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这摇头者是何人,他就是江东的一位大政治家,姓鲁名肃,字子敬。今年四十岁。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
当时诸葛亮采取的政策是联孙拒曹,以成三分天下。而鲁肃的想法是:第一,曹操的势力最大;第二,曹操是天下共同的敌人;第三,孤军作战难以取胜。必须联刘拒曹,两下联合起来。因此人称鲁肃有诸葛亮之才。
江东,前后共有六个都督:程普,自知年高才小,让位与周瑜;周瑜死,鲁肃接位八年;鲁死,吕蒙;吕蒙死,陆逊;陆逊死,便是丁奉。江东丞相是顾雍。在这些人中,鲁肃当了都督,江东最太平。
八年之中,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无战事之扰。在当时,要有八年不发生战争,是不容易的。他就是采取了联刘的策略。
他秉性忠厚,为人老实,不说话,好多人都叫他是“踱头”。不过他的目光很远,判断事情非常正确。从不轻易改变主张,甚至宁可抛掉头上的纱帽。
在火烧赤壁中,他不但为江东破曹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且从头至尾,出谋划策。没有鲁肃与诸葛亮的配合,很难想象能击败曹操。
故而,人们将东吴十计中的鲁肃视为“赤壁之战”的书中之胆。
孙权见鲁肃不停地摇头,不知他对时局怎样看法。大概不会我失望吧。因此招呼一声:“子敬大夫。”
“对江百万兵,江南将士惊。下官来了!”鲁肃听到主人叫他,便将身上红袍一提,从旁闪出。
走到孙权案前,一拱到底:“主公在上,下官鲁肃有礼了。”
孙权想,这里大堂上的文官武将,都无计可出,军情紧急,不能再拖延了。你大夫足智多谋,谅必想一条计策,还是不成问题的,便说道:“子敬,降、战未决,大计未成,请子敬一议。”
“是·……”要我拿个主意出来,一下子倒还未想好。两边文武都在看我,期待着我能够赞同他们的说法。我又不是诸葛瑾那样的人,对就对,错就错,决不能是非混淆,含糊不清。
降曹肯定不对。我助孙权,又不是来劝他投降的,而是来帮他谋图霸业;因此只有战,但又要力求获胜!怎么办……
有了!便说道:“主公,张子布主张降曹,而老将军黄盖欲图与曹操长江交兵。这两个办法么……照下官看来,都不好!”
倘然鲁肃说好,孙权肯定不悦,现在听得说,两个办法都不好,知道他不同凡响。
既然否定别人的看法,必定有自己的见解。要紧问道:“那末,请问子敬有何妙计?”
“问下官计么?”
“是啊!”
“嘿…!计么,下官也没有啊!”
又碰到了个半死人。你没有计,就不要讲别人的说法不好。总以为你考虑成熟,胸有成竹,自有退兵之计。想不到你不冷不热,说出个“没有”来。
孙权本来焦急万分,听到他这么说,又是火上浇油,心火直冒。倘然往日里,我孙权不来计较,今朝事情大,商议到现在还未见眉目,你又这么不负责任。
既然你说了都不好,我一定要叫你想出个好办法来。否则不让你退下去。这叫“堂上逼计”。
“子敬,良计要与我堂上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