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考试时,根据作文题目写上xxx字的内容,对于我总是捉肘见襟的事情,写完了上句没下句,写完了第一段总想着怎么写第二段、第三段,那种感觉有点像跑步十几公里,刚刚跑了三五公里就开始盘算着还有几圈,或者计算已经跑完了全程的四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一,其实简单地一除就能算个差不多,写完了几段还得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段与段之间衔接是否顺畅,是否跑题等等,反正作文是一个没有标准又得让你往标准上靠的一件事情。
这本《作文七巧》是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传授学生写作技巧书系列中的一本,其它两本是《文学种籽》、《作文十九问》,统称《作文三书》,因为是写给学生看的,所以本书更像是一个老师的教案,写得很细很开,分析也很透彻,同样也值得工作的人学习写作,毕竟,我们离不开文字,哪怕日常写封邮件或总结,能否写得明白能打动别人也能看出你的能力的高低,写作是最好的知识输出,能锻炼和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慎密程度。当一个学生还没有更多的社会阅历,却又不得不陷入应试教育的“魔掌”,看看这样一本讲述写作技巧的书也是非常不错的,毕竟这本书不是某个重点中学老师的教学心得,王鼎钧先生在台湾可是赫赫有名的大家,前两年曾在大陆出版过他的“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和《文学江湖》),写他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少年离家到投身那场浩浩荡荡的抗战,将个体遭遇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融为一体,更真实地谱写那段“历史”的故事,让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那段历史。
一位作家在本书中序言说道:王鼎钧先生在给你”一瓢水“的时候,其背后拥有汪洋大海,说得一点不为过,他有那么多年的写作底蕴,写作技巧更像是对他多年写作经验的一种回顾,是”信手拈来“的事情;从另一方面,他过往的经历不是从应试教育过来,是在颠簸流离的环境下完全靠自己的自学、琢磨和修炼而成,所以,写作的“技巧”更多是从情、理、意等方面来描述,书中提到了写文章的七种基本技巧: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每一篇中都拿出了具体的文章来进行剖析,比如讲直叙,说到三项重要的技巧:起落、详略、表里,故事不能太平淡无味,要有起伏,文字也不能太平均,该细化的地方就要细化,该略过的就要略过;一定不要用平均论的方法来写一篇文章,最后一定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新手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啥都想表达,最后啥都表达不好。请看下面从书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那天水来得太快。我正坐在桌子旁边写文章,觉得鞋子湿透了,回头一看,水正在把我的脸盆冲到门外去。我赶快站起来穿上衣,水已浸到膝盖。当时来不及收拾任何东西,赶快往外跑,跑到后面的大楼上避水。在楼上,可以看见我的箱子从后面漂出来,先是一只,不久是第二只。水涨到九尺深,过了两天才退。水退以后,回到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十年的藏书完了,十年的剪报完了,收音机、电唱机、咖啡壶这些电器最怕浸水,浸了水不如破铜烂铁。内衣、皮鞋,都不知道哪里去了。你问我损失了多少东西,我现在也不知道。昨天晚上想到今天得早起,用得着闹钟,可是闹钟没有了,这才想起来还损失了一个闹钟。究竟损失了多少东西,得慢慢地发现。”
简单地一件发大水事情,里面写得让人觉得身临其境,其中有:
触觉:觉得鞋子湿透了
视觉:脸盆冲到门外
触觉:水已浸到膝盖
视觉:箱子漂出来一只,两只
视觉:水九尺深,两天才退
视觉:十年的藏书完了,十年的剪报完了......
心灵感受:损失了闹钟等很多东西,早起要用,因为它有普遍应用价值,更让人“情同深受”。
所以好的叙述文字一定不仅仅是让读者读了,而且要调动读者的身体器官全方位地听到、看到、闻到、摸到、尝到,事后还能让读者“吧嗒”下嘴闭上眼睛回味到。
书中关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的大段分析,更是让人对以上的写作技巧有了更深地认识,仅仅说理论,只是让人知道而已,但拿世人皆知的佳作分析,让人不仅仅知道了庖丁如何解牛的方法,还让你看了庖丁现场拉出一头牛来一刀刀地肢解,你说印象会不会更深刻?“精炼的文章里,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对读者产生强弱不等的刺激。”写出这样的总结文字,就不单单是从如何写好文字拿高分来写了,更是向读者传授写作之道。
关于这本书,别的就不多说了,还是自己去看看书中的介绍吧,不管您是孩子的家长还是初入职场想提升自己写作能力的人,看看这本书会有让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没准你哪天也能写出像王鼎钧先生一样的大作呢:)。
(图片来源:豆瓣 台湾版书封面;另:关于此书目前不太好买,不过三联好像正在准备出新版,豆瓣上有相关登记但是还没有具体售书链接,请关注)
2014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