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未二、事邊際性(分二科) 申一、徵【云何事邊際性?】 前邊是把前兩種解釋完了,「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這一科「前二種」解釋完了。現在第二科「事邊際性」。這個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是兩個所緣境放在一科裡面解釋,所以是第一科。現在第二科「事邊際性」,分兩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事邊際性」?這個「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是在內凡位的時候,修止觀的時候的所緣境,就是煖頂忍世第一這個時候所緣境。這個「事邊際性」就是你到見道位了,就是由內凡進入到見道、進入到聖位了、不是凡夫了,這個人。所以這個就是比前面高;還是那個境界,但是高,比那個境界高了一點。這裡面分兩科,第一科徵。「云何事邊際性」?怎麼叫做「事邊際性」?這個所緣境取這個名字,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徵問。下邊第二科就回答這個問題,等於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標列」。申二、釋(分三科) 酉一、標列【謂若所緣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這就叫做「事邊際性」。這個「盡所有性」;你這個所緣境分二類;一個「盡所有性」,一個「如所有性」,這兩類合起來名為「事邊際性」,是這樣意思。 這是「標列」。下邊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先解釋「盡所有性」,先「徵」。酉二、隨釋(分二科) 戌一、盡所有性(分三科) 亥一、徵【云何名為盡所有性?】 這句話麼講呢?這是「徵」,下面解釋。亥二、釋【謂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一切有為事、皆五法所攝;一切諸法、界處所攝;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 「謂色蘊外更無餘色」,譬如說「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個「色蘊」,以色蘊為所緣境,而這個「色蘊」之「外」更沒有其他的「色」了,就是包括了所有的「色」都在內了;所以叫做「盡」,就是全部都在內了沒有剩餘的了,這個「盡」這麼講,是這樣意思。「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也是全部都在內了,全部的「受想行識」都可以為所緣境。 這個事情是這樣;你沒有入聖道之前,在凡夫的時候不可以這樣子的,凡夫的時候你這個所緣境要有所選擇,不可以「所有的色都可以作所緣境」,你不可以這樣子,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的,只是選擇一部分,可以。但這個入聖位了的時候,那情形就不同了,他的境界廣大高深,所以能夠「盡所有性」;「色蘊外更無餘色,受想行識蘊外,更無有餘受想行識」能這樣觀察。 「一切有為事,皆五蘊【五法】所攝」,就是一切因緣生法,不管是凡夫的、聖人的、染污的、清淨的,只要是因緣所生法完全都屬於「色受想行識」,在這裡面含攝了一切有為法了,所以這也是「盡所有性」的意思。 「一切諸法界處所攝」,前面是說五蘊,現在這底下說十八界、十二處。這個十八界、十二處;和前說是「有為事」,現在說「一切諸法」,這就包括無為也在內了,不但是有為,無為也在內。說是「一切諸法」是「界處所攝」,為界處所包攝了,也是「盡所有性」,還是「盡」的意思。 「一切所知事,四聖諦攝」。「一切所知事」就是所通達的事情。「一切所知事」;當然我們凡夫所知道的事情還是很有限度的;譬如說欲界的人、色界天的人那和我們知道的又不同了;沒有天眼通的人,有天眼通的人大家的境界所知道的事情是不同;有五通的、有六通的、那麼所知道的事情也是有寬狹的不同。現在是說佛的境界,所知道的一切事情就是「四聖諦」所攝,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就含攝了一切法了。亥三、結【如是名為盡所有性。】 這樣就叫做「盡所有性」;這就是「所緣境」,這入了聖位以後的所緣境是這樣的境界。戌二、如所有性(分二科) 亥一、徵【云何名為如所有性?】 這個「盡所有性」解釋完了,現在解釋這個「如所有性」。這個「如所有性」分二科,先是「徵」。怎麼叫作「如所有性」呢?是「徵」。下面第二科是解釋。亥二、釋【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由四道理、具道理性。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 「謂若所緣,是真實性」,「謂若」這個聖人,他這時候靜坐修止觀的時候;聖入這件事,到了聖位的時候和凡夫不同;凡夫你若是躺在那裡就容易睡著了,你若坐在那裡有可能會好一點;聖人不能這樣說的,你不能說他躺在那兒睡覺,不能那麼說。他的行、住、坐、臥那是外現的一個虛妄相,內心的境界是不能以凡夫去度量的。所以他這個這種所緣,他的境界是這樣的。 「謂若所緣,是真實性,是真如性」,這個「真實性」就是對虛妄說的,就是所緣的境界是真實性,不是虛妄的。這個因緣生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因緣生法,是凡是因緣生法都是虛妄的;是凡是名言、假借名言來表達的也都是虛妄的。不是因緣生法那當然是無為法,遠離一切名言境界那是勝義諦了,那是「真實性」,不是虛妄的。當然這也是聖人得到無分別智的時候才能達到這裡,凡夫還不行。 「是真如性」,這個所緣的「真實性」是什麼呢?就是「真如性」;就是那個勝義諦,勝義諦是「真實」的。這個「如」是無差別的意思,這一切因緣生法表現於外的相貌是有差別的;但是他裡邊那個「如」義是無差別的,那個勝義諦是無差別的。這個「真」這個字是形容詞,是形容那個「如」;這個「如」是真實的,它沒有欺騙性、沒有欺誑性。這因緣生法是虛妄的,你看它是那樣子到時候又變了,所以它靠不住。你看天上那個雲,你若是多注意一會兒,它時時在變,像一條大魚似的、像一棵樹的時時在變。一切有為法都像雲似的,都是會變的。你感覺榮華富貴是快樂的,結果令你苦惱、並不快樂,所以榮華富貴是個欺騙性,所以是虛妄的不真實。現在說這個「真如」是真實的,它不欺誑,你以它為依止處,永久是那樣子安樂自在了,所以是「真如性」。就是以此為所緣境,這是叫作「真如性」。 「由四道理、具道理性」。這個說「真如」這說得太高了,這是佛的無分別智、聖人的無分別智的境界太高了,所以佛菩薩又說一些方便的道理;從凡夫境界開始,也會說出一些逐漸地逐漸地達到「真如性」,這樣子分成四個道理。「由四道理、具道理性」,就是佛說明有「四種道理」;這個「道理」就是能通達過去叫作「理」,這個「理」通達無礙故名為「道理」;你若不講道理就有障礙了。所以這個「理」,什麼事情若講「道理」就容易通得過去。但現在是說有「四種道理」,這四種道理都是有「道理性」的,都是合理的。那四種道理呢?「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這四種,這四種前面我們講過兩次了。酉二、總結【如是若所緣境盡所有性、如所有性,總說為一事邊際性。】 這是第三科「總結」這一段。「如是」像前邊說的這一段。「若所緣境」,若這個聖人的所緣境有「盡所有性」,也有「如所有性」,「總說為一事邊際性」,這叫「事邊際性」,「事邊際性」就是這樣意思。 這個「盡所有性」是事邊際,各式各樣的「事」有各式各樣的「邊際」。這個「如所有性」是「邊際性」,是它的性;或者這麼解釋。(201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