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品写道:“故乡有条河”。而我的故乡则是有很多条河。
老房旁边是条河,不清,可以洗澡洗衣服。不深,却传说这儿是井眼儿,别在这儿游泳。村里的河水都是通的,撑着船去地里干活,收麦子玉米,收芦苇,比陆路方便。而小娃娃们最高兴的则是春天去拔鹄的(一种草尖儿,甜的,不知道学名),夏天游泳,冬天冰上走。记得那年冬天,对面有家人家着火了,大伙儿就把冰砸个窟窿打水,踩着冰去灭火。
再与冬天有关的就是盘炕了。用土坯子垒上炕,弄个炉子能取暖做饭烧水。唯一的隐患就是可能会一氧化碳中毒。那年冬天就是,垒上炕的第一天晚上,睡着睡着忽然觉得心跳加快,难受,就喊着奶奶。奶奶挣扎着起来打开窗户才算死里逃生。有意思的是有天放学回家看见ssk光着屁股躺炕上被窝里,却是走冰掉下去了,然后还挺有本事的自己爬了上来。
挨着河必然会伴随着意外。有个同学的父亲就是晚上骑车回家拐弯掉河里没了。还有一年冬天半夜被外面声音吵醒。有人骑摩托车掉河里,晚回家的爸爸和邻居的一个警察去救人。奶奶生起火给捞上来的人取暖,却也没能救那人一命。多少年过去了,还能记得门外那团火和奶奶的眼泪。那是第一次感到生命的无常。
后来搬家的地方旁边也是河,前面则是个鱼塘,风水极好的。鱼塘南边河岸是细软的沙土,有点像沙滩,踩上去舒服得很。一到下雨天,各种鱼上来透气,大家就各种本领去捞鱼。爷爷最厉害了,他退休之前在船上跑黄河,有个大渔网,看到哪儿有鱼,大网一撒,一顿饭有了。还有一次几个小伙伴在船上左右摇晃,一条鱼就这么蹦跶上来了!
荷花、芦苇、蒲草,河孕育的这些景很美。但同时伴随的却也是采藕、割芦苇、编蒲草这些累又苦的体力活。尤其是割芦苇,每年这个时节,每个人脚上都是血淋淋的,缠着各种纱布。
现在,我基本一年回去一次看二奶奶。经过原来的房子都特有感触。现在那户人家把一楼加盖了房子出租,顿觉得把好好一个通风采光极好的地方给毁了。可后来想想,它前面的鱼塘被添了盖了房,已经没了当初在二楼阳台远望的畅快了,它早就不是它了。就像那所学校,当初一个年级200个孩子,现在只有30个,校舍操场都出租了。年轻一点的基本都出去了,村里没人了,现在留守的也基本都是老人了。而北面的湖重新修缮成了旅游景区,父老乡亲撑船带他们逛逛来钱更快。可没有了人力和作物的土地,我们的农村还是农村吗?
想回家买个老宅呢。挨着河,南北通透,气润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