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杂俎》一书中,记录了一种生物,名为腹育。
乍一看,是个十分新鲜的存在。腹育?啥玩意儿?
细一看,是个十分“鲜”的存在。腹育就是“知了猴”。我小时候,也叫它“知了狗”。
我虽没怎么吃过,但好吃者大多如此评价。
书中说,蝉未脱壳的时候,就叫腹育,相传是蛣蜣所化。有个姓韦的秀才曾在冬天挖树根,看到腹育附在枯木朽土之间,感到十分奇怪。秀才嘛,见到啥都会觉得怪。村里人告诉他说这东西就是枯木变的。韦秀才倒是很有求证精神,抓了一只,把人家解剖了,结果发现腹育肚子里面确实很像充满了烂木头。
韦秀才业余生活大概也是忙着读书了。
我幼时那些年,捉知了猴是备受农村小孩子们欢迎的娱乐项目。在树上直接捡是一种;比较有趣的是找着小洞儿去抠。
抠知了猴,找洞儿是关键并且是有技巧的。知了猴的洞儿,口小土薄,一指头戳下去,会像掉入陷阱一般。幸运的话你会看到两个小眼睛直勾勾盯着你,伸进小手指,它就用小钳子一样的前爪抓着你手指,接着一提,就把它带出来了。
安全起见,个人经验,还是用个小木棍儿更加稳妥些。不怕蛇和青蛙、蛤蟆的可以忽略本条建议。
曾经老家的房子门口有一棵挺大的梧桐树,梧桐的树汁兴许很对蝉的胃口,每到初夏树上就有很多蝉,树下的土里也有很多知了猴。
傍晚时分,树干上会有知了猴缘树上爬。待它找个风水宝地,便不再行动,第二天或更早些则会上演金蝉脱壳的戏码。刚蜕壳的蝉表皮柔软细腻,几乎吹弹可破。好吃的人,甚至会直接捡到嘴里,大嚼特嚼,表情受用,显得十分享受。
我曾被人推荐过这种吃法,只是感觉肠胃实在享受不起。
我吃过的,多是母亲用锅底的余火烧熟的,吃起来是有些香,没吃出多少鲜味来。
单位的院子里面有不少柳树,前些日子傍晚无事,沿着树找去,一会儿功夫竟然捡到七只知了猴。
回到住处,像小时候一样把它们都放在了纱窗上,边看它们比赛爬纱网,边寻思要不要起锅烧油。
过了一阵儿,还是决定放了它们吧!
一来,自己太懒。
二来,虽说不是益虫,可知了猴们在地下黑暗多年,避开了天敌和疾病,也避开了硬化的路面,终于得见天日,有机会破壳成蝉、展翅低飞,幸运的还可以引吭高歌搞对象、在显眼处光明正大地做羞羞的事情,然后生一堆小知了猴儿~
得嘞,祝你们拥抱这个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