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拿今天和早在40年前的任何一个历史时刻相比,除了极少数人,大多数人比起过往可以说是“富裕”的,我们不再为明天吃不上饭发愁,饥饿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更多时候是为了减肥,而自行选择的短期体验。
我们甚至在不想自己做饭的时候,只需要用一个手机软件,提前半小时预约,就会有人把我们想吃的东西送到我们手上。我想这是那些以前连饭都吃不上的人,想破脑壳都想不到的生活!
如果真是这样,照理说现在的人该感到满足啊,那为什么还谈穷色变?视穷为洪水猛兽?
我觉得我今天看的“闪亮的爸爸”里面那些农村小孩给了我一些启发,里面有几个场景:
那应该是个三线城市,或某个郊区,在一所学校里,两小孩打架,吴镇宇过去询问情况,一个小男孩指着旁边小男孩说:他打我!(这个场景感觉不要太熟悉)
吴镇宇问那个被说打人的小男孩:是你打他么?小男孩不说话只是一个劲的哭…呜…呜…
吴镇宇(为简便后面我们就简称吴好了)又问:是不是你打他?
小男孩还是只是哭,还是只有呜…呜…呜…呜…
吴又问:你为什么打他?
小男孩还是只有哭…
几个回合后吴看实在也问不出什么,也还有其他事要做,就跟小男孩说:那我们等下要去洗澡,你这样我们就不带你去了!(大人最喜欢吓唬小孩了!)
小男孩听完哭更凶了!
吴估计这时候也心软了,毕竟他面对的只是一个孩子,所以也就没再说话,准备牵起小男孩一起走…就在这个时候,小男孩掉转身自己一个人朝外面走过去,他生气了!
吴看他生气了就赶忙跟了上去,蹲下来紧靠着男孩,又是很长的一通说教……(不愧是吴妈,跟全天下其他妈妈一样的苦口婆心…)
总之又过了有一会儿,小男孩情绪好了,才慢慢说出事情原委:原来从一开始动手打人的并不是他,是那个小男孩先打的他,他才还手的。小男孩说的满脸鼻涕和委屈(呜…呜…呜)
接下来又发生一件事,还是吴和那个小男孩。
吴带小男孩去买衣服。
买完后带他去吃东西,东西吃完他们回到车上,因为吴要把买的东西放后备厢,就先把小孩抱上车。
等吴放好东西回到车上,发现小男孩把喝完的可乐杯子丢在马路上!
这时候吴生气了!(杀手脸,请自行想象)
让小孩下来把垃圾捡起来。
小孩不肯。
吴反复说:去把他捡起来!小孩不愿意,也不动。
感觉这时候吴是真生气了,他把刚买给小孩的衣服脱下来丢地上,问他:捡起来,难么?……
又是很长时间的说教,但是依然没有效果。。。
最后,吴自己把扔地上的衣服和可乐杯子捡了起来的(吴的脸整个绿掉了)……
又是一个穷人家倔强的小男孩。
感觉好多穷人家的小孩容易有两个极端:他们要么很容易逆来顺受,要么又异常倔强!
是什么让他们变成这样的?
我认为,大多数小孩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父母本身受到的教育有限,她们很难给小孩灌输正确的观念,哪怕仅仅是不乱丢垃圾,维护身体的卫生健康,这种在今天这个社会看起来很基础的行为习惯。
就更不要说在小孩遇到和同学吵架打架等问题时候,教他们一些好的处理方法和方式,他们的父母要么不管,要么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一巴掌,先打了再说,有时候还会边打边骂:叫你打架!看你还打不打架!
不要问我这个流程怎么那么熟,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呜…呜…呜)。
所以,经验告诉这些小孩,解释是没用的,他们不擅长解释,只擅长硬撑,想要的东西不敢说想要,因为他们的父母会告诉他:我们家穷,你不要和人家攀比。意思是你想要的都是贪婪,而贪婪是可耻的。
对于穷人家的小孩,可能最难的不是经济上的受限,(他们得不到他们喜欢的足球,芭比娃娃,过生日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蛋糕,穿的永远是别人穿过的或者过时的衣服……)
最难的是没有人能正确地引导这些孩子,告诉他们哪些是对的,是被允许的。
比如教会他们承担错误的勇气,告诉他人都会犯错,只要改掉就好了。跟他们说爸爸妈妈永远爱你。用爱教会他们表达。而不是不分对错的惩罚,粗暴的遏制或者忽略孩子的基本需求。
他们也很少被鼓励,被赞扬,哪怕考试成绩再好,也难听到父母一句夸赞。
如果说把人比喻成一只蝴蝶,一般人或许只需要疼那么一次,就能破茧而出,化茧成蝶。
但做为穷人家的孩子,他可能天生自带比别人多了层厚厚的壳,要想化茧成碟,首先他们需要挣脱裹在身上的那层壳,如果挣脱不掉,那层壳将伴随他们一生。
那层壳是自卑,是低自尊感,是对自我的否定,和不自信,是人前永远都觉得低人一等的内心感受,它会出现在他们想追求的一切面前,跟他说:你不配!它还会遏制他们的想象力,直到他们变成一个真正贫乏的人。
我希望穷人家的小孩能有那份运气和勇气,能早日挣脱掉那层壳,过上他们想要过的生活,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