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几天,与孩子天天在一起,观察到与孩子想处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
1,与孩子接触时间长了,耐心就没那么好了。耐心也是消耗品,快用完时得记的赶紧停下来“充电”(跟孩子爸爸换手)。
2,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应对方式简单粗暴。孩子犯错误也分不同情况,这次主要谈两种:
①有时是玩儿兴奋了会忘形。例如,昨晚跟她讲绘本,疯高兴了,她手舞足蹈地很兴奋,结果突然打了下我的头。当时我的应对方法有问题,我板起脸表示不悦,并用目光狠狠看她,并指责:“妈妈不是告诉过你不能打别人的头吗!”她的反应是:看到我的脸色变化,先是有点不知所措,后来,我指责她后,她居然又打了我一下。
孩子的这个反应很有趣,当下的反应,我是觉得她在挑战我的权威,然而,现在想来,孩子的这个行为并不是要伤害别人,而是一时没找到排解兴奋之情的方式,她当下的心情很可能是,跟妈妈玩儿太有意思了。而我当时变脸让她有点不知所措,后面又进一步指责,甚至有点让她委屈并进而引发了她的反抗。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应该第一时间识别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并引导孩子用合理方式排解情绪。昨天那种情况:我应该第一时间温柔而坚定地制止她的打人行为,告诉她,宝贝你这样做是不是因为觉得跟妈妈玩儿特别有意思!如果得到孩子肯定的回答,再告诉她,妈妈也很开心,你可以抱妈妈或摸妈妈的头都行,但不要打妈妈的头,妈妈会疼的。
②有些错误明知故犯。例如不喜欢穿鞋,吃到喜欢的东西不停地想吃,地上捡到东西总喜欢放嘴里,速度还超快…以上种种行为说大不大,但是孩子总喜欢做,讲道理告诉她这样做为什么不好,行不通!用点小威胁的手段,她又马上承认错误,说下次再也不这样搞了,可转头又犯,同样行不通!怎么破呢?
琢磨了又琢磨,我分析,这些行为之所以难以制止,还是因为这些行为的诱惑力太大,根本靠讲道理和惩罚难以克服,你指望一个两岁的小孩有自制力不现实。最终我的结论是,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就随她去,不能妥协的问题可以考虑用条件交换的方式处理。例如,捡地上的东西吃这一条,我就跟她约定,你捡起来给妈妈看一下,能吃就给你吃,不能吃的我们可以把它扔到垃圾桶,这么做的意义就是,不让孩子有剥夺感,不是一票否,而是不管捡起啥,都有权利确认一下,然后再采取行动,让她的欲望有一条抒发的渠道。目前来看,这个方法还挺管用。
小长假里比上班“忙”,你的时间和注意力都不属于自己,今天能够静下来好好整理思绪,赶紧整理留存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