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新员工转正答辩的时候,我都会问一个问题”试用期除了公司提供的培训,还有哪些培训你们觉得是需要的?“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谈到沟通,谈到自己不知道怎么和大家交流,不知道该怎么说话,好像已经说了20多年的话,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说。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学,怎么练。书也看了,也去搜索了,但是和实际结合不起来,该用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那我们就从工作中实际遇到的情况来谈谈沟通吧,不高大上,不浮夸,从一个个小的、实用的场景入手,争取一篇文章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现任中国首富王健林大叔曾经给过我们年轻人一个接地气的建议,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我们也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先从学会倾听开始。”对!你没有看错,先从会听开始。
沟通并不意味着你要滔滔不绝,倾听是顺利沟通的基础。
我的很多朋友对我说过,“和你聊天很舒服。”事实上,我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说话,只是在安静的倾听,并在合适的时候给他反馈,让他知道我在认真听,再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一、“听到”与“倾听”的区别
听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没有生理缺陷,刚出生的孩子就能够听到。但“听到”和“倾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听到不代表走心,不代表大脑接收到,更不代表我们真的了解说话者的目的,他说话背后的逻辑。
只有把心腾空,空杯了;眼睛专注的看了;大脑开始分析他为什么这样说,他的目的是什么,他的逻辑是什么,他的论据是什么,他的论据能支撑他观点么?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谈话的内容才是真正的倾听。
我们平常大多做的是听到,甚至是听都没听到。因为不走心......
听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我们大部分人都在第一至三个层次。
1、完全漠视的听。别人在讲的时候,我们在看手机,忙着刷朋友圈,刷微博,看小说。也许耳朵没罢工,能听到几个字,但我们的注意力完全在其他地方,所以听到的这几个字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了。
2、假装在听。别人在讲的时候,我们或低头沉思,或盯着笔记本,或盯着某一个方向虚空的点,好像在听,偶尔还会“恩”、“啊”或者点点头给予反馈。但实际上我们基本处于白日梦状态,也没有听到什么内容。
3、选择性的听。从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听到一些内容了。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对听到的内容进行过滤,在听的过程中和自己的经历,经验作对比。遇到符合的就给自己反馈一个“这不就是XX,这我都知道。我真棒啊!”的结论,如果不符合就坚决PASS掉,觉得“他说的都不对,压根没必要听,浪费时间!”不会让这些话进入自己的大脑。更不会去想去分析。
4、积极换位思考的听。这个阶段才是真正的倾听。放下自己的喜好,放下自己的经验,就像刚来到世间的孩子,像一张白纸,专注的看,认真的听,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听的过程中思考,分析,他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目的,他用了什么逻辑,什么论据来支撑,效果如何。我们有哪些地方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理解了别人,才能更好的推进沟通,通过分析他的语言,逻辑,使用他的语言逻辑,才能让别人更好的理解你。
5、专业咨询的听。这是专业级别的倾听,和我们的工作关系不大,在这里就不多做描述了。
二、我们常犯的错误
在听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基本听不到什么内容,但这还不够,我们还会犯以下错误。
1、打断。这是个浮躁,一切求快的社会,很多人都想着出名趁早,挣钱趁早。我不想听道理,讲就给我讲一听就立马有效的干货。大家的耐心都降到了最低点,低到不能容忍别人说完。一旦觉得“不过如此”、“不能拿到就能用”或者“和我的经验不一样”就会启动打断。
2、习惯性反驳。习惯性反驳往往紧跟打断。因为打断的原因就是我不赞同,我有更好的。我不想听你说,我要说。在被动的听的时候,我们内心往往是抗拒的,防御的,被自己以往经验的牢笼紧紧的囚禁着,从未想过挣脱,却一直在把牢笼加固。在听的时候心里就默默开始组织反驳的语言,听不到别人接下来说了什么,一有机会就以“但是”开头表达我们的意见。其实对又如何,错又如何,很多事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不合适,在一场谈话中,我们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被别人提醒后,依然没有办法放下那个骄傲自满的我。有时我们会遇到帮助我们的人,提醒我们空杯,提醒我们耐心,一次,两次,可是那个骄傲自满的我还是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急于表达,急于倾诉,无法静下心来,空出位置,放进别人的话。
看到这里,你真的觉得自己会倾听么?
怎么才算倾听呢?如何学会,运用倾听推动沟通?
我们后天再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