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从朋友那听来个故事。她们公司最近业务整合,需要重新招一个客户服务总监。简历看了不少,挑中了一个背景和经验都比较符合的候选人,最看重的一点,人家还是90年的。
都说未来是属于90后的,青春才是第一生产力。面试的时候,这位90年候选人首先递上一张自己的名片,开始滔滔不绝的介绍自己。就在我以为这又是一个青年才子励志成为霸道总裁的故事时,现实却以神转折的方式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候选人不仅专业知识说的牛头不对马嘴,案例剖析更是缺乏逻辑,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张口就要求月薪不得低于五位数。后来朋友说,看那位候选人的简历,经手过的辉煌案例无数,呆过的公司都是大牌。顶着XX公司副总监的头衔志得意满,但是谁知道一轮面试下来这么不经推敲。
那些特别厉害特别高大上的名片,小编也是见过的。两面加起来都写不下所有的头衔,还得在旁边再来一行手写小题,备注这是最新获得的职务或者荣耀,更甚者,把纸连续打几折都能印的密密麻麻,打来一看,不像是名片,更像是明信片。倒不如以后见面,都改成分发明信片,上面在印上几个公司实景图,那样不是更形象吗?
而且,这些头衔虽然基本不常听过,但是都大得吓人:
“投资总监” “客户总监” “CEO” “CMO” “资深顾问” “创始人” …
这些只存在名片中的“大神”们,无形之中眼花缭乱的头衔就筑起了一道难以跨域的屏障,展现出社交这一块的强大亲和力。然而奇怪的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能忽悠。仿佛唾沫星子飞一下,就打下了一片江山。但是一味去追求嘴皮子功夫,却忽略了对于内功的修炼,这才是得不偿失啊。
央视爸爸最近推出的新综艺节目《朗读者》,其中有一段是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上台给了主持人一张名片,名片上除了地址和电话,只有老先生的名字。没有实职也没有虚职。许老先生的原话是:“我的名字现在比我的名片还响一点。”
真正有实力的人往往不用再名片上炫自己有多厉害。因为即便不炫,他的实力别人也知道,更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品牌一旦形成,再加上自媒体平台的传播,这威力也不比名片上的诸多头衔小到哪里去啊。
毕业三五年后,很多人会陷入职场焦虑,跳槽的频率也会比较频繁。同时另一部分人开始迷茫,开始思考,未来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付出同样多的努力,却是完全不同的回报。这是一个注意力及其分散的时代,大家没有耐心,没有时间,在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发声的年代,意味着每个人的声音更容易被淹没,一个人的价值更难被大众看到。
每天都在忙碌,都在抱怨加班,那有没有想过现在所做的事情是单纯让自己赚钱还是让自己更值钱呢?是否找到一个能不断输出价值观的平台,来加深别人对自己的认知?就像之前我们讨论过的,胖子罗振宇今年又讲了四个小时的故事。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中国最好的只是服务商。当然啊,是不是最好我们不知道,但是确实他是做服务的。
品牌就是先树立认知,然后不断去加固这个认知。没有形成品牌沉淀的努力都是伪努力,也就很好的回答了我们的疑惑问题,为什么得到的回报完全不同。没有时间的沉淀,没有品牌的积累,永远在跳槽中徘徊,这样的结果导向不是品牌认知,而是仅仅认识,这个品牌。
想要增值,并不难。想要建立自品牌,并不难。抛开名片上的种种虚名,让自己的名字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中成为闪闪发光的活名片。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没关系,趁年轻,去试错。
错了有什么大不了,重新再来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