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袁老去世,有网友评:终于体会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情、原来只有在同一个时代才能拥有这种感情。
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对那些书本上生硬的、符号般的历史人物难以共情,根源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时代,而是抛开课本,我们从未试着去了解,也没有被教育。
之前我思考过一个问题:90后已经不如父辈祖辈那般有信仰了,00后,10后,20后,他们以后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但现在,我发现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
看到那么多年轻人成为《觉醒年代》的拥护者,看到那么多年轻人追悼送别袁爷爷,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甚至他们已经开始提出关于《觉醒年代》是否能唤醒历史的设想,我真的太爱他们了!
梁启超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这些多么重要啊!
《觉醒年代》看了个开头,一句话就袭上我心头:爱国是一件需要被教育的事。
他们炽烈地表达他们的爱国心,这种盛况我很少见,看得我热泪盈眶,把我感染了,带着我一起冲破含羞的枷锁,正大光明地、摸着胸口,眼含热泪地说出来:我深爱我的国家!
我们对伟人的共情不可能从教科书中那几个枯燥平淡的字眼得来,若是你愿意求索,花上一些时间去看看历史正剧、去读读历史变迁、伟人生平,你会发现,课本概括不了他们的一生,文字写不尽他们的伟大,他们的爱国情思比你认为的浓烈万分,他们的学识能力远远超出你想象的范畴。
很多文字会重点描述他们做过的一些不算正确的事,仿佛就能遮盖住他们的耀眼。这种事会发生在我们,以及后代、后后代身上吗?
我想是不会的。我们这一代人,大多都拥有一种觉悟:既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凭什么要求别人不犯错?
现在的青年是有思想的,能独立思考的。他们完全可以把错误决定和丰功伟绩分开来看,他们才不会认为伟人是神,容不得一点瑕疵。他们一定支持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添油加醋,拒绝言辞偏颇。
万千青年的可爱之处在于,一边抱怨房价,一边吐槽国策,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把爱国放在第一位。何必在意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如何划拉钱财,只要坚信你是正确的,那么,做正确的事就好了。
愿主保佑你,阿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