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毕业刚出来找工作那会儿,当得知我找到了一份学校的工作,父母和其他长辈都向我表示祝贺,他们常说的一个词是“稳定”;当我的好朋友毕业出来工作的时候,先后获得了公务员和教师的面试机会,她是师范毕业,也想做老师,但是她的父母说公务员“收入更高,而且稳定”,后来她成了公务员;当我的堂弟毕业出来工作的时候,他的父母千方百计托关系帮他找了一个机关单位的工作,因为这样他们就“放心了”。。。我在想,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或者下一辈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是中国的父母才这样,还是全世界的父母的普遍心理?是什么因素造就的这种心理?
古典在专栏《19-3价值观地图,帮你科学地改命》里提到心理学家施瓦兹在62个国家做的价值观的跨文化调查,他总结了10个人类的普世价值观:自主独立、精彩刺激、享乐、成就、权力地位、安全、老实听话、保守、友善、博爱。很明显的,稳定是属于安全、保守的价值观,这是人类都可能有的价值观。
施瓦兹通过巧妙的心理学测量,发现这些价值观呈现一种圆形结构——越是相邻的价值观行为就越接近,越远的就越冲突。进一步还可以分成4个大类:开放-保守,追求卓越-仁慈博爱。他发现在他研究的62个国家中,冲突和矛盾永远存在,无论是大类冲突还是具体价值观冲突。价值观不是绝对的,价值观也不是单一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国家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复杂,可能一个想要成为霸主,一个想要世界共同发展;也不难理解两代人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是怎么回事,可能一个想要尝试新鲜事物,一个想要自由空间,一个想要老实听话;还有自己内心的两个小人为什么在打架:可能一个想要出去闯一闯,一个害怕走出舒适圈。。。
价值观相对稳定,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施瓦兹发现,有3种东西影响了价值观的改变:年龄、重大事件、人生阶段。年龄这个很好理解,越年轻,越追求开放、享乐、成就,年龄越大,越重视安全、稳定、保守。值得一提的是男性更多追求成就和权力,女性更多追求博爱或友善。古典说,综合来看人生就是一个从开放起步,中间会有两条不同的自我实现之路,有人选择追求“自我卓越”,有人选择“友善博爱”,最后都是划入“安全稳定”。“那种年纪轻轻就听话地‘定下来’,安安全全过日子的人,并不是成熟,只是早衰。重大事件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但是经历过后可能带来巨大的转变,在电影《上帝也疯狂》里有一个有趣的场景,当“上帝”把死亡日期都发到每个人的手机上时,得知自己长命百岁的男子开始尝试各种危险挑战,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老白领辞职去追随梦想去了,当然也有人什么也没有改变,按照原来的生活轨迹生活。。。“911”事件之后,引发了很多美国人的结婚潮,也让他们很多人开始重视和家人的相聚时间,同时加强了国家对国土安全的保护。还有两个影响因素是“教育”和“阶级”,受教育的人价值观会更加开放、自主以及精彩,跟年龄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活到老学到老还是很有必要滴。而仁慈、博爱、自主在社会顶层阶级持续出现,权力、传统、精彩刺激则在底层持续出现。
也许你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年龄、性别,但是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阶级,主动创造自己的重大事件,让自己的价值观帮助自己活出人生。最重要的是,价值观没有好坏,不需要认为保守就一定不好,享乐就一定不好,但是要平衡自己的内心,不要走向极端。不要评判别人的价值观,也不要希望自己的价值观可以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毕竟有这么多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在这摆着呢。当父母跟我们说希望我们稳定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他们已经进入了求稳的年龄,一方面也是他们经历的求生存的年代让他们趋于保守,他们用对他们最有帮助的价值观,希望藉此对我们给予帮助,无需去评价,可以感恩父母,然后回到内心听从自己的内心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