叶生意十分令人满意,出口量几乎创纪录,尤其是二等、三等茶销路更好,茶商、茶农都赚了不少钱”,“原棉,大量运往上海和通州(音译),以满足那里工厂的需要,那里的棉花今年减产。这一宗商品贸易增加了 83814 担,上半年价格很好……”。农业、手工业生产商品化的发展结果,使商品经济不断增长,而商品经济的发达,则是导致自然经济瓦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条件。

待续……

读后记:崔老师的这篇文章较长,故分为上下两篇发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