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上海经济圈。这是长三角经济圈概念的最早雏形。如果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上海经济圈算起,长三角一体化探索已历时38年。长三角区域规划,最早出现在1992年,当时仅仅包含沪江浙的15个城市,为了彼此发展不出现恶性竞争,为此专门创立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主要协调长三角区域城市之间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发展。长三角区域的范围一再变动和扩大,目前已经扩大到沪江浙皖一市三省。长三角一体化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存在一市三省之间的无法逾越的行政壁垒,因此成果有限。在户籍一体化、教育一体化等牵涉到各方核心利益方面,根本没有统一规划,更没有突破。上海市利用高等教育、医疗资源、科技人文、经济总量、财政收入总量、国际影响力、地理位置等优势,形成了高高在上的上海户籍优势。高房价更使上海户籍对江浙皖人高筑墙,使江浙皖人对户籍上海人望而却步。在江浙皖人与上海人来来往往中,绝大部分只能成为上海的过客,难以成为户籍上海人。上海资源匮乏,主要是土地资源匮乏,因此腾笼换鸟,腾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笼,换第三产业之鸟。导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77%以上降至28%以下,还在继续下降。土地资源就在上海的边上,上海大都市圈8市有大量的土地,但这是江浙的土地不是上海的土地,因此上海制造业的一些优势没有来得及溢出就消失了。这是逆向淘汰,淘汰了大量的上海优秀制造业。这样,导致上海大量的产业工人下岗,失业率飚升。例如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纺织业崩溃,八十余万产业工人下岗。这样,使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迈出了一大步。这样,使上海的GDP等经济数据占全国的比例逐步下降,使上海成为改革开放后经济数据增长相对缓慢的城市之一。上海历来不是第一产业中心,上海的第二产业GDP、第三产业GDP、人均GDP、上缴财政收入、金融本外币存款、居民住户存款、人均存款、房价等经济数据近几年已经被其他城市超越,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上海的GDP会被其他城市超越。也许将来上海不再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大都市圈中的嘉兴、湖州是杭州都市圈的城市,上海市、杭州市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争夺嘉兴、湖州的资源,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使上海的南边邻居嘉兴、湖州的GDP等经济数据远远落后于北边邻居苏州、无锡、南通、常州,嘉兴和湖州成了沪杭相争的牺牲品。杭州“雄心勃勃”,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欲取代广州成为一线城市,有人改“北上广深”为“北上杭深”。有人一度将环杭州湾大湾区延伸至上海,欲小马拉大车。杭州媒体一度热议上海会不会成为杭州的后花园。有人嚷嚷复旦是浙大下的蛋。浙大校庆复旦放假。不过考生仍选择“清北复交”,浙大的录取分数线比复旦低多了。上海欲成为全球航运中心,但沿海没有深水岸线,失地理。上海借用浙江的大小洋山,並非浙江自愿,似乎非借不可,近乎于抢,落下后遗症。宁波港建港条件完爆洋山港,但大上海财大气粗,硬生生用钱砸出一个深水港,建造世界上唯一建在外海岛屿上的集装箱码头,从深海里造出135万平方米海拔7米的新大陆,要在最深达39米的海底打桩,建造了32.5公里的跨海大桥,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总算有了集装箱深水码头,但仍旧没有石油、煤炭、矿石等深水码头。北仑港区的两个集装箱深水码头之间是一个粮油深水码头,使宁波保税区分为东区和西区,提高了运作成本,布局明显不合理,失人才。浙江省宣布成立宁波舟山港,代替了宁波港、舟山港。浙江省代替宁波市、舟山市包打天下,利用宁波舟山港的天然深水良港优势与上海港激烈争夺全球第一大港的龙头港宝座。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成立宁波舟山港使宁波失去了城市名片宁波港,杭州新增了城市名片宁波舟山港。杭州顺手牵羊拥有了宁波的最大资源宁波港,宁波成了沪杭恶性竞争的牺牲品。古往今来宁波人一直是海洋的弄潮儿,杭州人不过弄潮钱塘江罢了。如今杭州一纸公文,拥有了宁波舟山港。顺便说一句,一纸公文宁波的大红鹰香烟归杭州所有了。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资金,宁波出大头,嘉兴出小头,杭州得到了冠名权。这是杭州的一贯做法,曾经一纸公文把全省第一经济强县萧山县从绍兴划归杭州了。通过参股和协议,将温州港、台州港、嘉兴港利益与宁波舟山港利益捆绑。通过浙江省的协调,杭州港、湖州港利益事实上也与宁波舟山港利益捆绑。宁波舟山港在义乌建立了无水港。这样,宁波舟山港控制了整个浙江省的业务,使上海港失去了南翼。浙北离上海比较近,浙北的集装箱在洋山港吞吐顺利成章,由于成立了宁波舟山港,浙北的集装箱就要舍近求远在宁波舟山港吞吐,增加了运输成本。幸运的是“南京大萝卜”比较厚道,没有仿效浙江省成立全省海港和内河港一体垄断全省业务的江苏港。若成立了江苏港,那么花费巨资建造的上海洋山港就惨了。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争夺纵深内陆腹地和国际集装箱航线各用其招。为了吸引国际集装箱在洋山港集散,连接海陆的32.5公里的跨海大桥竟然免收通行费,又压低集装箱业务价格,迫使宁波舟山港也压价竞争,两败俱伤,使得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经济效益远不如新加坡港等港口。洋山港区船政、港务归上海方管理,行政归浙江方管理,事情弄得错综复杂。长三角一体化无法解决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恶性竞争,只有将宁波市、舟山市划归上海市,才能终止恶性竞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的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南京曾经作为六朝古都,十次建都,昔日风光无限。进入清朝,国都地位被废,不过南京作为全国最富有的江南省省府,仍坐拥一省中心地位。其后江南省一分为二,南京再度被降格为江苏偏居一隅的省府,逐渐失去往日光彩。经太平天国建都,不久被清兵破城,南京遍地哀鸿。中华民国二度在南京建都。经历了南京大屠杀,日冦屠杀南京人三十万,惨绝人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金陵王气黯然收”。1952年失去直辖市地位。1983年,江苏率先在全国实施地市合并之时,“南京大萝卜”缺心眼,仅获2县管辖权,错失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的机遇。现在,从江苏省分离出去的上海成了全国第一大都市。江苏省的省名由江宁(南京)和苏州的第一个字组成,如今省内老二苏州反超老大南京。东南大都市南京一路行来一路下来,南京的明天在哪里?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南京市具有江苏省省会城市优势,正在碾压苏州以确立在江苏省的首位度。南京曾在江苏省内位列第四,通过将扬州市拆分成扬州市和泰州市,又气喘吁吁地赶上了无锡,现在已经坐稳江苏省老二的位置,但是要赶上苏州、杭州重新坐上江苏省老大长三角老二的位置困难重重。南京产业虽多,但没有一个产业可称为南京的城市名片。通过在江苏省等地建立了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三个互不关联的都市圈,南通没有纳入这三个都市圈而纳入了上海大都市圈,泰州、盐城没有纳入都市圈,江苏省下辖城市各唱各的调,因此被称为“散装江苏”。苏州、无锡、常州曾经接受上海的辐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苏南模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非常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如能并入上海市真是大喜过望了,而与南京都市圈並无多大关系。安徽省是长三角的落后地区,合肥市一城独大,其余15市都是长三角的落后城市。安徽省的省名由安庆和徽州的第一个字组成。如今“长江五虎”之一的安庆和徽商故里徽州(黄山市)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解放后确定合肥市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在省内强势崛起。合肥热情接纳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如今昂首阔步迈入高等教育强市行列。此后撤销巢湖市,巢湖成了合肥的湖,合肥更“肥”了。2017年,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花落合肥。不过安徽省虽然勉强挤入长三角,但是在长三角中难以摆脱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困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上海青浦区、江苏吴江区、浙江嘉善县,没有安徽的一席之地。合肥市的辐射能力不及南京市、杭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自愿加入南京都市圈,黄山市自愿加入杭州都市圈。安徽省的有些城市向往南京、杭州。江苏省、浙江省的有些城市向往上海。长三角区域确实存在上海市、江浙两省、安徽省三个层次。由于存在一市三省之间的省级行政壁垒,相互之间格格不入,导致要素不能在省级行政区域间充分自由流动,使得在省级边界的交叉地带,存在明显的经济发展“洼地”。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互相依存,生态服务与功能互相关联。目前,长三角生态环境规划之间存在诸多重叠和矛盾,制约了长三角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一体化供给,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存在高度共识却难以实际合作。在上海大都市圈的江浙沪交界处,生态环保冲突不断。太湖沿岸四市共同造成了太湖水的富营养化,促使在无锡的太湖沿岸蓝藻大面积暴发,引发无锡市近二百万居民的供水危机。苏州的印染废水长期大量排放到嘉兴,引发大规模的环保冲突。嘉兴的大量死猪抛入水中,沿着黄浦江漂浮到上海……在江浙沪的交界处存在生态环境的“洼地”。在产业一体化方面困难重重,竞争大于协同,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相互之间挖项目、挖人才的“挖墙脚”现象。可以说,产业一体化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长三角一体化难以全面深入推进。
笔者出生在宁波市,在1965年从宁波效实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生物系求学,现在长居上海,是户籍上海人。笔者非常关注长三角一体化,经过长时间研究,几易其稿,终于写成本文。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障碍是一市三省之间的行政壁垒。要打破一市三省之间的行政壁垒,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沪江浙皖行政一体。实现了长三角区域行政一体,就消除了长三角区域的省级行政壁垒,从而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就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具体来说首先将上海大都市圈中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4市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宁波、嘉兴、舟山、湖州4市从浙江省划归上海市;上海市下辖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浦东新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共16个区和宁波市、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嘉兴市、舟山市、湖州市共8个市。这样,上海市就能成为全球经济体量第一大市。上海大都市圈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海域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一大块风水宝地。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划归上海市,有利于太湖流域和黄浦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统一规划建设。宁波等8市的人均GDP接近上海市,因此宁波等8市并入上海并不会拖累上海。宁波等8市一旦并入上海市,宁波等8市人将与原上海市人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原上海市的三甲医院将在宁波等8市设立分院,宁波等8市的一些医院可以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有利于宁波等8市人提高平均寿命。宁波等8市人将与原上海市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生进入双一流大学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为了保持原上海市人享受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原上海市的双一流高校将在宁波等8市设立新校区 ,扩大招生人数,各种科技单位和文化单位将在宁波等8市设立新的分支机构,以满足宁波等8市人的强烈需求,也为各类高档次人才落户宁波等8市提供机遇。上海大都市圈中宁波等8市的人口密度仅为上海市的26%,如果将宁波等8市并入上海市,宁波等8市的人口密度与上海市16区的人口密度持平计算,就能新增约1.3亿人。按人均GDP14万元计算,能够新增GDP18.2万亿元。虽然不能满打满算,但是宁波等8市一旦合并到上海市,宁波等8市对投资项目及相关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了。原上海市也将对宁波等8市加速辐射和溢出。如果按一半计算,宁波等8市新增常住人口0.65亿,人均新增GDP14万元 ,那么宁波等8市就能新增GDP9.1万亿元,只要操作得当,是完全办得到的。也可以说,扩大以后的上海市可以将上海常住人口的目标确定为一亿三千万人以上。宁波等8市的房地产业价格将上涨,使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居者有其房的宁波等8市人净资产增值。这样将增加大量的中产阶层,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是我国发展经济社会的一件大好事,任何其他的事情都取代不了的特大事。毫无疑问,所取得的成果将远远超过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所取得的成果。江苏省下辖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徐州市。浙江省下辖杭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 、台州市、温州市、丽水市。安徽省下辖城市不变动。上海市代管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上海市升格为副国级直辖市。上海市在户籍、教育、医疗等方面向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倾斜。户籍苏浙皖人增加“积分”,使之更容易成为户籍上海人;长三角区域的高考考卷分为上海甲卷、上海乙卷,上海户籍考生釆用上海甲卷,苏浙皖户籍考生采用上海乙卷,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增加苏浙皖户籍考生考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大学的人数;长三角区域实施医疗一卡通,苏浙皖三省的某些医院可以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这样,不但实现长三角区域行政一体,而且有利于上海市对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辐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名称不变,宁波市等8市名称不变完整划归,有利于稳定,几乎不化钱而达到了长三角区域行政一体的目的。长三角区域减少了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徐州都市圈也将作出调整。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的辐射范围根据各自的辐射能力得到合理调整。
类似长三角区域行政一体的体制历史上也有过。例如清朝的两江总督,总管江南省(含今江苏省、安徽省、上海市)、江西省的军民政务,正二品,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为从一品,高于只管一省的巡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经多次改变地方的行政区域。其中1958年嘉定县等10县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1983年在全国地市合并,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撤区并乡建镇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优越性。若实现了本方案,也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效。若实现了长三角区域行政一体,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将极大地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地提高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