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16 佳豫
《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解读论语第60天)
日经第365篇(公冶长第五)
经典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
他每一次被免职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
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子文这个人,叫斗榖,字于(wu)菟。
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这里指令尹三次出来做官,又三次被罢了官。是不是让我们联想到文革当中三起三落的邓爷爷。
据说当时在楚庄王的时候,楚国和晋国两个国家交战,楚国派子玉为元帅,子玉打了败仗后自杀,因为子玉是子文举荐的,所以子文也受到了牵连,举荐错误被罢免了官职,那子文心里并没有不平,也不去埋怨,做到了去留无意。
而且他把旧政以及自己主理的事务完全告诉新的宰相,也就是说,子文在交接工作的时候,非常的完善。
孔子通过以上这两个方面,觉得子文既荣辱不惊同时又很忠诚。
那为什么孔子说他没有达到仁呢?!因为他没有智慧(未“知”通假没有智)。智仁勇三者智排在第一,所以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是谈不上仁者的。
佛经也称之为内典,也就是心法的经典,顾名思义就是要内求。那智慧在佛法里面用一个名词叫般若。
菩萨有六度,般若主先导。般若犹如人的眼睛,用来看路、看方向。
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犹如我们的双腿。双腿走路,同时需要眼睛来看。如果没有眼睛光有腿,(犹如盲人摸象)那是瞎蒙、瞎撞,很危险,万一走偏、走斜,掉沟里怎么办?!
那光有眼睛没有腿也不行,所以必须两者兼具。那眼睛尤为重要,看清路了才能走,所以智慧是先导的。
老子和孔子都被罢过官,因为他们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是真正的忧国忧民,问心无愧才会觉得退下了反而是好事,所以他们都选择周游列国布道。
由于子文的智慧不足,导致国家遭受这样的一次失败,所以孔子说他还没有仁。
那崔子弒齐君:话说,崔杼在齐国执政,当时是齐惠公的时候,崔杼已经是官位正卿,以弱冠之年得宠于齐惠公。后来惠公死了,他被高氏、国氏这两个大臣逐出国门,后来又返回到齐国。当时齐灵公准备讨伐其它国家,可是后来灵公又病危死了,所以齐庄公就继位。
可是齐庄公继位之后,却跟崔杼的妻子私通,那崔杼知道以后,就暗怀杀机,想要把齐庄公杀掉报仇,因为自己不能够忍受这种奇耻大辱。
于是后来设计,引庄公到他自己的府宅,趁他跟自己妻子幽会的时候,当场就把庄公给杀死了。
那齐庄公死后,崔子就掌握了国家军政大权,他立庄公的弟弟为君,叫齐景公,自己呢做宰相。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弒君之罪,这是要遭天谴的。于是没过多久,他的家族就发生内讧,在内讧当中,他自己上吊自杀。
那他死了以后,齐景公把他的尸体搬出来,在烈日下一段段的把尸体切开为他兄长报仇。
崔杼执政期间,齐国政局非常动荡。他以私怨来害国,所以他的下场也是算一种因果报应。
陈文子也是当时齐国的一个大臣,当崔子弒齐君之后,他就不愿意跟崔杼同朝为臣。在古代,杀死自己的国君是大不忠,大不义之举。所以,纵然自己有很多财产,有马车十辆也不要了,他逃到了其它国家。
陈文子想找一个明君,想给一个比较安定的国家去服务。可春秋战国时期特别乱,所到之处,总是会有很多像崔杼这样的人。于是他就换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所以孔子这里也说他是没有智慧,只不过是一个清高的人。
当时陈文子面对君主的昏庸无道和崔杼萌发的弑君念头,他都没有做到及时的进谏和劝阻,所以陈文子没有达到这个仁的境界。
仁不是简单的说,这个人心地很善良,很仁慈,而是要智、仁、勇三个都具足才行。
首先就是要有智慧,不仅要问题看清楚,还要懂得解决的方法。
当一个人放下我执,没有自己、无我的时候,智慧自然就生起来了。因为智慧是本生自有,不是学来的。
什么叫乱世?我们看当今世界,如果电视上的新闻都是负面的,听的歌曲也都是负面的,媒体写的都是负面的,那就不能正人心,也就是礼崩乐坏了,俗称乱世。
在乱世,光是有清高的品格是救不了的。要使世间能够回归到和谐,回归到德治、礼治,必须用教育来感化。(就像被抓的犯罪分子,在监狱里也都需要劳动改造,需要教育。)
《大学》里开篇就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只有人的心改了,净化了,这个世界才会更加和谐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