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对他人有求必应的老好人有很多,稍为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身影。
但取悦症不是心理疾病,它是人们的一种思维和行为的趋向,因为其给生活造成的破坏性作用,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根据其驱使力的不同将取悦症分为三类:认知型“好人”,习惯型“好人”,情感逃避型“好人”。
今天,我继续分享《取悦者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
1
今天我们来说说认知型“好人”。
对于认知型“好人”,其根源问题在于:取悦于人的心态。他需要并且必须争取让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在心灵深处,他相信当好人能赢得别人的喜爱,并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这种心态牢牢根植于认知型“好人”的自我概念中,是他“思维设备”的一部分。
这种“思维设备”中包括了很多的心理工具,有思维方法、各种信念、自我强加的规则,对自我和自尊的评价,有关自我和他人的预期,以及处理方法。
取悦者用种种苛刻的规则要求自己,用完美主义的期望强加给自己,希望以此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在他的思维中充满了各种“应该”和“不应该”。
比如,我应该总是满足他人对我的要求或期望。
我应该始终当个老好人,永远不伤害任何人的感情。
我应该永远不说“不”,永远不让任何人失望。
我应该始终保持愉快和乐观,永远不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任何消极情绪。
我应该尝试永远不拿自己的需要或问题去麻烦别人。……等等
取悦者思维还有很多对他人的期望,这些有关他人的期望,很多都属于“隐藏的应该”。
比如,他人应该感激我、喜欢我,认可我,因为我为他们做了那么多,且一直很努力地讨他们欢心。
他人应该永远不拒绝我、不批评我,不伤害我或亏待我,因为我对他们一向那么好,并始终在努力满足他们的愿望和期望。
他人应该永远不生我气,因为我竭尽全力地避免跟他们冲突、争执或对抗。……
当他对别人有了不好的情绪,比如愤怒、怨恨或失望,他就会感到自责而内疚,会怪自己没能好到让别人满意,因此没能让别人一直善待他。
因为在他的“应该”里,要始终保持愉快和乐观,对他人产生消极情感是被禁止的。
用这些矛盾的、严苛的“应该”强加给自己,会带来很大的压力,让他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2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取悦者的性格,那肯定是“人好”。
“好”是取悦者的不可抗拒的行为准则,因为“好”原本就有“讨人喜欢”的含义。
“好”是取悦者的情感盔甲,作为性格特征的“好”,对人际关系的保护价值要大的多。
取悦者确信当好人能帮他们避免不快的经历,比如被别人拒绝、孤立、反对和激怒。
因此将当好人奉为信条,深信当好人具有一种魔力,可以避免一切伤害,如果对别人好没能帮他避免别人的冷落或伤害,那一定是他对别人还不够好,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深信当好人可以保护自己,是儿时的“魔幻思维”的延续。
魔幻思维是儿童时期思想和行为难以区分的一种心理状态。
比如小孩子不好好睡觉,妈妈就说:你再不乖乖睡觉,大灰狼就来了。
小孩子就认为只要自己听话,大灰狼就不会来。
具有魔幻思维的取悦者坚信当好人具有无上的保护力量,他认为在公平的世界里,好人身上只会发生好事,因为他们理应过的幸福快乐。如果生活是公平的,坏事就只会发生在坏人身上,因为他们理应受到惩罚。
很显然认为生活公平的假定是不成立的。
3
取悦者还有一个核心信念:必须把别人摆在第一位。
作为一个好人,肯定应该是先人后己,而且不那样就是自私。他们会训练自己否定自身需求,同时,还会无意间告诉别人不要关心他们。
“必须把别人摆在第一位”的信念中还潜藏着一个威协:如果不把别人的需求摆在自身需求的前面,就会遭到拒绝、反对或抛弃,被别人看成是自私的人,或者受到其他惩罚。
这些信念的背后是“沉默假定”:别人的世界不是安全之地;如果不满足别人的需求,自己就会遭受消极的后果;自私的人会遭到抛弃,落到孤独凄惨的境地, 等等。
作为一个取悦者,他的认同感、自尊甚至是被爱的价值,都源于他为别人做的一切。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是什么人似乎全取决于你做了什么事。
因此取悦症者过分地把自尊跟他为别人做事联系起来,其结果是,无法把任务分派给别人。
当他把自我价值跟他为别人做了多少做了什么等同起来时,就很可能会变成那种“只工作,不娱乐”的工作狂人,因为你的事情多到做不完。
4
迟早有一天,认知型“好人”会被自己的规则、完美主义逼向墙角。
要从取悦症中走出来,要认识并做到以下几点。
认知型“好人”的思维定势让他强迫性的去取悦于人,因此需要靠思维康复,才能摆脱取悦于人的心态。
针对取悦者的那些“应该”,可以重新表述为偏好,而不使用“应该”。
比如,你没有理由要求他人必须喜欢你,即使你竭尽全力地讨他们欢心。当然能得到他人的喜欢是值得高兴的事;如果他人喜欢你是因为你的为人,而不是因为你被迫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就更值得高兴了。
同样,你可能希望成为他人可以依赖的朋友,但强求自己永远不说“不”,永远不令他人失望,这样的要求实在过于苛刻,你根本无法保证。
尽你可能去努力,但你不能把你的意愿强加给世界。
总之,你该做的是尽可能地把那些“应该”从你的思维中清除。这些“应该”是有毒的。
你认为的“好”并不能做你的盔甲,当“好人”并不能保护你免受伤害。事实上,无论你为人多好,都不能保证你免遭他人的拒绝、冒犯、反对甚至抛弃。
世界也不象你认为的那样公平,有时候,好人也会遇到不好的事,所以,你要修改你认为生活公平的最初假定。
不要向一个正在从情感上伤害你的人示好,你对他的好就是容许甚至鼓励他的虐待。
当你受到不友好和不恭敬的对待时,你必须要学会恰当地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假装没事儿。
但首先,你要改变错误的信念,别再相信讨好可以保护你,可以克服侮辱或刻薄的对待。
然后你要认识到,你最需要得到你自己的认可。
如果永远将别人放在第一位,忽视自己的需求,你很容易成为自身能力的受害者,,你越是证明自己能干,别人越是期待或要求你去干,最终,取悦于人和先人后己的恶性循环会让你变得紧张、疲惫和沮丧。
所以你要学会照顾自己。
照顾自己不是自私的表现,你除了照顾好自己,有时甚至要把自己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同时,你也要考虑他人的需求,这就是开明的利己主义。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教训是,牺牲自己不是交朋友的办法,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很难喜欢那种自以为是的“圣人”。
在人际关系中,你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实际上是在拒绝他们,等于不让别人享受给你回报的愉悦和快感,而那本是他们应有的权力。
好人也可以说“不”。
你之所以不说“不”,或许是因为你预料自己的拒绝可能引起消极、愤怒的反应,还可能因为你相信自尊要靠为别人做事来赢得。
但你的精力总有耗尽的时候,那时你就再也不能为别人做所有的事情了,你的自我价值也会失去唯一的来源。
所以,要避免这种情形,你必须学会令人信服地、有效地说“不”,至少是在某些时候拒绝某些人,事实上,要想治愈你的取悦症,学会说“不”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