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感受了胡同里的一家酒吧。穿过胡同,得过一个很小的长廊,酒吧门前有一个狭小的庭院,摆着三四张小桌。再往里走,过了门槛,就是酒吧里屋了。里屋摆着六七张小桌,不大,但看上去也并不拥挤。
晚上胡同里很安静,八九点的样子,酒吧里也没有多少顾客,音乐声很轻柔。我们寻着门口的一个座位坐下来。环顾四周,酒吧除了吧台和不远处桌台有微弱灯光外,基本上看不到桌边人的脸。
酒吧服务员告诉我们,再过一会,这里就开始喧闹了。
大概过了12点钟,我开始感觉要用很大声音和朋友聊天了。可能聊的太兴致了,等感觉喉咙有些疼时,才开始意识到周边环境的变化:音乐声明显变大了,邻桌已经加塞了好几个板凳。往里屋看去,屋子里变得有些拥挤了。朝门外看,庭院的桌边也都坐满了人。
一个年轻的外国妈妈,推着婴儿车,问我借道过一下。我看到婴儿还睁着眼睛左顾右盼着,显然还没有睡意。大概是要离开,我都忘了她们是什么时候进来的。
我和朋友面面相觑,这么晚了,都觉得不可思议。我们感叹了一通外国人带孩子和国内人的差别,又开始沉浸的去讨论其他话题了。
不知不觉,过了1点。酒吧的氛围依然那么热闹,走了一波客人,又进来一波。
小酒吧里没有厕所。上厕所得去胡同的公共厕所。
从酒吧出来,感觉里边和外边完全两个世界。胡同里静悄悄的,偶尔有些行人路过,但明显感觉这个城市开始进入睡眠状态了。然而,酒吧里,大家好像正在开始生活。
经过酒吧的庭院时,感觉这里的音乐声要明显小很多。大家说话的声音很轻,大概怕影响邻桌的交流。庭院里没有屋里暖和,有一些微寒,大家都穿着外套。我故意放慢脚步,在门口停留了片刻,想看看是哪些人喜欢在庭院里。
我以为会是一些年轻人,就像我之前去的很多club那样。这里不是,一些30多数的人,大家很轻声的交流着,很认真的分享着周末时光。
我把这个发现告诉朋友,他也走出去看了看。回来后,他说,这个酒吧确实不一样,我们应该再喝一杯。
大概又坐到2点左右,我们开始有些累了,准备离开。看看周围的热闹氛围,我们猜不透这些客人们几点才会散去。
从酒吧出来,走到胡同里。此时的胡同,完全静悄悄了。我们的脚步声都显得有些刺耳。恍如从一个世界穿回到另一个世界一般。一路上惊奇为何上一个世界有那么大的魔力,让我们完全沉浸的不知不觉的度过了几个小时。
是酒精的魔力?音乐的渲染?还是精神主动放松的效果?
或许这些因素都存在,然而,在我的回忆里,想起来的环境特征却远远多于当时的心情和情绪。就在我记录这段回忆时,大量的情景都是环境记忆。而心情和情绪是没有记忆了,因为那一天的心情和情绪很正常和愉快。
没有发生破坏性的情绪和心情,记忆就会把它们给忽视掉。
在环境记忆下,我记录了一段周末时光作为消费者的感受。而那一天,我和朋友讨论最深度的一个话题却是:周末时光,你想做消费者还是生产者?
你是想坐在门边享受酒吧提供的这种沉浸式舒适的氛围,还是更想能成为这家酒吧老板,提供这种氛围给大家呢?
前者的思维是消费者思维,后者是生产者思维。
如果喜欢前者,那么周末的快乐时光将是能有机会不断的选中合适的酒吧,投缘的朋友一起共享;若是喜欢后者,那么周末将是努力给大家打造美妙的空间,并渴望传递这份美妙的影响。
不过,大部分人都习惯了成为一个消费者的。如果说,消费之后会帮助有效的生产。那么从消费者到成为一名生产者的过渡到底有多难?
比如在那次美妙的周末消费体验之后,直到过了两年,在我因天气航班因素被困在一个酒店,享受独处的周末时,才想到借由当年的那个周末时光输出今天这一篇文章。
那一天和朋友探讨时,我深信,做一名生产者的乐趣将会远胜于做一名消费者的乐趣。
当我真正开始做这篇文章分享时,更加深信不疑。
你呢?
-end-
作者:曹涛,产品经理。关注互联网+文化、教育和人工智能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