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大鹅像狗一样凶猛,它额头前顶个红嘎嗒,脖子抻得长长地,嘎嘎叫着把你撵的溜溜跑,生怕被它钳一口。据说在农村真的是用大鹅看家护院的。我有点奇怪,如此,人们怎么还舍得杀大鹅吃肉呢。
在人间就是这样,喜欢你,可能就吃掉你。然后夸奖你,大鹅浑身都是宝。
我住在北方,知道北方人喜欢大鹅,从小养大,落雪时宰鹅留着过年吃。一只大鹅的价钱快赶上半头猪了。铁锅炖鹅,很多人都喜欢。南方人也爱大鹅,从古至今。古时王羲之特别爱鹅。羲之爱鹅: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据《晋书 ·王羲之传》记载:会稽有一个孤老太太养了一只好鹅,想要卖掉可是没人要。王羲之听说了,就邀了朋友打算前去观赏。老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准备款待他,王羲之一到,见鹅已死,感叹而归。又山阴县玉皇观有个老道士,希望得到一本王羲之手书的《黄庭经》,但右军大人名满天下,又怎会卖一个老道士的人情?幸好他得悉王羲之爱鹅,遂精心调养一批良种白鹅,每日於王羲之与友人郊游处放养。王羲之终於“偶然”碰见了这群白鹅,十分惊喜,便想要买下白鹅,道士说:“你只要给我写一篇《黄庭经》,我就将这些鹅悉数相赠。”王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欢喜异常。这篇书法世称右军正书第二,后人更是由於这个典故,便有将《黄庭经》称作《换鹅帖》的。李白在《送贺宾客归越》中所写“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便是引用这个典故。
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於笔端。
“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四爱”的题材常常出现在明清以至民国的瓷器和绘画中,以表现文士高士风雅清逸,迥出尘俗的超然情志。
王羲之爱鹅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和《太平御览》中也有记载。那么,王羲之为何如此钟爱于鹅呢?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认为:王羲之出生于道教世家,作为一个道教徒,他为求得长生不死,曾“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而鹅在中医学上有解五脏丹毒的功能,因此历来受到道家的重视。王羲之“写经换鹅”的目的大概就是希望能吃鹅,滋补身体,那位山阴道士养鹅的目的也在于此。
但是,古今有许多研究书法的学者认为,王羲之爱鹅的真正原因是鹅的体形及行姿对他在执笔、运笔方面有很大的启发。清代著名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其要在执笔。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无名指外距,如鹅之两掌拨水者。故右军(因王羲之曾官拜右军将军,故人又称他“王右军”)爱鹅,玩其两掌行水之势也。”
这种分析王羲之爱鹅原因的观点,如今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可见,王羲之的字之所以能“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达到独立完美的境界,不仅仅是他能积极汲取魏晋诸家书法的精华,摆脱隶书的形迹,刻苦钻研,勇于创新,而且与他认真观察生活,对鹅的立姿、行态的用心揣摩、领悟也是分不开的。
关于羲之爱鹅,儿子看到后问我,为什么只是提一句。还用问,我不记得细节。但是喜欢画鹅的兴致肯定受这些文化传说的影响。儿子略略讲了几条,于是就拜托他把资料找全,直接贴上了。
那首《咏鹅》大家都会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曲项向天歌的鹅鹅鹅,也被比喻那些耿直纯洁的人。所以我喜欢鹅,也喜欢象大白鹅一样的人儿。
我喜欢画鹅。
还记得这两只明星鹅吗?去年他俩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引来无数关注者的叹息和泪水。
这幅小油画,被朋友要去了。小油画是10x10cm,手掌大小。但是我画的还是颇用功夫。这样的小画,让人觉得太简单不值钱。我的一个小亲戚看中一幅小油,想给我钱买走。我问,你想给我多少钱?他说,1块钱。大家听了都哈哈笑起来。所以,我还是决定送给你。画有价,情义无价。我的这只鹅被无价送人,希望传递的是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