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图方便,我总是隔三差五的去买些馄炖皮,绞点肉馅,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包好后放在冰箱冷冻室,随吃随取,馄炖皮薄如纸张,裹上陷后能清楚的看到里面的内容,开锅就能熟,节省时间的同时兼顾了营养。
经常去的那家重庆鲜面店,店主是小两口。女人个子小小的,说着软糯的普通话,手脚麻利。“我五块钱的水饺皮、给我称三块钱的这种细面条、我要二斤炒面……”不论有多少顾客,她总是不慌不忙,按不同顾客的要求快速准确的上称、装袋、收钱。顾客络绎不绝,每天做的东西不够卖得。因为经常买,加上每次都买五块钱的,我也能掂出一个大概(现在想来好像每次都买这么多,我这个死脑筋哈哈)。那次没有看到女店主,站在窗口的是一个年长的妇女。在过秤时,看着皮好像比原来少了些。包陷时,发现皮比原来厚了一倍,个数自然也少了不少。按照以往标准备下的馅料也剩下不少。那几天还很郁闷,好不容易找个皮薄活好的店面,没想到换人了。从那里经过了几次,发现还是那个老年妇女。过了大概两周的时间,偶然经过时,发现女人回来了。好像故人相逢一般,我主动跟人家攀谈起来。原来这段时间女人回了老家,是她婆婆在盯着店。已经有好几个人,跟她反馈,馄炖皮厚了,面条没有劲道了,估计是少压了一遍。
暂时不忙,女人讲起自己一个亲戚是和他们一起从老家出来的,来到这个城市,做的是同样的生意,可是眼看要干不下去了。说起来,也不过是因为图省事,偷工减料,水多放一点,面团少压一遍,只是比正常工序差了那么一点点,可是结果呢,面条不耐煮、水饺、馄炖皮厚、炒面易粘……久而久之,光顾的人少了,只能关门大吉。
只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没想到那个差了那么一点点的“它”可是会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