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各地高考成绩都陆续出来了。看到分数时,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有一个愁,是几乎所有考生家庭都要面对的,那就是填志愿。我一个亲戚特意昨晚给我打了两个小时电话,咨询我怎么填志愿。我今天建议总结出来,供考生和家长们参考。
一、选志愿时基本原则:选专业看势能,选学校建梯队。简化成6个字就是: 看势能,建梯队。原则是基础,定了以后不要轻易去更改。
1、看势能。
如果考生和家庭有明显的偏好,明确知道想要填什么专业,就不用看这条了。但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填志愿时才会发现全国竟然有那么多个本科专业可选,很多专业不要说了解,可能连名字都没听过。在本科专业,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适应面广的“高势能”专业。适应面广,就是那些文理科的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中文等。势能高,就是本身难学,但却是基础学科。
选这类专业,并不代表让你将来必须去从事这些学科的研究。今天的《邵恒头条》有一段话:大多数人,其实是打好专业基础,养成系统学习的习惯,方便自己根据时代变化,发现适合自己的机会。
我弟当年报考大学时,我当大学教授的大姑姐建议就是报数理化基础学科。理由是基础学科应用广,将来往别的专业也好转。比如学物理专业将来能从前航天材料研究,桥梁房屋建造等工作;学数学能往计算机和精算,金融方向转;文科生学了中文能从事营销,文案策划等。我弟就报考了南大数学系,硕士时转读了计算机专业,他说很多同学都是从数学专业转过来的,但计算机专业的,就没法往数学专业转了,因为数学基础不行。
那除了最常见的数理化,还有中文英语,怎么知道哪些是比较基础的学科呢?方法一,在基础学科上稍微进行变化的,比如数学分成统计学,应用数学;方法二,借用我做HR工作中的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可以去看一下招聘启示,很多公司招聘岗位除了要本专业的,还会要一些其他专业的,在不同类别的岗位出现比较多的那些专业,就很可能是比较基础的学科。
2、建梯队。(下面所说的分数是指跟上一年基本持平的情况,如果差距大,自行调整参考分数 。)
专业确定好以后,就是选学校,就是建梯队的过程。建议分成三个梯队,怎么划分梯队呢?
1)建梯队之前要先划分分数段,不同家庭对梯队分数划分会不同,跟家庭风格有关。每一个梯队的分数段都要确定好,不要总来回修改。
2) 第一梯队是要跳起来够一够的,属于靠运气,捡漏;
3) 第二梯队基本跟考分比较接近,或略低于分数,属于比较有把握的,被录取的可能性最高,也属于不会被浪费太多分数的;
4) 第三梯队属于替补,明显低于自己的分数,属于万一运气不好,第二梯队没被录取,第三梯队就能顶上。
5)第二梯队的数量要最多,建议不少于一半。如果家庭风格偏冒险,第一梯队数量略高于第三梯队。如果家里保守一点,可以第三多于第一。
6)每个梯队的数量最好明确一下,否则后面选的时候肯定会随意更改。
7)三个梯队中再建小梯队,比如第一梯队,高20分左右的一家,高10分左右的2家,高5分左右的2家。
二、具体操作过程中怎样保证没有遗漏,效率又高?
按照上面的原则,知道怎么选了,但符合要求的专业和学校还是比较多,具体怎么操作呢?只要一张EXCEL表就可以了。
1、先用排除法,排除地区,以及超出第一梯队分数的学校,低于第三梯队分数的学校。因为前面已经定了专业了,等于已经把范围缩小了很多。
2、把符合要求的学校和专业列到表格里。记住,把之前录取分数也写进去,这是重点参考。
1)选择范围在报考学校的2倍左右。别多于3倍,也别少于1.5倍。
2)不光是学校总数,而且要注意每个梯队数量都是在这个范围内,要不最后发现有一个梯队学校都不够了,还得重新来。
3、再根据个人偏好等因素去掉一些学校,保留1.2-1.5倍的学校。也是跟上面一样,每个梯队都要考虑数量。
4、在每一个梯队内部排优先级。
排好后,又可以去掉一部分学校了。
5、再次排优先级。这个过程可以多重复几遍。
6、其他注意事项:
1)每版表格都得留着,因为很可能会反复,如果留着,不用重新开始,回到需要的那个步骤就可以了。
2)每次选择完都要看看是否偏离前面设定的原则。
表格预计会在4-8份左右,按照这样的流程做下来,最优方案的可能性比较大,就算不是最优,至少不会有遗憾。
最后,祝所有的考生都能被理想院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