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会遇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来询者朋友,在收集信息时,咨询目标很明确,一二三,列举的清楚,一般也都是关于自己的职业问题。例如在一个案例中,来询者的咨询目标是想知道①家乡公务员(方便照顾父母),外地企业(实现自我价值),该如何抉择?有没有折中的方法?②如果选择企业,以我现在的条件,该从哪方面着手?③哪些行业的人转型做职业生涯师比较好发展?
这个案例我的处理是"那么我们一个一个来。"
我的思路是,先从这三个问题中最简单的一个入手,即第三个,因为这个是目前停留在兴趣方面的,比较少受已有的现实因素影响,比较好切入,由此建立关系。
但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刘晶荣老师提供的视角是,不如先问来询者:这三个问题中,她的先后顺序和彼此间的关系是什么?
我后来觉得不能同意更多。
我在收集信息时,有觉察到该来询者的问题非常繁杂和没有重点,有想到通过提问技术去锁定核心问题,不过缩小到三个问题之后就出手了,其实应该再聚焦才对。
因为咨询中,即使我一开始通过提问技术让来询者的问题锁定在了三个,但她后续抛出的问题远不止这三个。且不论我的引导是什么,她一直在抛给我她能想到的其它问题,层出不穷。多到我一个还没回答完,她另一个就又来了。整个咨询过程来询者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珍惜这次咨询机会,不停的需要收集信息,而忘了自己收集信息的目的和出发点----找到处理自身职业问题的思路和方向。这时一开始就聚焦的思路非常有帮助。
逐个击破问题、通过排除法让来询者发现问题根源,我这样的套路显然在这个case中不如最初就锁定最关键问题和痛点。
冯小雪老师昨晚的分享中,也有提到某个案例中的问题是,在信息收集方面对来询者的回应、现状的探讨是模糊的。应该根据来询者核心困惑,建构咨询方案;也提到,过程中,应该是很慢的,抽丝剥茧,一步步的贴近来访者,了解他的期待和现状,以及其中的差距,需要用什么填补,做过什么努力,哪些有力量,哪些是无效,哪些是障碍,然后咨询师需要在障碍里做工作。
因为不找到核心困惑就出手,徒劳无功。
知易行难。
咨询过程中,澄清的过程一点都急不得。
有些问题不是咨询师自以为,也不是来询者自以为。
感触很深的一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地方停止澄清,会如何问问题,这其中有你的价值观。
咨询不仅是破除来询者的限制性思维,更是破除咨询师的。
职业规划是在修己,绝不是一句空话。
二、
也有一些来询者朋友,一开始对于自己的诉求也比较清楚,但是咨询开始后,往往变成访谈大会:也就是关注点在:想知道"我"(咨询师本人),遇到某种状况会采取的行动,还有“我”的一些事是怎么做到的,以及"我"的个人生涯发展轨迹,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兴趣仿佛超出自己的咨询目标本身。
我本身对这种来询者的诉求没有任何不悦(为毛要不悦?),但是会担心我的主观经验并不会激发来询者解决自身问题的思路,所以不太想回答此类问题。
其实我的这个困惑,看到很多人都有。比如很多来询者来了要的不是职业规划思路,而是行业信息,人脉链接,以及直接就是要决策建议。
这样涉及到一个问题,也就是:
咨询师在咨询中,到底能不能给来询者建议?
方法论来讲,我们学习理论和实践工具时,牢牢记住的一点就是:咨询师不能给来询者建议。我也看到很多朋友在一丝不苟的践行这一点。
不过实操中,即使来询者的咨询期望不合理,但是你不给予他一些干货,关系根本建立不起来。
不少老师也都明确说:“来询者一开始想问行业前景,你为什么最后才给他呢?”、“咨询师觉得不能正面回答某些来询者的提问,原因到底是?”
那么到底给还是不给?
我的想法是,“建议”不能给,但是可以给“信息”。
“建议”和“信息”的区别似乎可以用话术去区分:
“对于你想知道的这个行业的前景,我了解到的信息是这样的,xxxx。不过,这是我接触到的方面,是我的个人看法。至于你实践中会遇到的情况,我觉得是不可以照搬的。” 这应该是信息。
那么什么时候给“信息”呢?Depends on.
Depends on什么呢?我觉得Depends on来询者的最核心咨询目标是什么,如果他就是冲着链接人脉来的,那么好,我会给你介绍人。如果他就是冲着解决自身问题来的,那么不好意思,咱就别聊我的人生经历了。如果你真就是冲我来的,行,那我接受采访。
只要你能实现你的目标。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我看到有同僚说过“如果收集信息阶段知道他是来要行业信息的,也就是平台公益咨询的没法推,自己的付费咨询我是不会接的。”这是个人自由吧,我觉得。看每个人觉得咨询的价值是什么。
三、
有一个案例,我做完咨询后很疑惑为什么一直在引导来询者从内在和主观层面思考自己应该做的事,但来询者的反馈仍然把焦点聚焦在我个人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刘晶荣老师和王龙老师还有很多老师指出了:我在咨询中对来询者的一些认可和鼓励,虽然本意在建立关系,但其实鼓励了来询者的这种行为。
这个度确实是需要把握的,建立关系没有那么容易,需要切记建立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来询者的问题。
而通过建立亲密咨询关系,防止关系破裂,以此获得高分满意度好评,本身也是一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