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上了网络游戏,你会怎么办?
谈虎色变?假装没看见?跟孩子打联盟?还是各种限制,与孩子斗智斗勇?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打游戏,如临大敌,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紧张得立即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时间,没收手机。
而有的父母说,孩子打游戏没什么,就像我们小时候也爱看电视一样,调配好时间,控制好度,还是可以的,学业是正餐,那么游戏可以当点心小吃。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给父母那么多的挑战。而网络游戏,是所有这些挑战中最令人谈之色变的一个。
01
今天,有位师兄面带难色地问大家:我儿子喜欢上了打游戏,可怎么办?大家一听,七嘴八舌的问是什么情况。
师兄说,儿子小时候非常优秀,只要用金钱和物质作为奖励,他的学习就会有非常大的进步。因此,师兄觉得孩子很聪明,有潜力,对孩子非常欣赏,采取了放养的手段。
到了初中,孩子想要一部手机,师兄故技重施,前进一名奖励1000元。于是,孩子成功的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手机,也因为没有了其他的物质欲望,孩子不再努力学习,转而沉迷于游戏。
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游戏,到了十一点左右,再去做作业。师兄多次在清晨看到儿子伏案酣睡或者还在睡眼惺忪的补作业。
师兄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他自己成长在一个严苛的家庭,因此,不想儿子也受到这么严苛的教养。
他感觉自己很讲道理,对孩子也温柔体贴,是什么错了?孩子怎么就爱上游戏了?
02
孩子爱上网络游戏了,是孩子变坏了吗?如果你认为是孩子变坏了,是什么原因让他变坏了?
在这件事上,我们会问无数个问题,不得其解,痛苦异常。
我们还是先看看孩子为什么会变了。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家庭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自己变了。孩子的变化总是有前因后果的。
而家庭的问题,不外乎这样几个:
首先是家庭中角色的错位。我们常见的家庭角色错位的情况是爸爸游离在家庭之外,打了一个很冠冕堂皇的旗号叫“我是为了你们”;不论是情感上还是形式上,妈妈与孩子连结紧密,也事实上没有给爸爸空间插入。
这样的家庭角色错位,会让孩子在自我的认识方面产生困惑,也容易让孩子疏离爸爸。如果爸爸是一位威严的爸爸,会让孩子躲避;如果是一位温和的爸爸,又会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
家庭中父母的关系是首位的,其次才是亲子关系。
我们常听人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在一个爸爸爱妈妈的家庭里,孩子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让他去自由的探索世界,对世界产生好奇心。
其次,是孩子在应该建立规则意识的时候,采用了散养的方式,或者是前些年风靡一时的无原则的“赏识教育”。
一直以来,孩子究竟应该散养还是圈养,该严格要求还是宽松放任,备受关注。不论你选择了哪种方式,都应该清楚一个原则,那就是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将倍感艰难,冲突不断。
而规则意识的建立,应该在学前建立好。如果等到出了问题再来建立规则,可不是事倍功半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当发现孩子的规则意识不强的时候,需要家长智慧地引导。
孩子稍长,自身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为习惯,要纠正过来确实有困难。
家长可以在某个时间段里,集中帮助孩子遵守一项规则。在这个时期,家长需要在每一次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都正面肯定和鼓励。时间长了,这项规则意识建立起来后,再着手帮助孩子建立另外一个规则。慢慢地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各种规则。
大些的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会有些困难,但是毕竟还是孩子,当他发现父母是真诚地发自内心的为了他好,他必然会积极配合。而父母要秉持“温柔的坚持”。
第三,对孩子的养育中,多了太多的控制和管理。孩子没有自主的权利,一直都像机器人一样被规定着,被控制着,被管制着。
小的时候,家长乐此不疲,认为孩子听话,认真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非常舒心。可是当孩子长大了,有了自我意识后,他会对这样的管制进行反抗,他需要找到自己可以控制和主宰的感觉。
被父母严苛管教的孩子,通常会把所有行为的动力都归结于外界,自身的活力无处安放。于是才会自己找一些可以控制的事情去做。
当把他自己的权利还给他,对自己有了责任感,孩子自然会生发出自我生长,积极向上的需求。
第四,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备受打击和贬低。
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在学校课业不佳,也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回到家,父母不会疏导孩子的情绪,反而指责孩子不知道好好学习。
孩子面对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挫败感,但是作为一个人,总是要在某个方面展示自己的存在感,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网络游戏能带给他这样的存在感和成就感,那他自然就会沉迷于这个世界不可自拔。
孩子之所以价值感、存在感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父母对孩子的忽视。父母对孩子的内心漠不关心,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只关注是否完成作业,对孩子遇到的各种困难视而不见。
发自内心的关注孩子的需求,父母总会找到与孩子沟通的道路。
03
如果你家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了,你到底该怎么帮助孩子呢?
我想首先需要做的是不能把网络游戏妖魔化。
有位师姐说到,自己的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打游戏,如今已经大学二年级了,也还时不时的打会儿游戏。而这件事是女儿最近才告诉妈妈的。
师姐听到后,直冒冷汗,非常后怕。她觉得如果当初她就知道女儿打游戏这件事的话,她可能会像大多数妈妈那样特别紧张,并开始各种控制,后果是怎样的,不敢设想。而如今,她无意中的不知道,反而让女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时间,控制自己的欲望,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游戏究竟是不是洪水猛兽?我们看看英国记者Johann Hari的观点。
他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吸食毒品的人会成瘾,而注射大量海洛因的病人却安然无恙;越战老兵在战争期间吸食毒品,可是回国后,95%都没有毒品成瘾的问题。Johann Hari认为成瘾最核心的关键,是一个人无法忍受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与他人建立充分的连结关系,那么他就极可能对很多事情成瘾,比如网络游戏,比如酗酒,比如毒品,比如过去街头的小混混。道理是一样的。
而所有这些,最可怕的不是网络游戏,不是酒精,不是毒品,而是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和做法。
当我们把这些东西当作洪水猛兽的时候,我们普遍的做法是隔离,是打压,是控制。而这些做法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把当事人与他人的连结切断了,在没有帮助他们建立起社会中的角色位置的情况下,单纯的控制和切断连结,只能让他们更加怀念那个能让他们产生连接感的网络游戏。
04
有一位师姐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她说,孩子的教养不能用金钱来提供诱惑和动机,而应该让他有更大的梦想。因为现在的孩子都不会像父母那一代人那样为了过上好生活奋斗,他们现在的生活就很好。
那么他们应该为什么而奋斗?引导他们的或许就是梦想。
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帮助他们制造自己梦想的开端。
阅读的本质,是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我们身边日常接触的世界是平淡的,安静的。只有读书才能接触到远方更远大的天地。
这个探索的过程是非常个人化的,在好奇心的引导下,会越走越远。孩子会告诉你他喜欢读什么样的书籍,而不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读什么书。每个人对书的感觉和探索的经验是非常不一样的。
如果说选择书籍一定要有什么原则,或者孩子还不知道怎么选择书籍时,家长首先可以帮他们选有英雄的书。
英雄是战胜自己的弱点,打破别人的预期,拥有非凡事迹的人。英雄的故事能帮孩子树立一个形象高大的榜样。
一本书还应该是一个冒险的历程,带给孩子超出日常的见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自己现实的世界里,即获得掌控感,又有远大的理想。
万维刚曾说过,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应该和孩子多探讨一些文化、艺术、电影、社会新闻等各方面的话题。
总之,就是那些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也就是“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不仅仅对孩子的思维能力有很积极的影响,也扩大了孩子的视野,让这个年纪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产生更宏大的世界观,就不会局限于爸爸妈妈给定的一个分数的拼搏或者物质的奖励上面。
当引导他们前行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一个梦想的时候,他们会走得更坚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