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迷思。在那些迷思里,人们的幸福,似乎都与他人有关。
让我们来听听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那些话吧!
“亲爱的,你能给我幸福吗?”热恋中的女孩这样问她的男友。男友挺直了身子,说:“能!” 但是心里隐隐地感到了一些压力。
“亲爱的,我会让你幸福的!嫁给我吧!”男人热烈地追求女人,终于有一天向她单膝跪下,双手捧上一枚求婚的戒指。
“让我嫁给他吧!只要和他在一起,我就是幸福的。如果不能和他在一起,我的后半生将在不幸中度过!”一个死心塌地追求爱情的人这么说。
“自从我瞎了眼嫁给了那个混蛋,我的生活就变得不幸。”一位妻子在结婚多年后这样抱怨。
“你(你们)幸福,我才感到幸福。如果你们不幸,我也无法幸福。”一位深爱父母的女儿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父母感到幸福。
这些话语里,透露出许多对幸福的误解甚至幻想。怪不得那么多人感到生活不幸福。
幸福是内心的感受。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过去的日子很穷,但是穷有穷的乐趣。而后来生活越来越好,烦恼似乎并没有减少。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明显提高。
这是因为,物质满足本身不是幸福,幸福是人们内心的感受。
俗话说,欲壑难填。尽管物质生活的改善,能在短时间内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但时间一长,人们就开始对已经拥有的东西习以为常,并继续关注自己还没有的事物。无论生活水平提高多少,都不能直接使精神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也不能带来直接的精神上的愉悦。
既然幸福是每个人内心的体验,那么每个人是否幸福,就是由自己说了算,而不由他人决定。没有人有权力评断别人是否幸福,也没有有义务为别人带去幸福。
幸福是活在当下。
与幸福相对的是不幸,也就是一个人遭遇了不幸的生活境遇和打击。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就是过着一种平安的生活,而且,一个人对此感到满足。
很多人都过着平安的生活,但是却感觉不到幸福。所以,只有外在的平安,还带不来幸福的体验。
如果一个人对当下的状态不满足,他就体会不到幸福。这时他体会更多的可能是焦虑或别的情绪。他其实是生活在不幸和幸福之间。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是比不幸要好,但是还达不到幸福,为了达到幸福,他还需要努力追求。只是,他忘记了当下。
昨天,我观看了电影《心灵奇旅》。电影用很童话的象征方式刻画了很多不幸福的人。他们以身心割裂的方式出现。他们的身体在现实的当下忙碌着,但心灵却迷失在了一个脱离了真实生活的“忘我”的境界里。
据说,那个脱离了真实生活的“忘我”境界,存在着两种心灵。一种是全然地专注和享受着某项事务的心灵,如伟大的钢琴家、运动员,他们常常进入一种高峰体验,漂浮在“忘我”境界的空中。
而“忘我”境界中的另一种心灵,茫然地、机械地、沮丧地游走在漫无边际的大地上。这些心灵被厚厚地包裹起来,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巨大的怪物,麻木、不友好甚至带有攻击性。人们认不出他们是谁,也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
他们在“无我”的大地上无助地找寻,找寻什么?可能是找寻想往的快乐吧。但是他们不知道快乐是什么。因为他们被厚厚地包裹住。
他们的心灵滞留在“无我”之境,他们的身在现实之中。身心的割裂,使他们根本无从体验幸福。
不过,当这些心灵被什么东西偶然间温柔触摸,感受到自己真实的渴望,它们就好像苏醒一般,立即回归了自己的身躯。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自己所做的事情和快乐竟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们要在当下过一种遵从内心的生活。那才是幸福。
幸福是自己的责任。
在我看来,一个人无法使别人幸福,也无法依靠别人获得幸福。幸福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
玛莉亚·葛莫莉是资深的萨提亚模式的家庭治疗师。我在阅读她的家庭治疗实录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她曾问一位妻子:“你想要什么?”这位妻子对她说:“我想邀请大师,透过交谈来使我们的家庭更幸福。”玛莉亚说:“这没
这么简单。您把这个责任交给我来使你们开心。但是我想知道,什么会让您觉得幸福?或者我们可以谈这个。”
还有一次,玛莉亚问一位母亲:“你今天来的时候希望得到什么?你想要有什么改变?”她说:“我想要孩子好好去上学,而且是从他自己内心里想去上学,不是我们天天叫他上学。”玛莉亚说:“这是你想从孩子那里得到的。这样一来,你就会觉得好些吗?你自己想要什么呢?”
还有的家庭希望玛莉亚能把他们自己的家庭“搞好”,玛莉亚会提醒他们:“我没有办法把你的家庭搞好,你只能把你自己搞好。”
很多人都把自己的幸福寄望于他人。要么是期待他人的改变,符合自己的期待,让自己满意;要么是期待有一位“大师”人物可以扭转自己不幸的生活。但是,他们忘记了,大概,除了全能的上帝,没有谁能使你幸福。天助自助者,一个被动等待幸福降临的人,也是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的。
幸福,是你自己的责任,得靠自己去找寻、去发现、去获得。
幸福是一种选择。
一位笔名叫“常想一二”的朋友曾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幸福的人,要常想一二。这就是一种幸福的能力。而一个习惯了悲观、抱怨的人,很难对生活感到满足。她总是不缺少感到不满的缘由。
你选择在生活中关注什么、重视什么、相信什么,会关系到你是否感受到幸福。
在同一个环境中工作,有的人选择相信周围的同事都在互相争夺资源和机会,彼此之间没有情义,他在工作中就没有幸福可言。而有的人选择相信,每个在职场打拼的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是他的生存需要,是他的家人,是他对失去机会的恐惧,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他在人们身上看到了人性。他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依然尽量彼此合作,互相照顾,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样的人,是主动地选择让自己生活在幸福中。
幸福是一种能力。
我听到一个特别有孝心的儿子这样说:“我父母年轻的时候,为了我,付出太多的辛劳,一生没有享受过安逸的生活。现在,我要为他们而努力,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问,你打算怎样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想了想,说:“我要给他们换一个大房子。带他们经常去餐厅吃饭,去旅行。我还要给他们买更好的衣服。这些都是他们前半辈子缺少的。”
我问,你确定,你这样做,他们肯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
他说:“不知道,不管怎样,我都会努力,努力让他们幸福。”
我说:“如果他们是幸福的人,有这些会让他们更幸福,没有这些,他们也有幸福的能力。但是,如果他们缺少幸福的能力,这些也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是没有幸福的能力的。
他依靠亲人的养育,他需要有人喂养他、对他笑、对他说话、轻轻地拍他、抱着他、亲吻他、陪他玩耍、给他讲故事、为他处理麻烦……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体验到被爱和幸福。当他哭泣和难受的时候,他需要有人安慰他,使他重获幸福。当他长大,他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而且学会了一套让自己幸福的方法。
如果我们在成长的家庭中,没有学习到足够的让自己幸福的技能,那么,我们就要在成年后为自己补课,不断练习,这同样能提升自己幸福的能力。
拥有较少选择的人,不太容易感到幸福,因为他的视角特别单一,只能从很单一片面的维度看问题。但是有的人特别喜欢阅读,或者喜欢与各种心态积极的人交朋友,他就能从读书交友中获取新知,产生对事物更多元的认识。对于如何看待世界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他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无戒学堂,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