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全国上下都掀起了一股“出国热”,移民,留学,工作,那时觉得好风景,好机会都在国外……而今出国,“海龟”不再像当初那么被推崇,但仍有不少人,包括我在内,想趁年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和比较文化冲撞带来的体验。并非崇洋媚外,而是很多事情在没经历过之前,我们未免缺乏一个评判的立场;多去拓宽自己的体验,或好或坏,都是属于自己最真实,客观的感受。
出国留学或者工作,于你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事还是过于遥远?亦或者一直在你的心愿单里,因为牵挂太多,担心外语不好等等而迟迟没有成行……我们一边在慨叹,羡慕着朋友圈里别人的海外生活的多姿多彩,不止一次暗下决心:我也一定要出去看看!几年过后,心愿仍然是心愿,“拦路虎”主要有这些:
1. 出国太贵,钱不够;
2. 想去,但外语不好,怕没法在那边生活;
3. 留学不知道怎么申请;
4. 出去工作的话,意味着从头开始,舍弃不下;
5. 不知道有哪些途径可以出去;
6. 未知太多,万一混不下去过于丢脸……
在做出重大决定之前,首先问问自己:这是不是我真的想要的?如果多次思考后,发现只是觉得周围人出国了,觉得挺好自己也跟着做,那你可以暂时停下来,完全没必要浪费这时间精力。反之,想去外面看看的心,总能吸引全宇宙的力量来帮你。
笔者在大学时期就一直想出国,学的是西班牙语,总想到西语国家去体验生活。可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我出去。心里的小火苗持续在燃烧,那就找找看到国外工作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不用家里负担。终于到了大四那年,各种外派翻译的工作,孔子学院的招聘也开始了……后来参加了孔子学院的笔试和面试,哪怕面试是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远赴福州,那时也不觉得苦。隐隐觉得一只脚已经迈出去了……最后是13年11月拿到了秘鲁孔子学院的录用通知,那一刻的喜悦真的难以言表!
一年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生活让我独立和成长了许多,也结交到了很多朋友,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中途免不了一些磕磕碰碰,波折困难,任期结束后沉淀下来的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次升华!
如果说去孔院的经历是我在校期间去争取的,机会貌似容易些;那回国后,工作了两年,我再次动了出国的念头,选择了申请去西班牙读研,给自己充充电。仍记得去年年初开始,从准备材料,筛选学校,跑公证认证,一边问人一边自己去做。缺语言能力证书,那就赶紧报名去考,考前2个月,每晚下班之后,跟舍友聊会儿天就自己闭关做题;办理手续难免请假,那段时间几乎把所有能用的理由都用上了……内心很明确,想做的事情一定要朝着那个目标努力,直到让它越来越清晰。
最终拿到西班牙最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内心竟然平静得可以,因为我知道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踏实。8月底去跟领导谈离职,他怎么也没法相信我真的是会在毕业3年后选择出国读研,反复追问我,是不是对公司不满意,是不是想加工资……等确认我说的是事实之后,便劝我:“国外也没啥好的,这几年中国发展得非常好,那些海龟回来也混得不怎样;而且你一旦现在放弃了在公司积累的资历,你回来就得从头开始了……”在那个当下,我内心的声音告诉我:领导,您做的这个判断也是基于您听到的一些信息,没有经历过都是别人的人生;我需要自己去体验,去走一趟,我才能为出国留学做一些论断……
很多时候,确实地点没那么重要,在哪儿都能提高自己;可是,你的视野,眼界如果能开阔一些,看问题是不是会更客观全面,也能更理智,或者不会太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干扰;同时,如果能以空杯的心态去学他国之长对自己而言绝对是一门不可多得的收获;出国后也在很多方面能感受到咱们国家的强大,反倒更坚定日后在国内好好发展的决心。
周边想出国读研的朋友为数不少,当初也曾动心跟我一起,而后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其实,我想说阻碍因素如果不去克服,无论过多久还是会存在。行动了,迈出去了就不难了。
出国太贵——可以选择消费没那么高的国家,或者先攒钱再去;同时到了当地仍然可以做些兼职;
担心外语不好——出国前可以好好强化一下;其实到了当地,哪怕从头开始也能跟当地人学得一口流利的外语;国外很多中餐馆的员工都是靠跟客人打交道时习得了优秀的口语表达能力。
不知如何申请,如何出去——网上的攻略五花八门,可以多比较而选取一些可以用的;同时,身边的朋友亲戚等也是很好的咨询对象
至于取舍,每一个选择都需要适当放弃一些,比如,出去读研一年,回来之后可能花光了积蓄;还需要重新求职等等;至于是否值得,你的内心会有一把秤,由你来权衡。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有用/值得”这把标尺会让我们顾虑太多,有时候,简单些,纯粹些,或许没那么累,你觉得呢?