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在哪个公众号上看到说:煎饼是山东的特色美食,一提山东就是煎饼卷大葱。所以想写一下家乡的食物-煎饼。你如果问一个烟台人或者威海人,你们山东的煎饼很好吃哦?他可能会在心里叽咕:“煎饼,煎饼是啥?我就没见过”。如果问济南人或者泰安人,他可能会说,煎饼啊,我吃啊,馍馍不爱吃了就吃煎饼换个口味。但是如果你问日照人,他可能会说,啊,煎饼啊我天天吃,日日吃,一天三顿吃。但是我不卷大葱,我卷豆腐,煎鱼或者其它的什么,我很少卷大葱的。
你看煎饼在山东并不是普世美食,是有地域特色的食物。在我的家乡岚山,煎饼是主食,是可以一天三顿吃的。早上煎饼、中午不想做饭,就吃煎饼、晚上不知道吃什么那就吃煎饼。煎饼虽然吃的勤快,但是并不主要卷大葱。煎饼的最佳搭档是豆腐,对是豆腐,不是大葱。
岚山的豆腐跟其它地方不太一样,岚山人喜欢吃嫩豆腐,买一斤豆腐回家,能给你控出半斤水的那种。岚山的嫩豆腐不是内酯豆腐,它是用卤水点豆浆做成的,豆腐的外观不够平滑,内部有很多空洞,不是嫩白细腻的那种,而是有点微微泛黄。煎饼、豆腐、蘸水是战斗伙伴,亲密伴侣,它们三总是一同出现在饭桌,缺一不可。在外地吃豆腐,没有煎饼,没有蘸水,我觉得豆腐没有灵魂。
有点扯远了,我们说回煎饼。煎饼是用鏊子做的。现在的鏊子都用煤或者电,我小时候的鏊子是用麦秧烧火,鏊子支在地上,烙煎饼的人蹲或坐在蒲团上,一手烧火,一手烙煎饼,所以你在煎饼上发现点麦灰,很正常。因为煎饼很薄,含水量低,极耐存放,所以煎饼烙的数量都是以月来计算。我记得妈妈每次烙煎饼总得一天,烙完了还得叠煎饼,总而言之,煎饼是一个极费体力的家务活。煎饼的主要原料有地瓜面、小麦粉、面粉、玉米面、小米面等,现在生活水平好了,煎饼里面还会放鸡蛋、牛奶、黄豆粉、钙奶饼干以及其他的各种杂粮。我妈妈小时候煎饼就一种口味:地瓜味,我小时候可以吃到小麦粉、面粉、玉米面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在鏊子上烙的煎饼是圆形的,但是圆形的煎饼存放占地方,吃也无从下嘴,聪明的祖先想出来叠一下,然后它就变成长方形的啦。我们这里的长方形跟其他地方还不太一样,它是四四方方的。我描述不出来它的叠法。
煎饼是我的家乡主要的食物,它体积小、便于携带,耐贮存、口感稳定,不易变质,是人们出海、外出、上学的首选食物。尤其是农忙时,人们没空做饭,总是煎好鱼、烙好煎饼,吃的时候夹一只鱼,放到煎饼里,吃上3-4个煎饼后又有力气干活了。煎饼是很干,要细嚼慢咽的,吃快了是咽不下去的,必须得细嚼慢咽。我有理由怀疑:煎饼是为了让人们少吃饭发明的,吃的慢,又一直不停的咀嚼,大脑肯定会传达吃饱了的信号。
煎饼不仅是主食,在物质不丰富的上世纪九十年,煎饼还是小孩的主要零食。我记得我每次出去玩或者玩累了,我妈总是会给我卷上一个煎饼,让我拿着边吃边玩。当零食的煎饼一般卷油葱酱、虾皮、白砂糖或者红砂糖。油葱酱一般是:猪油或者花生油用筷子蘸一点,薄薄的涂在煎饼上,然后再抹上薄薄的一层豆瓣酱,再把葱白撕成一条条的铺上,卷好就可以吃了。卷虾皮或者糖时,比较干,容易散。每次卷好后,我妈总是用一根白线或者红线把离嘴巴远的那端绑好,防止里面的虾皮或者糖漏出来。当然我妈妈比较讲究给我卷点东西在里面吃,我的小伙伴更多是回家从缸里拿出来一个煎饼,就那么空口吃。其实空口吃的煎饼也好吃,有点小麦甜甜的味道在里面。
对于我更多地印象还是上学。我上初一的时候,住校,学校里没有食堂。我记得我妈妈会在我每个周回家时,给我烙好煎饼,煎好鱼(大部分是小黄花,偶尔有带鱼),然后我再捎到学校吃一周。那时候因为家里有亲戚出海,所以我可以捎很多鱼,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只能捎咸菜(自家腌的)。因为这个原因,我有很多年不爱吃小黄花鱼。幸好我只住了一年校,第二年就换了学校,我就每天在家吃三顿饭,但是家远的小伙伴中午还是要靠煎饼做午饭。后来上了高中,离家更远了,学校里虽然有非正式的食堂(是老师家属做好饭,然后在离宿舍较近的一块空地上露天摆摊卖饭),但是因为经济问题,我妈还是每次给我烙好煎饼,煎好鱼捎着。那时我半个月回一次家,我妈就尽量一次给我烙半个月的煎饼,准备半个月的鱼。后来条件稍好,她跟别人说着把肉切丝,用豆瓣酱炒肉给我捎着。在酱里炒过的肉真的很好吃,但是我实在不喜欢吃里面的酱,吃了胃不舒服。即使这样,每次回家时,我的酱瓶里也是空的。当然我妈知道学校了可以买饭时,半个月她会给我100块钱,让我买着吃,因为办理的女孩大部分都捎煎饼吃,我实在不想与众不同,大多时候我也是老老实实吃煎饼,只有偶尔的时候去买点吃。不过钱,我大部分花在了买书上了。
可能是初中、高中时煎饼吃多了。上了大学后,我再也不肯吃煎饼了。到现在,我偶尔会吃一点,但却觉得太费牙了。记得我刚工作时,我妈妈还雄心勃勃的想把烙煎饼的技术传给我,但是因为条件限制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