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大三的学生一样,我每天过着看似简单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和很多大三的学生不同,我终究还是拖到现在才决定了之后是去考研还是工作,是跨专业还是守着大学所学并不精通的经管知识。我的拖延症加纠结症外加总喜欢想太多的毛病从小就伴随着我,想要一朝一夕改掉,似乎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01 “害人不浅的病症”
虽然拖延症是当代年轻人的常见病症,纠结看似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想太多瞻前顾后在有时候可能会让人觉得很靠谱,但是在这三个“病症”之下,我所获得的除了一次又一次错过出去玩儿的机会,一次又一次放弃非常想做的事情 ,似乎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事情。
印象中最深刻的应该是一直没有完成的“海南之行”。我有一个表姐在我小时候就远离家乡去了海口工作,每年只有暑假可以回来20几天,而每年回来姐姐都会说等我长大了就可以去海口找她玩儿,但什么时候才是长大了呢?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以为上了初中我就可以出去玩儿,却发现每年少的可怜的假期依然是要被作业包围。初中毕业后我以为上了高中就可以出去玩,却发现高中的知识是用一个假期补也不见得可以完全掌握的。一年一年很快过去了,姐姐在海口已经上了十几年班,而我的海口之行,依然无限期拖延着。
02 寻求改变的契机
虽然很久以前就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毛病,但真的要提起改变却是难上加难。第一难是最简单的两个字“惰性”,每件事情如果都可以按照自己想的去做,那会有多少件事要去做,于是能拖则拖,2000字的报告拖到要交的当天凌晨写完、复习的脚步非要在考试前一天开始、要发的推送发前半个小时改好,这拖延症的毛病在我看来就是因为惰性重。第二难是喜欢去想很多而不去做,所有的顾虑都是我想象出来的,在没有做之前我就已经给自己打了退堂鼓,这样永远也不可能毫无顾虑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第一次想要改变,是准备上大学的时候,觉得自己该要以一个不同的样貌面对新的生活,于是我想象着上了大学后的我可以坚持每天跑步,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可以追自己喜欢的剧。带着这样的憧憬我进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是我确实在追着自己喜欢的剧,可是跑步坚持了十几天就因为一场雨暂停了,后来变成了无期暂停。读书也不是没有读,只是读的都是手机上的网络小说。后来渐渐地也就淡忘了曾经的想法,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试图改变是大二的时候,进行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也是在这场旅行中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后悔莫及。那是大二的暑假,我们第一次进行“集体出行”,去了上海和杭州两个地方游玩,在上海的第二天,我得知曾经最爱的节目《我爱记歌词》的十周年录制就在这几天,而按照我们的行程,那天的我应该是在上海的古镇玩儿。我想了好久,觉得自己不能因为一个节目就把同学留在上海,也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让人家陪我先去杭州,所以我“自作主张”没有去难得的十周年重聚现场。但当我回到家看到那天的节目,我的心里很难过,后来我问了我的同学,如果那时候我提出要先去杭州,她会不会怪我,她却告诉我她非常愿意陪我一起去。显然这一次是我自己想的太过复杂,如果我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哪怕我努力说服她陪我去杭州,或许这件事都不会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最近的一次意识到自己要改掉那些毛病,是去年冬天妈妈的腿不慎摔伤,在医院里奔走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了,不能再继续浑浑噩噩的过下去,我必须要在大三这个最紧要的关头,做出一个真正的决定,这一次,我希望我真的可以做到改变。
03 与自己对话 尊重内心的声音
我所谓的决定,就是几乎每一个大三的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考研还是就业。去年的考研总人数290万,竞争几乎可以用惨烈形容。而就业市场上也不容乐观,大公司纷纷裁员、缩招,总是看到“互联网寒冬来临”的报道。就在最近,我不断地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是不是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失败的后果。跨专业考研,这五个字其实一直在我心里,似乎从去年就不曾被遗忘,但是考研路上的艰辛让我一次又一次退缩,想着不如还是去找工作吧,考研以后也可以继续。但这一次,距离今年考研就剩下十个月的时候,我的内心告诉我不能就这么放弃,应该真正的为了想要做的事情努力一次。
于是我终于坚定了一点,决定去考研,也确定了学校和专业,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努力地去做了。我想这一次,我该学会了Just do it。
其实真的想一想,很多事情本身就很简单,只是有时候我们把事情想的过于复杂,动摇了自己的内心,不敢去做。我曾经在一款糖果的包装上见过一句话“放手去做,无谓过错”。仔细想来这不也正是我一直试图寻求的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