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高考前后,都是考生心理问题突发的时候。面对名校诱惑,考生至少要满足分数才能有录取资格。而这“分数”二字,恰恰又取决于是否掌握了全面知识点,是否能在考试时间内快速完成题目,是否能在阅题时细心不出错,是否能在高压下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是否能在考后有效释放积压的情绪……
高考之重,心中之痛。我们的成长之路,高考不可避免,面对高考时产生一定的焦虑和不安是正常的,而这种焦虑和不安往往基于考生对知识掌握度不够自信而产生出来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严重的可能会伴有易怒、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效率下降,以至于躯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眠和食欲下降等问题。
所以,大多数人认为,考完后就能彻底放松了,但数据告诉我们,高考后才是考生心理问题爆发期!
谨防“骤然减压”和“内疚抑郁”
骤然减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高度紧张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我们希望能让自己彻底放松,但就是这样突然卸力从而导致过度放松的状态,可能会造成考生一定程度的放纵和茫然感。某些家长认为,好不容易考完了,愿意怎么放松就怎么放松吧,可这样的放纵恰恰促成一些极端案例的出现。例如:考生考完后一头扎进网络世界、一头扎进网吧、一不小心过度放纵走上极端之路。
内疚抑郁,顾名思义是考生认为自己考的不理想,满脑子都是那些可能做错的题目,情绪变得极为低落,从而陷入低迷自责的情绪状态,对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表现为远离人群,自我封闭和不愿与他人交往,严重的会有轻生念头出现。
从压力和情绪管理的角度看,过度的压力需要进行适当的宣泄,但要找到宣泄的正确渠道和方法,如不能正确对待考后放松,有些考生会走向极端化,伴随而来的就是“考后综合征”。
有人建议,高考后家长应尽量回避和高考有关的话题,避免把焦虑情绪带给考生。而事实证明,家长回避高考相关信息并不能解决考生存在的情绪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做,能够帮助考生宣泄压力,调整心态?下面给大家从两个方面来介绍,但希望家长也好,考生也好要学会结合自身衡量方法的适用性:
【从家长角度调整】
一个拥抱一顿饭
背水一战后的情绪堆积,无论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考生走出考场、走进家门的一刻,家长的一个拥抱、一个温柔赞许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还有一餐质朴却其乐融融的家庭美食,让考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被尊重和支持、理解的。
精神支持大于物质支持
设身处地理解考生目前面临的压力,作为家长,我们也曾有过那一刻。真诚接纳考生的目前状态,并引导考生学会精神减压和放松,引导考生学会接纳考后的结果,引导考生能够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或参与到互动活动中。
相信考生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罗杰斯用求助者中心理论充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被信赖,每个考生都面临成年,每个考生都有能力面对结果,因为人们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而自我实现是人格理论中唯一的动力。作为考生家长,要给予包容和理解,让考生尽可能用平常心学会接纳,促使其自我成长。
【从考生角度调整】
学会相信自我
还记得“吸引力法则”吗?与其对高考后的结果莫名猜测和耿耿于怀,不如相信自我,时刻告诉自己“努力必有结果”。
适当宣泄和放松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带你家狗去跑步了?你有多久没有帮你爸爸浇花了?你有多久没有爬过山了?考虑一下,拉着同学或父母,假借踏青之名,占领某个山头,喊山你会吧?别犹豫,能多大声就多大声……
撰写解忧日记
懊恼可能的考后失利?考后莫名的迷茫没有目标?拉开抽屉,看看你的日记本有多久没用过了?尝试一下压力日记的撰写,把不开心和茫然的状态都写进日记中,尽可能的用笔进行记录和宣泄,合上日记本的刹那,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在慢慢平静。
心理咨询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咨询,但能够选择咨询的人在某种意义上真的很勇敢,他们敢于自我调节,寻求正向积极地自我改变,期望能尽快调整状态,这也是值得称赞的一点呢。
“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是为了迎接即将开始的新生活。
恶女祝各位考生旗开得胜,逢考必过,学会考后减压,避开考后综合征~~
逢考必过符送上
明天高考,考生加油!家长加油!
考后减压,谨防过度!张弛有度面对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