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何时息,答案在风中
——李白《关山月》鉴赏关山月
张建文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围绕关、山、月三个意象展开,表达边塞将士与闺中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如下面这首南北朝时期诗人徐陵的《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首句即将关、山、月巧妙地组接起来,直接抒发客思的主题。第二句转换视角,对面着笔,写高楼上的思妇,正对窗望月,因相思而彻夜无眠,不知是否也会生发出“会教夫婿觅封侯”的情绪。第三句又回到客子视角,写关山风景,星旗是星宿名,上句视角由上而下,下句视角由下而上,把空间无限扩展。结句给人一种战斗正酣,休战不知何年的绝望感。
李白虽生于西域,从西域迁徙至四川江油,也应经过祁连山一带,但那时候毕竟还小,不会留下太大印象,此后一生再没到过西域,因此,此诗应是李白根据关山月旧体拟写的一首诗,因此诗中景象应是造境,而非写境。
首句写山与月,一个出字将山月组接起来,凸显月之高与新,加上苍茫云海的衬托,使得境界无限绵延,而这正是大鹏才能拥有的视界。徐陵的“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从境界上可勉强与之比肩,但斧凿痕毕竟浓了些。第二句用一个“长风”,继续在空间上绵延,与“关”字组接,符合诗体的游戏规则,更重要的自然,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李白将徐陵诗中的关具体化为“玉关”,更能引发人的想象,如“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语言之美,在于引发丰富的想象。
第三句剪裁史实,选取汉唐历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战斗的历史事件,在时间上进行绵延,与前面的空间相呼应,体现出唐诗的盛唐气象。第四句抒发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征战久”是对第三句的概括,“不见有人还”则是强化苦难之重。正因为征战之久,苦难之重,因此客子之望只是绝望,思妇之苦则是永久之苦,不是一年两年、一代两代所能终止的。
“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叹息者为谁?自然包括李白,也包括一代代客子思妇,还包括你我这些后世读者。战争可以永久避免么?答案在风中飘荡。
当国力强盛时,渴望终止战争时正义的,如果国力衰颓时渴望战争又当如何?我们再来读一读陆游这一首《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一生高唱恢复中原之歌,逝世时死不瞑目,以“家祭无忘告乃翁”来嘱托子孙。和戎之后十五年,将军白发,壮士心寒,那些月下的白骨是否也会“声啾啾”呢?
这真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难题,以暴制暴不能获得永久的和平,坐下来和谈也只是暂时的苟且,战争难道时人性必然的结果?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鲍勃·迪伦的那首《答案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鲍勃·迪伦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要越过多少片海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要在天上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耸立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一个人要生活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才能假装他没有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够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
到底要牺牲多少生命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人生没有现成的答案,一切困惑都需要我们在经历中寻找和体悟。人生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行动赋予我们的人生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