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余秋雨的《都江堰》,被文中所描述的都江堰中的水所震撼。
“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为二,直蹿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
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
阴气森林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众目睽睽。”
不得不赞叹余秋雨先生的妙笔生花。不愧是大师,对水与堤坝的抗争描写得淋漓尽致。奔腾喧嚣的江水,那么桀骜不驯,那么肆意抗争,却乖乖地按照治水者所设定的方向奔流,使人不由得赞叹李冰治水的高超。他就是摸准了江水的脾气秉性,吃透了此处江流所处的环境,深潭、险滩、暗流,就势疏导,引流而往。因此再激荡的江流也在掌控之中,再汹涌的洪峰也只好乖乖就范。那教育呢,是否也应该如此?哪些孩子是清水溪流,哪些孩子是奔涌江水,哪里能遇到暗礁险滩,哪里是静水流深,都需要我们教育者深入了解,实践勘察,并拿出对应的教育方案,引导他们按照既定方向自主奔流,这样既能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又能体现教师的有效引导,这才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体现教育的魅力。所以说,要改变水的流向,并不在水本身,而在于外界的影响。教育要改变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也在于改变他的生长环境,在于对他因势利导。作为教师,要深入去了解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然后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也才能让每一个孩子自主发展。
同时,从李冰身上,我还看到了一名教育家所应有的品性与气度。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用在李冰身上非常贴切。他一生都在为治水奔忙。据史料记载,除了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内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件为国利民的事就是自己的使命担当。作为老师,一生投身教育,教书育人,灌溉心灵,润泽生命就是我们的使命担当。人的一生是应该有所追求的,这不是一句大话,虽说我们是芸芸众生中普通平凡的一个,我们不能像李冰、陶行知这样名垂千古,但是在普通人的人生中,同样有着自我的人生价值,我们尽力所能,向着自己认定的方向每天前行,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我们的每一天就是充实的,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就是无愧的人生。
“知行合一,做一名实践家。”这是从李冰身上我所得到的又一个启示。当时李冰上任是一方官员。做官,可以是在端坐衙内喝茶,可以是上报公文天下太平,可以不需要到田间地头,不需要到恶流险滩,不需要到崇山峻岭之中去的。但是李冰却实地勘察、竭力钻研、周密设计、亲自实施,才造就了都江堰这千年不朽的工程,也成就了大秦帝国的崛起和富强。而且,他还命令儿子做了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在李冰逝世四百年后,汉代水官重造了“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就是李冰的雕像。冥冥之中,他用自己的精魂世世代代守护这方水土,这方天地。教育人不就应该如李冰一样吗?以教育大计为使命,以家国兴亡为己任,不囿于书本,不拘于言语,而是要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突破,为生命的蓬勃,为国家的富强,为民族的振兴而坚守。
轰鸣的江水奔流不息,千年的都江堰傲世屹立,它细细润泽,节节延伸,讲述着一个千年不朽的奇迹,也向我们昭示了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